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熹最早彻底地以文学眼光看待楚辞,他自觉抛弃了楚辞研究中的经学标准,抓住了楚辞抒发情感、表现忧患意识的总体特征。朱嘉又最早比较彻底地从整体上把握楚辞的意象,深刻正确地揭示了作品的意蕴。朱熹在楚辞研究中的巨大贡献,与他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2.
孙海涛 《理论界》2006,(4):34-35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方针,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中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思想形成的初期,作为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张闻天作出了开拓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散文发展史上,巴蜀作家是一支极富开拓创新意识的创作劲旅。其间的郭沫若、何其芳与巴金是世人公认的巴蜀三杰。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名篇为中华散文增添了艺术瑰宝,更以自己的锐意开拓在百年散文发展史上多次显示了里程碑意义。他们的创作虽已成为历史,但体现在他们创作中的精神风范对繁荣新世纪文学仍有着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系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实践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实践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来区分,可分为继承性实践与开拓性实践两种类型。本文拟就开拓性实践的特点及其实现条件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归青 《天府新论》2005,(5):127-131
诗歌与描写手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诗歌长于抒情言志,而短于描写刻画。在宫体诗之前的诗歌中较少注重人物形象刻画的作品,宫体诗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成为宫体诗的显著特征,这是宫体诗在诗歌艺术上的新贡献。宫体诗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有:铺排手法、抓特征,写细节和细腻委婉的心理描写。宫体诗之所以注重在诗歌中刻画人物,根本原因是为了满足人们观赏女性的需要。而南朝诗坛的体物潮流也是重要的原因。宫体诗既受到赋的影响,又受到咏物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写作学会会长裴显生教授对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提出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新世纪建设发展的目标与任务,逐步建构了“基础写作学”、“实用写作学”、“公文写作学”三大理论体系,对建设现代先进的写作理论文化具有开拓性的功绩。  相似文献   

7.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逝世,终年52岁,葬在斯托拉津寺院,碑铭是自撰的四行诗句, “好朋友,请你看在耶稣的情份上, 千万不要挖掘葬在这里的尸骨; 我诅咒,动我遗骨者必遭天罚, 我祝福,不动我坟墓者天必赐福!”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关广富先生的著作《经济发展论─—改革·战略·决策》于1999年初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以一省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全面分析了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性,并着重分析了基于区域经济现实及其特殊性作出切合实际的战略安排的重要意义。 作者把地处中国中部、经济结构多样化的湖北省作为分析对象,其结论无疑对中国其他省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应该强调指出的是,作者对特殊经济区域(省域)特征与经济发展战略合理安排二者相互关系的分析,使本书成为研究发展问题中的一部富有开拓性的著述。还应当指出的是,…  相似文献   

9.
人及其主体性问题是近几年国内哲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市场经济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则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这两个焦点问题不是彼此不相干的,而是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功能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其精神实质和文化意蕴之一是把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从对政府的过分依赖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走向市场并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确立他们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通过人来实现,人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近几年的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建构过程。一代又一代读者成就了"莎士比亚",正是几个世纪来人们对莎剧的不断僭用和改编发明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并不源自其超越性和普遍性,而是来自其弹性和韧性。研究莎士比亚的建构问题和作者身份问题,不仅要熟悉英国的出版史和文化史,应用文学社会学和社会文化史的方法,也要结合莎士比亚作品的内证,运用文本阐释等固有的文学批评方法。在泰勒的《重新发明莎士比亚》之后,著名莎学家卡斯顿的《莎士比亚与书》有其显著特色和重要贡献,但在方法论上也有瑕疵。所以,厄恩具有开拓性的著作《作为文学戏剧家的莎士比亚》对其进行挑战和补充,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11.
我有幸作为吉林省莎士比亚协会赴沪观摩团成员,参加了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这次戏剧节给我的印象,将终生难忘。十几天的收获,胜读十年书。一走进上海戏剧学院,彩旗飘扬,横幅高悬,一股节日的暖流便迎面扑来。开幕式这一夭,刚刚建成的实验剧场,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党政领导、外国使节、国际友人、专家学者、观摩代表和文艺工作者,齐集一堂,欢声笑语,心花怒放。首届莎剧节之规模,可谓盛况空前,无与伦比。在短短的时间里,仅在上海一次竟能上演十五出莎士比亚名剧,此乃世界之罕见。国外一次节日,也就是六、七出戏。可见文明古国的中国,气魄之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是一部探索现实重大问题的著作。它运用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从历史发展与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角度 ,考察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文化状况 ,初步构建了初级阶段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形成、特质、内涵、功能和发展趋势。全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风 ,运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提出了不少创见。如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初步论述 ;对文化研究和建设中要防止出现两种错误思想的界…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悲喜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六○二至一六○三(或一六○四)年间莎士比亚创作了《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这三部戏剧既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悲喜剧独特的戏剧冲突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美学范畴。莎士比亚的三部悲喜剧同他的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具有同等的地位,它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第五种样式。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是十八世纪正剧的先河,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  相似文献   

14.
<正> 萧伯纳从幼年时代起就爱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他最初是阅读杂志上连载的莎士比亚戏剧片断,后来阅读查尔斯·兰姆(1775—1834,英国随笔作家)和玛丽·兰姆合写的儿童文学作品《莎士比亚故事集》(1807)。到十岁左右时,他已能阅读莎士比亚戏剧的全文,并能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对白,还能背诵《哈姆雷特》悲剧中的许多段落。萧伯纳的语言风格受到莎士比亚戏剧很大的影响。他回忆自己幼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对我来说就和母亲的  相似文献   

15.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莎士比亚这个文艺巨人非常熟悉。根据不完全统计,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俄文第二版)和《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集》(俄文一九五六年版)中,就有一二八篇(部)著作和书信,有二○一处谈到莎士比亚。马、恩著作中的这一部分内容,是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文艺遗产的光辉典范,是古为今用的光辉典范,又是我们研究莎士比亚,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宝库。这里只能谈一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他的《中国近世戏曲史》里第一次以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他们是同时代人,同在一六一六年逝世,但是远隔重洋,当时两个民族之间很少有文化交流的可能。事实只能如此,当地球的另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伟大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不曾对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作过全面评价,也没有为他写过专门性的文学评论的文章,但莎士比亚在马克思的心目中所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莎士比亚走进中国到现在,已引起了中国戏剧界、翻译界、出版界、评论界等诸多领域对他长达百年的关注。中国也开始了对莎士比亚从文本、文化到历史、宗教等多视角研究的百年曲折历程。经历了起步与发展、初步繁荣、复兴与爆发和深入拓展四个发展阶段。不同的时期,中国都赋予了自己的莎学研究独特的风格。中国莎学走出了一条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的漫长研究之路。本文从史实入手就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做一个系统的且不同于以往的研究,从而真实而客观地探究出完整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9.
20.
陆扬 《江西社会科学》2023,(2):79-88+207-208+2
莎士比亚剧作的空间无比广大,宇宙天象在莎剧中大都具有象征意义,指示秩序与无序之间的张力。哈姆雷特说丹麦是世界这座监狱里最坏一间牢房,说他被关在坚果壳里,可依然觉得自己是无限空间的国王,这可见出丹麦王子筹划绝地反击的决心。莎士比亚习惯用舞台比喻人生如戏,世界就是他的舞台。莎士比亚本人的典型舞台是伦敦,维特菲尔德认为莎士比亚是将伦敦写成一个多层面的世界,既是国家身份的王权中心,又有藏污纳垢的底层社会。吉利斯认为《李尔王》开篇的地图场景,可以见出一种现象学的空间批判。地图密切联系着身体的欲望。《奥赛罗》则写异域空间,展示两种时间序列。莎士比亚不失为他那个时代,甚至所有时代最伟大的世界主义剧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