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对《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里出现的 2 0 95例“给”字句 ,和可与“给”字互换的 5 6 8例“与”字句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论述了“给”对“与”的取代原因。认为“与”在动词介词中表现疲弱 ,而“给”的表现则很强劲 ;“与”在弱化了的动词中表现亦不如“给”。这使得“与”在各方面都丧失了与“给”的竞争力 ,最终被“给”取代。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中“险”字出现11处,其中9处指崎岖难行、只能步战的丘陵或低山地形。现代许多学者释为“险峻”、“险恶”、“险要”等,均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尹诰》首句"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尚书.咸有一德》及《礼记.缁衣》和郭店楚简《缁衣》所引《尹诰》均作"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该句在《咸有一德》为全篇核心,前后文逻辑严密,具有原创性。而简书《尹诰》则既去"躬"字,又衍"及"字,且只独立一句,与下文没有逻辑联系,应是取用。所以《咸有一德》当不晚于简书所出之公元前305±30年,不可能是魏晋之人伪造。如此,则《古文尚书》(不必全部)之时代,当不晚于清华简。  相似文献   

5.
“三八红旗手”是全国专项表彰妇女先进人物的最高荣誉,相关报道对女性典型人物的再现和评价,体现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女性核心品质的期望。以《人民日报》“三八红旗手”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讨论女性典型报道的叙事策略。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将生活伦理事件和性别因素作为人物道德成长轨迹的辅助性叙事要素,丰富了人物的面向,报道得以脱离泛道德化的窠臼。另一方面,性别议题结构仍显表层化,尚未充分阐释人物基于性别的个体经验,难以呈现出与男性典型的差别;静态的叙事视角弱化了人物成长的动态性和历史性。培养问题意识,重新建构道德、生活与性别话语的逻辑关系,将人物经验置于国—家—人的关系网络,寻找时代的精神诉求与人物道德世界的契合点;从个人生活事件中发现人物道德成长的动因,呈现人物在这一过程中的性别体认,是改进女性典型报道的有效逻辑。  相似文献   

6.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7.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 ,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 ,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 ,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小说家奈保尔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命运的关注也成为其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作品《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论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萨义德和葛兰西的知识分子论出发,通过剖析小说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人物形象,深刻感知奈保尔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主人公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以其绚丽的意象、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七位英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注意咬文嚼字,译出了原诗的意境;注意译诗中韵的运用,再现了原诗的音美;注意使用跨行手法,转存了原诗的形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雄"传记--试论王粲《英雄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粲的《英雄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英雄”的传记。该书全书已佚,存在书名讹误、材料真伪与具体写作时间等问题。据史料分析,其主体部分当写成于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作者归曹前,反映了曹操统一北方以前汉末群雄割据时代最宽泛的“英雄”概念。  相似文献   

11.
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作为典型的“五老峰”小说 ,重复 50年前《火光在前》、《政治委员》中的题材和人物类型 ,重复《长江三日》、《日出》等“红色共名”时代的政治宣传内容 ,重复自 40年代以来惯有的写作手法 ,并且由于作者对长篇小说文体把握的艺术功力欠缺 ,在人物性格描写、人物性格语言设置、以及作品叙述语言等方面 ,都呈现出诸多失误。这与“茅盾文学奖”的规格极不相符。这种荒谬的文学现象 ,将导致虚假的“红色情结”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根据形音义皆备的、具有分化孳乳能力的母文表义这一思路,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60多个“奄”族字加以剖析,写成了《〈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一文,剖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13个“奄”族字,并附录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说文解字》以外的近50个“奄”族字,略加分析,分成具有“覆盖、隐藏”义、“相及、相合、比长短”义、“黑、污浊、肮脏”义、“疲乏、病”义、“急遽、忽然”义、“不奢侈”义、“覆盖、遮藏、盛装物体的东西”义这7组同一母文(右文)而古音相同、相近,意义相通的字。现补析、论证这些字的意义与其母文及其外化符号有密切的关系,并把这些“奄”族字与母文的关系用表示意于文末。  相似文献   

13.
境外新闻媒体解读了锐实力的基本内涵,评论了锐实力的主要特征,分析了锐实力的负面影响,将锐实力比作刀尖和针尖,称之为威权主义国家为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而通过拉拢操纵和分散注意力等手段发起的一场精心策划的信息战。境外新闻媒体渲染了中国锐实力运用的恐慌,虚构了中国锐实力运用的机制,指责中国以锐实力重塑软实力,形成有利于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干涉目标国家的政治议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造出抹黑中国的锐实力概念之后,随之采取措施围堵和对抗中国的锐实力,防止中国的锐实力破坏所谓西方国家珍视的民主价值观。境外新闻媒体对西方国家的具体做法或者行动方案,既有极端支持的态度,也有理性平和的分析,更不乏坚定支持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努力的声音。通过对境外新闻媒体关于中国锐实力的报道分析可以发现,自2017年以来境外新闻媒体炒作的中国锐实力概念是中国威胁论的翻版和变体。  相似文献   

14.
用现代观点诠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不同意认为《物色》篇位置排列“有误”的观点,认为目前的《物色》篇的位置暗含了社会与自然并列的思想。《物色》篇提出的“阴阳惨舒”说揭示了人的心理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同构对应”和“物我交感”,也说明了自然景物是文学本原之一。本文认为“阴阳惨舒”说、“联类不穷”说和“情往似赠”说等三说,可以看成中国古代“绿色”文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16.
央视《感动中国》节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通过对十二届(2002-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基本资料的实证考察,镜像呈现获评人物的时代特征:性别形象均衡化、年龄形象年轻化、知识形象大众化、职业形象多样化、阶层形象草根化、事迹形象美德化的变化趋势.《感动中国》评选的成功经验也为转型期重建文化认同、加促社会阶层流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一直是报纸媒体的重要内容。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闻评论成了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时评热”的出现,更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是新闻成了人文思想建设的重要资源。《长江日报》“圆桌”版在把新闻转化为人文思想资源的过程中,引导新闻受众充分开掘新闻的延伸意义,引导受众从一个个新闻事件中观察社会的脉搏,引导受众把新闻作为研究社会的一个窗口和视角,《长江日报》“圆桌”版也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该报的“媒体思想力”,成为该报的一个品牌。  相似文献   

18.
“气”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庄子》认为在物的起源、发展演化以及人的一生过程中,“气”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庄子》的“气”论进行详细地梳理,有助于系统地剖析《庄子》哲学中诸范畴的本来涵义和演变过程,从而确切把握《庄子》哲学的真实内容,从中获取具有永恒价值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9.
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给中日关系走向蒙上了神秘"面纱",媒体此时发挥了微妙作用。从2010年开年至"撞船"事发前后《朝日新闻》的涉华报道可以发现,日本政府是国际传播的强势主体,报道的题材选择和倾向性选择受两国关系中的利益和文化主导,同时也受传播规律的引导,这种传播还能反作用于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20.
虚和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先秦诸子用艺术作譬喻来说明他们的哲学思想,反过来,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后代艺术的发展也起很大影响。我们提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即虚和实的观念并结合这一观念在后来艺术中的发展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