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 四十多年前,鲁迅先生“知人论世”,针对当时文学批评、研究中的一些流弊所讲的这一段名言,经过十年动乱之后,今天读起来愈觉意味深长,富有指导意义。今年是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我想学习鲁迅先生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研究鲁迅的思想、著作,是对先生的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北京鲁迅博物馆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文理学院、上海鲁迅纪念馆等单位承办的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暨“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16日至18日在鲁迅故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市举行。来自日本、德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的“中日第二次佛教学术会议”,于1987年10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中日双方代表团各由五人组成,中方是任继愈、杜继文、方立天、楼宇烈、杨曾文,日方是中村元、福永光司、鎌田茂雄、沟口雄三、荒牧典俊。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北京、南京、上海、安徽、山西、陕西等地的有关学者、教授多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罗国杰、李文海分别参加了会议的有关活动。  相似文献   

4.
<正>为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诞辰135周年,以"70后"为主体的鲁迅研究群体于2016年4月16日在北京举办鲁迅研究青年论坛。来自北京及周边高校和研究机构约30多位青年鲁迅研究者参加了本次会议,钱理群、高远东、李静等学者作家作为特邀嘉宾也出席会议并发言。论坛围绕"‘作为方法的鲁迅及学院派研究的未来’"这一中心议题,以"30后与70后"和"民间与学院"两个"对  相似文献   

5.
由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主办的"新时期鲁迅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21-23日在鲁迅故里绍兴市召开,会议收到学术论文近50篇,来自日本、澳大利亚和国内的80多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学术研讨会.这些论文或者通过宏观扫描,或者从某一维面与角度,或者以空间地域的视角,对于新时期三十年来的鲁迅研究作了比较系统的回顾与反思,从或一侧面呈现了近三十年来鲁迅研究的丰硕成果,凸显了鲁迅研究的前沿与趋势.对于切实推进鲁迅研究,深入挖掘鲁迅的精神资源、文化资源与艺术资源,建设中国现代文化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后现代的文化视野内对“鲁迅笔法”做了新的阐释,指出鲁迅写作的几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回到日常话语的言说;回到诗学理解的原初形态;深刻的怀疑精神以及散文情调与游戏笔法。这使他的文学精神在20世纪达到了无与伦比的深刻与纯正。  相似文献   

7.
主席、各位代表、各位学者:应邀参加此次“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学术研讨会,感到十分荣幸。我是以浙江鲁研界老熟人、老朋友的身份参加这次盛会的。记得鲁迅说过,跟敌人交锋应该穿盔甲,跟朋友聊天可以赤膊———也就是坦诚相见的意思。我的发言很可能浅薄,也很可能片面,但确是出自一种对学术的真诚,对朋友的真诚。在实际生活中,听取既全面而又深刻的发言的机会是少见的。搞学术研究的人,总是以多获得一些学术信息为好,其中的是非曲直自己可以凭着学识和良知去判断和择取。即使是逆耳之言,也可能有助于从另一角度完善自己的看法,所以人要长两…  相似文献   

8.
鲁迅形象研究的问题,从形而上层面来看,是国民思想自由与民族精神成熟发展程度的衡量;从形而下层面看,是国民实际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策略。从"政治化"进入"人格化"的鲁迅,是民族信仰在社会转型阶段中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多元格局形成的直接结果。民族共同体在戒除了狂热的领袖崇拜与脱离了肤浅的阶级政治"乌托邦"之后,必然面临的问题就是精神的何去何从。在"人"的返回之路上,鲁迅形象建构中出现的"凡人化""恶人化"与"庸人化"倾向,充分地显现国民借助鲁迅走出精神困境却又深陷于精神囹圄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八日至十三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任继愈教授为首,杜继文(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曾文(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等五位中国学者,应日本《中外日报》社社长本间昭之助先生的邀请,赴日本京都参加了“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象这一次专门由两国从事佛教研究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开学术会议,在中日复交以来,以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还是第一次。因此,这次“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以极大的精力译介爱罗先珂童话,有着内在的思想动因.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爱罗先珂对社会现实有着和鲁迅相似的心理感受,并同样擅长以隐喻的方式将之表达出来.尽管他们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但都不约而同地以"放火"作为抵抗现实的象征,对启蒙精神的追索以及对"放火者"命运的思考成为他们共同的主题.不仅如此,在精神对话的过程中,鲁迅最终以更深沉的"报复"命题对爱罗先珂的理想主义做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鲁迅精神是最具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的现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鲁迅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鲁迅精神,就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鲁迅精神,就要以人为本,提高国民素质;弘扬鲁迅精神,就要甘为“孺子牛”;弘扬鲁迅精神,就要坚持“韧”的战斗;弘扬鲁迅精神,就要博采众长,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是一个大量产生精神"浪子"的时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大师,鲁迅给传统"浪子"形象赋予了更多的现代精神内涵.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作为永世流放的"异乡人","浪子"是寻找的主体,是肩负时代启蒙重任却又置身于虚无之境的知识者.鲁迅笔下的"狂人"、"过客"、"孤独者"等"浪子"群像,也是鲁迅对自我精神形象的变形书写.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世界人文科学的研究大势,似乎对人类童年研究的兴趣越发浓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忘了现在,恰恰是为了更深切认识现在和未来,人类才不得不研究过去。“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以推知未来,看一个人的已往的经历,也有一样的效用。”(《华盖集·答KS君》)因此,研究鲁迅五四运动后的思想和作品固然重要,因为鲁迅的思想发展还有个更重要的阶段;但是,要更加深切地研究鲁迅五四之后的思想和作品是怎样来的,就必须追溯既往,  相似文献   

14.
透视鲁迅笔下的"狂人"形象系列,人们可以看到觉醒者面对自身反省的主观性和近乎傲慢的强烈意志力以及他们孤立于庸众、几近被吞噬的巨大悲哀.这一群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脊梁精神".他们是中国现代废墟上的希望之星.  相似文献   

15.
受鲁迅诗人气质和思想家论辩气质的影响,郜元宝在其鲁迅研究中以对话和独白的方式呈现出精壮省净、沉潜幽独、泼辣圆滑的语体风格。从语体角度进行鲁迅思想的研究,不仅融入了当前不断变化的生存图景,还反思了潮流之中的文化,进而剖析了当下语言破碎背后造成的精神蒙蔽,力图恢复质朴明净、简洁刚劲的本真之言。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鲁迅研究学会与宝鸡市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联合,于1993年9月25日至9月27日在宝鸡市召开了“鲁迅与现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来自省内各地的专家学者40余人,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也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通过对“鲁迅与现代文化”这一中心议题的深入讨论,及时地交流鲁迅研究成果,以切实的实  相似文献   

17.
自去年八月,《青海湖》杂志上发表的邢孔荣写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一文,在我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这是鲁迅研究中很不正常的现象。为了澄清认识,捍卫鲁迅,学生鲁迅研究社组织了一次讨论会,与会者踊跃发言,纷纷驳斥邢文的错误观点: 金伯昌:我看了这篇文章很惊异,使我惊异的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历来十分重视鲁迅对中国革命的杰出贡献,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总是号召我们学鲁迅的榜样,读点鲁迅,发扬鲁迅的彻底革命精神.一九四○年一月,在鲁迅逝世不到四周年的时候,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这部光辉的历史文献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深刻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明了中国革命和世界  相似文献   

19.
鲁迅所处的内忧外患的时代让鲁迅小说创作表现人物精神时选择了借酒解闷的方式 ,以此超越生命的痛苦 ,升华灵魂。即饮酒是苦闷的象征、醉酒乐天真、祭酒求尊重。而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的鲁迅 ,对此是深有体验的。  相似文献   

20.
一边是鲁迅——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的旗手”,一边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民族文学发展中诞生的“恶毒的天才”,在比较文学的天平称上,无论你怎样比量,如何做论,都会感到十分棘手。他们之间的距离太大,几乎很难找到一把通用标尺,去评判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早在建国以前,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尚未完结之时,有人仅凭信艺术感受便发现二人之间存在某种艺术关系。解放后,鲁迅研究日益成为“显学”,比较研究也逐步兴盛,与俄罗斯文学的关系理所当然地比以往更为引入注目。然而,尽管鲁迅与契诃夫、安特莱夫、果戈里等人的比较研究大为深化,而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比较研究却仍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