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揭示了康德早晚期思想方式的转变。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摆脱了实体主义的残余,在鉴赏判断中要求对外部世界实行悬搁,体现出一种创造的自由,认为知性能对美进行直观,而审美主体之间存在着共通感,这些分别与现象学的还原理论、意识的主动构造功能、本质直观理论及主体间性类似。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向现象学逼近。  相似文献   

2.
胡友峰 《兰州学刊》2009,(11):35-38
在康德认识论中无法解决的“判断力难题”,即判断力只是知性的一种的应用能力,而没有自己独立的立法领域,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通过将反思判断力从知性中分离出来从而论证了判断力的独立立法地位,并且将反思判断力的先天立法原则赋予了审美能力,从而确保了美学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沟通《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美学作品,《判断力批判》的辩证思想处处可见。除了社会历史和文化思想历史发展的积淀,康德本人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创者的远见卓识,也成为该书闪烁辩证思想光辉的重要原因。而这其中,关于美的分析和关于崇高的分析两部分,尤能体现出辩证法的灵活运用。这种辩证的思想在击败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此书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今年八月上半月北京大学朱光潛教授来我校作了为期半月的短期講学。 朱光潛先生在我校講学的主要講題是“德国古典美学”。在这个題目中朱先生分章介紹了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朱光潛教授講到康德的美学思想时認为,康德的三大批判中的《判断力的批判》第一部分,审美批制力的批判,就是他的美学。审美批判分两方面,一是美的分析,一是  相似文献   

5.
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既是德国古典哲学代表性思想家,也是最重要的西方美学家。三位大家的美学思想每每能启发我们对于历史学的思考。本文系在读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与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作札记的基础上略作排比,整理成文。  相似文献   

6.
据说康德的艺术鉴赏力是平庸的,但他的《判断力批判》却是美学思想史上的经典名著,这似乎意味着康德有着某种先验的洞察力,使得他能直接获得许多自明公理。康德美学思想对近、现代美学有过很大影响,在这里,我试图分析什么是康德的真正本质的思想,同时说明康德美学甚至对美学的进一步发展仍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完善其整个批判哲学的中介性环节。通过对反思判断力及其先验原则的论证,康德弥合了在前两大批判中分裂了的自然领域与自由领域,使得由自然到自由的过渡成为可能。同时,对鉴赏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的论证也使得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呈现出完整性和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席勒对美学的研究主要是在接触了康德美学以后开始的。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的启发下,他写下了一系列美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美育书简》(1793—1794)、《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5)和《论美书简》(1793)。席勒一方面继承了康德美学的许多重要成果,另一方面又不满意康德美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性质,企图用客观唯心主义克服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成为从康德美学到黑  相似文献   

9.
《判断力批判》与现代美学十二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判断力批判》的基本原则,在反思现代审美境况以及相关理论的现状的基础之上,重新追问作为哲学学科的美学的可能性。这样的追问以及本文特殊的提问形式实际上意谓对当代是否依然可能存在一种作为哲学学科的美学的深刻怀疑。  相似文献   

10.
一、康德综合与近代美学的范式转换翻开西方美学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美学与近代美学的分界处耸立着一座高山,这就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当代许多著名美学家认为,正是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综合前人学说提出的“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以下简称“非功利而生愉悦”),完成了传统美学到近代美学的范式转换。“非功利而生愉悦”揭示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这一命题诞生的地方也就是近代美学诞生的地方。只要把这一命题置于美学理论的核心地位,就能鲜明地将近代美学与传统美学区别开来。那么,为什么近代美学的范式转换只能从康德的这一命题开始呢?  相似文献   

11.
杜威的美学论述中,没有直接批判过康德,但又处处显示出对康德美学的批判。康德认为美是无功利的,美是自由,艺术是自律的。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一个美学上的大传统。到20世纪后期,在美学上出现了打破艺术自律,还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潮流,引发了康德美学的全面危机。这时,杜威美学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杜威从改造哲学上的静观态度入手,提出了活动与实践的美学。他认为人与事物的相遇,不应该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的相遇,而是一种有机体与其环境的关系。杜威主张从一个经验出发看待艺术,倡导三个连续性,提出从日常经验出发来看艺术经验的性质,将艺术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引发了美学上的革命,开创了一个新的美学时代。  相似文献   

12.
刘漫 《社会科学》2012,(4):135-142
康德哲学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对科学的证成。《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的理论用途及《判断力批判》中的反思判断力对经验性规律的系统统一性的作用,这两者与科学的体系性之间不仅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且这两种认识能力之间具有承接和角色转换。理性或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判断力对理性的这种承接关系表现在,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这个较为模糊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将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先天原则在经验世界中表达出来,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能力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合目的性原则的确立保证了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系统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用判断力沟通了理性与感情,用情感填平了认识和意志之间的鸿沟,完成了他的思想体系的最后工程;黑格尔的《美学》,是他的绝对理念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缺的环节。同样,席勒的美学思想附属于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克罗齐的美学是他的理论大厦的第一层……与所有这些哲学家兼美学家们不一样,尼采最精深的美学思想,就存在于他的哲学本体中。在尼采的身上,“抒情的风格与批判的风格不仅同样得到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一年第四期载赵冬垠同志《评李泽厚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一文说:“西方哲学史家历来把康德思想划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时期’,而以《纯粹理性批判》出版的那一年——1780年作为分界线。”我认为此说不妥,有必要提出来加以讨论。首先,赵文关于《纯粹理性批判》出版的时间,前面说“是1781年出版的”,后面又说是1780年  相似文献   

15.
《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的第一契机应该从"无关切性"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理解为"无利害性"或"无功利性"。"关切"的对象是"客体的存在"而不是"欲望"。康德本人不恰当地将"客体的存在"与"欲望"联系起来,因而误导了黑格尔以来的康德美学研究。康德之所以提出鉴赏力的判断不关切客体的存在,深层原因在于他断言事物自身无法为人类认识,他的审美理论因而走向了忽视事物自身的表象美学。忽略进而遗忘自然自身,是以康德为代表的现代美学的根本缺陷;生态美学将事物自身如其本然地显现视为思想主题,因而是对于现代美学的批判超越。  相似文献   

16.
审美现代性的主题与问题——康德美学在现代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美学在批判哲学体系中承担着由认识向伦理过渡的中介功能,但在美学史上康德却被简化为以“审美无利害关系”为中心的审美独立论者。基本认同并接受康德的中国学者突出强调了康德“形式主义”的一面,而没有意识到其目的论/道德内涵之于美学的重要性。但中国学者并不是形式主义者,当他们借助其他思想资源对康德美学进行纠偏调校时,实际上又与康德美学体系相通相近。康德美学在现代中国的意义转化和重心转移,源自中国学者建立中国文化自主性的选择性理解和创造性接受。实现康德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充分展开,一要深入发掘康德以体系的方式提出的真善美的统一问题,二是要全面评价其审美独立和艺术自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康德"物自体"范畴的两个维度以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二分法所喻示的是现代性的初步分裂,《判断力批判》则体现了弥补现代性分裂的初步尝试,提供了第一个包含张力的现代性解决方案。三大批判共同构成了现代性得以支撑的先验的批判性母体,也标志着社会关系进入哲学的视野。这使得康德成为现代性的思想家。审视现代性及其流变,可以确知,康德的"物自体"理论及其审美解决方案成为日后两种现代性理论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伊曼努尔·康德是以努力把唯理论和经验论结合起来而著称的。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晚期著作《判断力批判》是把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联系起来的桥梁。笔者认为,国内目前关于《判断力批判》的研究偏重于康德哲学中先验认识论和审美目的论的关系,似乎忽视了道德律令与审美命令的关系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支点性地位。本文同意这样一个基本看法:如果说康德关于认识论和审美判断关系的论述曾极大地影响了康德以后好几代理论家的思路,那么可以这样说,康德关于道德律令和审美命令关系的思考则启发了近三十年来美学理论和艺术批评的发展。因此,在介绍和引进近几十年来西方美学和艺术批评的过程中,严肃认真地探讨一下康德哲学中道德律令和审美命令的关系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审美意识的“我能够知道什么”这一先验批判活动,由于它能够在一切具体的审美意识活动之前清理出一块纯粹的本体论园地,所以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作为纯粹科学的美学是如何可能的”,而且它本身还是一切美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重申了康德美学所具有的先验批判之重要意义,认为这种先于一切具体审美活动的“先验感性批判”,是对于“我是如何知道美本身”的这一“审美意识之谜”的真正解答。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出版二百周年(1781——1981)之际,我认为对该书进行研究和具体分析是近、现代西方哲学史研究的一个任务。康德在他的“批判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中,系统地发挥了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同时也发挥了论述科学的观点。我们知道,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主要流派、思潮,一方面同阶级斗争,同人类认识史、自然科学史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又有继承性和更新性,即近、现代西方哲学史有它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性。对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性质、作用和价值意义的看法是近、现代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