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农 《经理人》2009,(12):100-100
就在几十家企业通过创业板发审会的审核,成功闯关创业板之时,南京磐能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磐能电力”)于9月21日突然爆冷,其创业板首发申请被否,成为创业板队伍中的首个“掉队者”。  相似文献   

2.
邢会强 《经理人》2010,(2):50-52
苏宁电器刚上市时,张近东坦言:“对资本市场的运作及结果,我不太懂。”朱新礼则说过,自己对于资本运作还是个小学生。这两位企业家绝不是谦虚,而是大实话。在资本运作面前,许多从未经历上市的企业的确还是小学生,规范的公司治理、完善的运行机制、合规合法的财务报表……对于许多准备冲刺上市的企业来说,IPO的游戏规则不啻为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拟上市公司引入风险投资的现象日益普遍,但已有文献很少基于制度背景研究风险投资的引入动机.基于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的特殊背景,首次从风险投资提高IPO成功率和进程效率的角度揭示了我国拟上市公司有别于成熟市场中企业的风险投资引入动机.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入股不仅提高了被投资公司IPO首次申报的过会概率,而且缩短了其IPO进程的总耗时和过会时间;风险投资对IPO过会概率和耗时的影响主要由高声誉风险投资引起,而风险投资的持股比例、所有权性质和是否联合入股对过会概率、IPO进程时间未产生影响或影响一致.  相似文献   

4.
4月14日,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获发审会通过,拟赴深交所中小板发行3500万股,募集资金预计为10亿至12亿元。“目前正在路演阶段,正式挂牌将在两个月后。“步步高商业一位内部人士透露。  相似文献   

5.
CEO的IPO思维     
史永翔 《经理人》2008,(2):46-48
如果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IPO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从方方面面进行充分的准备,那么很可能,令企业兴奋不已的IPO会成为一个能带来短暂繁荣的肥皂泡,只能让企业绽放瞬时的华彩。例子举不胜举。看看A股的上市公司,有多少企业在IPO后第一年实现腾飞,两三年后就业绩下降,接下来就陷入亏损?有多少企业上市后短短几年,就被ST、DT?  相似文献   

6.
郑磊  熊凌 《经理人》2005,(8):76-78
国美掌门人黄光裕以少见出众财技,创造了大陆企业家套现的奇迹“套现”这个词早被大家熟知了,从字面上来看,套现就是套取现金,是一种融资手段。目前被经常使用的“套现”融资的方法有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和配售股票。IPO对企业的要求较高,要经过严格的筛选。不仅在资产规模、利润水平等财务指标上要求达到一定的规模,同时还有一些其他具体的要求。在中国内地公开发行上市较香港条件相对苛刻。时间上,在中国内地上市一般至少要花两年时间;香港上市要走完所有的程序,至少需要九个月的时间。配售股票是在企业上市之后,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内进行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在熊市中借壳上市的重要意义及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一年半时间里,我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动荡不安,令很多投资者和企业家忧心忡忡.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想要经由IPO上市的成本就会显得过高,对公司本身要求又极为苛刻,所以,对于有发展前景或者处于朝阳行业的企业来说,借壳上市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到现场去”是监管层主动升级监管手段的重要实践。本文基于手工整理的IPO现场检查及首发申请企业相关数据,从多个维度检验了IPO现场检查与新股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1)相较于未被IPO现场检查的公司,经历IPO现场检查后成功上市的公司,其上市前后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上市后的财务业绩更好、各类违规行为更少;(2)经历IPO现场检查的公司,其信息不对称程度和股价崩盘风险更低;(3)进一步分析发现,IPO现场检查导致被抽查公司更可能撤回申请,同时也会导致其保荐机构更可能撤回保荐的其他项目,以及同行业其他公司更可能撤回申请;并且,被抽查公司在上市前面临发行审核委员会(或上市审核委员会)更严格的问询和审核;(4)异质性分析表明,IPO现场检查在非国有企业、法律环境较差的地区以及中介机构声誉较高的公司,更能发挥其提升新股质量的效果。论文分析和检验了“到现场去”这种监管手段升级对于提升新股质量的影响,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后提高IPO市场监管水平和效率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 发展市场经济,企业走向市场。中国企业家应有什么样的市场观呢? 1.市场竞争观。“市场即战场”。市场既是企业生存的空间,又是企业家的活动舞台。高明的企业家把握进攻市场的主动权,在市场上大显身手,演出有声有色的戏来;拙劣的企业领导人往往会被逐出市场。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冷酷无情。企业家必须认识到市场的复杂性、动态性,  相似文献   

10.
袁学伦 《经理人》2008,(2):40-42
“资本市场只是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正确利用它企业就会大受裨益,错误利用它企业就会吞食‘恶果’。”著名经济学家、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在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说:“企业要剔除IPO结出的种种‘恶果’,关键在于学会如何正确利用资本市场。”在他看来,想要彻底规避IPO可能带来的种种隐患,放心无忧地吸收资本的营养茁壮成长,以下三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冬青 《领导广角》2001,(6):23-23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上海举行的中国企业家聚会上,针对“面对经济全球化,每个企业该怎么办?”这个提问时.他的回答是:只有成为“狼”,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与“狼”共舞。如果做“羊”,其结果只有被吃掉。关于如何成为“狼”?其回答是.一是要尽快熟悉和掌握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二是要敢于、勇于、善于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2.
万向集团之所以被大家称为“民营企业常青树” ,之所以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能够成功地收购美国上市公司和有著名品牌的公司 ,是因为万向集团主席鲁冠球的企业家禀性使得其在“国内形势所逼”下主动开发国际市场 ,并且在出口规模升级和产品升级的情况下 ,鲁冠球能适时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实行企业家职能分工和企业家职能网络化 ,从而把握了发展的机遇和及时地掌握了国际市场竞争的知识和能力。相比那些经历过生生死死的和长不大的民营企业来说 ,万向集团的企业家职能市场环境和自身认知能力提高所作的适应性调整及相应的组织结构调整 ,是万向集团成功的保证和关键之所在。因此 ,无论在企业成长的初期还是发展、成熟阶段 ,只要有明确的企业家禀性及其“与时俱进” ,企业的顺利成长是可以预期的。  相似文献   

13.
曾立平 《经理人》2008,(2):43-45
当中国企业一窝蜂挤IPO这个“独木桥”的时候,未上市企业不愿意上市、已上市企业选择退市,这在全球证券市场已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4.
管理是什么     
“大赢”的精神管理大师杜拉克说:“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是一场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管理是什么?100个企业家会有100个答案。我曾采访过许多世界级的企业巨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事情,企业如何能够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也是企业家应重视的问题。当然.在引进、使用外来高级人才后,由于多种原因,老板感到”上当”或高级人才感到“上当”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然而.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决不会因一次“上当”而因噎废食.而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千方百计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16.
宋丽  刘伯良 《经理人》2005,(8):96-98
女性企业家往往会被现代社会贴上“女强人”的标签,她们雷厉风行,果敢魄力;她们在商战中八面玲珑,有着过人的商战手腕;她们胸怀宽广,但奖惩分明,让团队成员又敬又畏!正如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武则天的一句台词:“女人一旦当上了皇帝,就不再是一个女人了。”在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期间,在自己的管理风格上,女性企业家是否需要强势?强势能为她们带来什么?又会让她们失去什么?女性企业家到底需要怎样的管理风格?  相似文献   

17.
持续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使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条越绷越紧,融资成为众多开发商能否生存下来、能否继续发展的“拦路虎”。在多元化融资的“长征路上”,上市融资可谓“肥肉”一块。大型国企如保利靠着政策优势可以国内IPO;民营企业如富力、绿城等争着去境外IPO,今年碧桂园在香港上市更是大获成功,一时市值跃升至国内第一;也有企业如任志强的华远谋求通过借壳上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经营管理者》2010,(9):19-19
8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企业高层论坛”上,一份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报告显示,企业家的幸福感近年来有所下降,近九成企业家认为自己“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德国经济研究中心“企业协会”对全球80位著名的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作跟踪研究,分析出11个“创业家的心理特征”,全被世界著名书刊《企业家计划指南》收录,现简介如下: 1、健康的身体:没有两个月前被媒你就不可能在需要出现的时间地点出现,成功的创业者通常必须在”不寻常的时间”处理事务。 2、控制和指挥的欲望:创业者一般是非常执意于自己的决策,他们不习惯于听命于人。 3.自信:创业者普遍有很强的自信心,有时颇有咄咄逼人之势。 4、紧迫感:创业者通常很急切的想知道事情的结果,因此会给别人带来许多的压力和负担。 …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1983年东京大学的小宫隆教授提出的“中国经济中不存在企业”的命题时。曾经指出。企业(enterprise)这个词和工厂不同。有着创新的含义。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mhip)就是由此派生而来的。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正呼唤新一代企业家群的诞生。人们常说。商业竞争说到底是企业人才的竞争,甚至就是企业家之间的竞争。但是在计划经济制度下。既没有企业也没有企业家存在的余地。改革以来存在的双重体制。也使企业家的行为扭曲。因而现在我们有一批相当政治化的“企业家”,挥金如土的“企业家”,真正具有企业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经理人员,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却都是凤毛麟角。近来,我们可喜地看到,许多新兴公司正在高薪延聘企业经营人才,传统企业也开始注意这类人才的引进。这表明,日益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对企业经营人才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企业的许多经理人员,正怀着实现自己才能的炽烈愿望,努力提升自己的企业家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