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安救助是公安机关基于法律的规定对特定对象在特定情况下所实施的救援和帮助,其特点是:救助的主体是公安机关;基于法律规定而形成;职责性行政行为;多属紧急性救助.救助范围为: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其他危难情形时;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公民的报警案件;参加抢险救灾、社会公益工作等.实施救助应及时、合法.  相似文献   

2.
利他主义救助的法律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本谦 《中国社会科学》2012,(10):123-140,207
对利他主义救助进行法律干预,应着眼于提高救助收益或降低救助成本。可以设想的法律对策主要包括:设定关于利他主义救助的法律义务,对见危不救实施惩罚;为救助行为提供法律保护,包括减免救助人因疏忽大意而产生的赔偿责任,加重被救助人起诉救助人时的举证负担,以及惩罚被救助人的诬陷或讹诈行为;赋予救助人赔偿请求权,或由政府给予奖励。分析表明,赋予救助人以求偿权不如由政府奖励救助行为;对救助行为提供法律保护优于为救助行为设定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立法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规定模糊且索赔主体的范围狭窄,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容易导致多个行政主管部门之间职责和权限的冲突,不利于保护海洋生态损害案件的受害人,也不利于保护海洋环境。应当扩大我国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索赔主体的范围,将检察机关、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和环保非政府组织等主体都纳入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索赔主体范围,以充分地赔偿油污受害人的损失,进而保护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宪政的视野之下,社会救助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确认和保障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对直接援引宪法保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权的必要性进行探析,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改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权受侵害的现状,为和谐社会创造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民营企业公民行为评价导入目标管理方法,将有助于克服民营企业在实践企业公民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本文遵循战略性与系统协同原则、国际适宜性与指标科学性原则、文化适应性与本地嵌入性原则,从履行劳动力的社会保护、管理系统优化、履行经济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良好的商业伙伴关系、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慈善事业与社区公益参与、企业公民行为管理系统等8个维度,对民营企业公民行为绩效指标体系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6.
劳动权是我国公民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我国在《宪法》中赋予了公民劳动的权利。《劳动法》作为劳动权的专门法律具体规定了公民劳动权的内容和法律保护。《刑法》将严重侵犯公民劳动权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并且对不同的行为确定了不同的罪名 ,通过规定侵犯劳动权犯罪的权利范围、侵权行为、侵权主体和主观罪过的种类 ,把公民劳动权纳入刑法保护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以往,我国在许多法律中规定有行政主体责令违法者对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内容。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一些立法不再规定行政主体的这一权力。但是,在经济立法中应当改进这一规定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可改为:在违反经济法的行为造成受害群体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情况下,经受害人申请,行政主体可以代表受害人进行索赔,以保护公民基本人身权和财产权。  相似文献   

8.
见义勇为行为是一种无法定或约定义务或超越法定或约定义务范围,为避免国家、社会或他人利益受到损害而实施的具有一定人身危险性的危难救助行为,其法律属性为防止侵害行为。我国现行法律对见义勇为行为保护明显不足,亟须完善。  相似文献   

9.
行政救助标准研究——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能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30-31
行政救助是实现国家对公民生存照顾义务的重要手段,行政救助标准直接决定着公民获得救助权利的实现程度。行政救助标准的核心在于最低限度生活,行政救助标准在性质上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确定行政救助标准过程中均应有所作为。我国行政救助标准的完善应在理论上明确行政救助标准的性质,在制度上规范救助标准的确定程序,并建立行政救助标准与预算的动态联系。  相似文献   

10.
刑事被害人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应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予以全面保护和救助。我国目前还没有从多维视角全面考察和规划刑事被害人的权利救助问题,为全面有效地保护刑事被害人,就很有必要立足于程序、实体、制度和管理等多维视角,建立体系性的被害人保护制度,坚持诉讼外救助与诉讼内救助相衔接,社会救助与国家救助相协调,精神救助与物质救助相统一,事前预防与事后救助相融合,实现对刑事被害人的立体式保护。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救助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它具有社会保障权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属性。社会救助权在社会保障权利体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地位。树立先进的社会救助理念,制定社会救助法,明确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完善社会救助权的法律救济,是我国公民社会救助权实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是现代社会救助不可回避的历史基础,其救济思想源于道义性。城市居民社会救助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的根本性改革,其基本原则与传统社会救济截然不同,即强调社会救助中政府的法定责任、公民的法定权利和对应义务的统一。然而,传统社会救济思想以其强大的惯性力量影响着现代社会救助理念建设,使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主要为:对政府责任和公民权利强调不够;对民众社会救助义务宣传不力。理念建设的滞后使部分民众和工作人员对社会救助认识模糊、混乱,阻碍了社会救助制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的互释、互构,在穷人求富和富人求安的心理上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因而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而政府在保障公民社会权以及大力实施社会救助方面的努力为二者的互释、互构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但要使二者的结合更加充分有效,还须强化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适当赋权于弱势群体,增强公民社会权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以及继续发挥司法等救济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南京安全区中的救助者、救助行为、施助区域始终透现着宗教的要素与影响.从普世救助和人文关怀的表象中剥离出宗教的因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外救助人士的思想脉络,展现特定历史背景下,维护人伦、声张正义、保护生命与反文明、反人类之间的对抗.  相似文献   

15.
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目标、手段及方式上一直存在观点的对立,这其实是思维套路化的表现。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其根本在于仁爱之心。如果丧失了根本,一切所谓的救助之法都会出现偏差,救助工作就会在两端中循环。只有回归救助之本,才会有切实可行的救助办法。  相似文献   

16.
论赃款赃物     
李江海  曹浩俊 《理论界》2007,(10):66-69
赃款赃物是刑事诉讼涉案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认定和处理涉及公民合法财产权利的保护,实践中对赃款赃物的认定标准和处理方式十分混乱。本文试图通过界定赃款赃物的含义和法律特征,为正确认定和处理赃款赃物提供合理依据,以规范司法机关行为,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17.
失依儿童是需要特别扶持的弱势群体,对其进行社会救助不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要求,体现了国家的责任和社会的义务。但是目前的失依儿童社会救助仍然存在困境,家庭的抚育作用有限、制度的保障程度不足、社会救助和支持缺乏,他们处于孤立无援、无依无靠的生活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儿童权利保护法律缺失、制度性保障政策救助范围狭窄、儿童救助保护机制缺位和社会力量薄弱,因此我们需要在分析其救助困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失依儿童的救助和扶持。  相似文献   

18.
信访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和信访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在我国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缺乏体制和机制的支撑,加之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导致信访救助应急性、非制度化特征十分明显。为促使其规范化运作和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加强立法方面的调整和规范。  相似文献   

19.
目前,由于拆迁安置资金不足,拆迁法制不规范,拆迁救助方式单一,广大被拆迁户的基本生活权、财产权、劳动保障权、知情权、司法救济权等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对此,应通过健全法令制度、规范政府角色、出台优惠政策、建立公民广泛参与机制等途径保护房屋拆迁中被拆迁户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知假买假索赔的“王海现象”存在其理论依据。消费者不仅是市场个体 ,同时也是消费者群体的“代表” ,知假买假属于消费者 ,其知假买假索赔行为是消费者“代表”身份的行使。知假买假行为存在双面效益 ,必须对知假买假行为进行法律规制 ,使其更加规范化 ,尽量减少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