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武侠小说发展史上,清代的侠义小说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由于大量文人知识分子参与创作,书中的侠的形象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烙印.侠出身清白,内敛谦和,文采过人,追求一种道德的完美.他们对女性有了新的认识,但遵循的是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婚恋观.他们回归于正常社会秩序,并承担了剿匪平叛、御辱保国的重任,表现出儒家知识分子的用世思想.这些影响了其后武侠小说的创作.侠对于自身道德、情感与责任的认识,对于民族、国家生存的关注,使武侠小说类型的品位得到提升,内涵更为丰厚,成为一种具备雅俗共赏的可能性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2.
黎仁凯 《河北学刊》2004,24(3):176-180
晚清幕府是指鸦片战争至清朝灭亡期间的幕府,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四大幕府最为典型。晚清幕府系由明清时期的传统幕府发展而来,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的极盛和走向衰亡的时期。晚清幕府在入幕人员的选择、幕务及所起的作用方面,继承了传统幕府的一些特色,成为国家政治人事制度的重要补充。但是,它与传统的幕府相比,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幕府机构的扩充和幕府人员职能的变化、入幕方式的变化、幕主与幕员主从关系的确立和经济关系的分离等。  相似文献   

3.
论唐五代士子文化心态的嬗变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国赋 《学术研究》2003,(3):121-124
唐五代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主观色彩 ,透过小说文本 ,可以触摸到作家微妙而复杂的创作心理。有唐一代 ,士子的文化心态存在着嬗变的轨迹。从小说作品来看 ,初、盛唐时期 ,士子表现出乐观、自信、自豪的心态 ;到了中、晚唐 ,归隐心态、怀旧心态、空幻心态以及避祸心态在小说作品中有充分体现 ;唐末五代 ,文士希冀侠义之士扶持正义、铲除邪恶 ,于是小说中的侠客形象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11,(2):144-147
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维护忠义伦理,广受读者喜爱。学术界对其思想倾向多持贬抑态度。社会主流文化、价值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有明显的影响和制约。审视社会主流道德与小说的接受效应,公案侠义小说思想主题的形成,纯属自然,是民间道德价值取向的"集体无意识",其良好的接受效应,反映平民阶层对社会道德本体的认知自觉,展示出儒学的道德感召力与民间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唐代小说堪称一代之奇 ,它由汉魏六朝小说脱胎衍化而来 ,加进了新的时代内容 ,展示出奇异瑰丽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 ,充满了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浪漫精神 ,形成了虚幻性这一贯穿始终的文学主题。虚幻性主题可以归结为梦幻型、幻术型、离魂型、物化型、遇仙型等五种 ,其形成原因 ,一是作者的创作心态 ;二是佛道思想对作者的思维影响 ;三是历史的传承关系为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先秦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到魏晋南北朝志怪、轶事小说,到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中国小说经历了小说艺术的孕育、形成、发展等不同时期,并形成了各类各体小说多元并行的格局.中国古代小说的嬗变与发展,是社会历史、宗教文化、制度文化、审美心理需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也是小说自身递嬗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唐代小说嬗变的成因探讨程国赋唐代小说“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宋洪迈《容斋随笔》语),它以其卓绝的艺术成就受到后世文人的高度重视 ̄①。宋元明清诗词、小说、戏曲、讲唱文学诸种文学体裁,往往根据唐代小说进行改编、加工。汪辟疆先生指出:“唐人小说,元明人多取...  相似文献   

8.
悲剧倾向是作为文学革命首要业绩的五四小说的一个重要表征,而深广且复杂的社会背景、小说家自觉的审美诉求以及外来文学的影响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中国现代小说学走向成熟的百年。它的成因是:由唐至清,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了,明清评点派小说学应运而生,这是先期准备;20世纪之初,中国小说的“俗”性已经确立,有助于小说学融入时代、靠向民众;大时代,大话题,大手笔,催生了小说学大学问;中西文化大交汇,为中国小说学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机缘。  相似文献   

10.
燕世超 《江淮论坛》2006,(3):165-170
中国古代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喜剧形象是以独特的喜剧形式体现出来的民间英雄的化身,具有民间艺术形象和英雄人物的双重特点。其喜剧形式主要表现为创设滑稽情境、制造情节巧合和运用升格的夸张手法。作为中国小说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态,其文化内涵表现为:满足读者虚拟的生理快感,虚构英雄神话,特别是通过采用民间视角、坚守民间立场和意识形态的狂欢化,达到解构正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张继娥 《理论界》2006,(5):174-175
本文以小说《沉论》、《春风沉醉的晚上》为例,分析郁达夫前后期小说创作之三大变化:从题材看,经历了从“性的苦闷”到“生的苦闷”的变化;从人物形象看,经历了从“知识分子”到“下层劳苦大众”的变化;从结构看,经历了从“散文化结构”到“完整情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租界生活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租界生活主要不是为沈从文直接提供小说创作的素材,而是触发了他回忆、想象、构筑湘西世界的灵感,激起他叙事的欲望,为他重新审视民族文化提供了思维的向度和坐标。寓居租界后,沈从文开始建构希腊小庙供奉人性,开始由乡情民俗的单纯展示转向乡村都市对立的深度模式,开始形成自己明确的文化批判立场。租界的生活世态照亮了沈从文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促使他确立自身的文化身份,思索民族文化重造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卢焱 《中州学刊》2006,(4):226-228
死亡是余华作品最突出的主题,它经历了对死亡表象的描绘、死亡思考和死亡承受的嬗变历程。余华在早期的作品中沉迷于对死亡表象的大肆渲染,小说充斥着“暴力”、“血腥”、“杀戮”;随后他遁入对死亡哲学层次上的思考;最后让人物感受死亡、咀嚼死亡、承受死亡的打击,逐渐的超脱使灵魂上升到一个平静自足的境界。余华关注死亡尤其是关注个体的死亡,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了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嬗变特征:宋元时期是说话艺人讲述,文人或书坊主记录整理阶段,宋元话本较多反映市民的生活与情感,按时序讲述一些充满奇异色彩的故事;元末明初至明中叶是文人在艺人讲述的基础上,吸收史书、戏曲的人物与情节进行重写阶段,作家喜爱选取那些创作基础较好的重大题材进行再创作,其思想观念大多来源于前人作品与历史积淀,其中章回小说往往采用"缀玉式结构";明末至清中叶时期,文人作家开始独立创作白话小说,作家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取材,写熟悉的人物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件,笔下人物与现实中人一样真实和复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依时代推演和文体精神可分为四个板块,亦即:五四的"启蒙小说",左翼的"革命小说","十七年"及"文革"期间的"改造小说",新时期的"人性小说".其主题在不断嬗变的过程中分别凸现的是:"狂人"的"呐喊"与"零余者"的"彷徨";"十字街头"的徘徊与"围城"中的偷生;灵魂的改造与身份的丧失;反思中的人性寻找与欲望支配下的人格缺位.  相似文献   

16.
李兴阳 《江汉论坛》2004,3(2):114-116
郭沫若前、后期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在精神内质上有一个从"实在化的我"向"虚化的我"转换亦即逐渐否定自我的历程.相应地,在小说形态上也有了改变,最明显的是对自我心理与情感的呈现由深层浮向浅层,由具体化为抽象;知识者人物具像被非知识者人物群像取代,知识者自我由中心退向边缘,直至缺席,这可视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叙事隐喻.  相似文献   

17.
梁晓霞 《兰州学刊》2010,(10):140-142
一般认为,盛唐宫怨诗达到了宫怨诗的极致,从而将唐代宫怨诗推向了历代宫怨诗的顶峰。笔者以为,唐代宫怨诗在初、盛、中、晚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新变风貌,正是这些不同的新变风貌共同成就了唐代宫怨诗,使其成为后世永远无法复制和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峰。文章尝试呈现唐代宫怨诗在初、盛、中、晚各个阶段的嬗变状况,并试图从文学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宫廷仕女画的启发等角度揭示其原因;也兼论唐代男性写的宫怨诗与女性写的宫怨诗在情感心态上是以怎样的方式达成了默契。  相似文献   

18.
论唐代诗人与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许多诗人都参与了小说创作 ,这是唐代小说一个相当显著的特征。唐代诗人在小说创作中自觉贯注诗人意识 ,使作品的内在特质诗化、叙事抒情化 ,并获得了诗的意绪和情趣。情韵弥漫 ,意境浑成 ,满足着人们明确而强烈的审美愉悦需要 ,对唐代小说的发展和成熟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达到了其他时代小说难于追攀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19.
由一元走向多元,由整体走向局部,由群体走向个体,由呼叫着的空虚的风云描写走向实在的战争描述,由想象的观念化的风月情致走向东方的本土化的情爱叙事……这是 20世纪的中国革命恋爱题材小说创作在三四十年代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李建华 《兰州学刊》2009,(4):192-194,199
中晚唐以纤瘦为美,这与初盛唐以丰腴为美的审美观迥异。初盛唐的审美观源于唐初实行的“关中本位”政策以及胡风的影响。“武周革命”使“关中本位”政策土崩瓦解,安史之乱又使中唐士人开始“尊王攘夷”,把矛头指向胡风,唐人审美观亦随之变迁。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文化日益突出,进士科所试诗歌依南朝齐梁体格,导致中晚唐人物审美观向南朝回归,以纤瘦为美之风兴起。这种审美观的嬗变在唐代文学中得到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