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旅游是有着丰富内涵和多重环境伦理意蕴的全新旅游模式,但在其快速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生态"的自反性现象,导致了诸多环境伦理问题,从而严重阻碍了它的可持续发展。上述问题之根源主要在于地方政府"GDP主义"压倒一切、旅游开发商"利润最大化"压倒一切、旅游消费者"个人中心主义"压倒一切,以及全社会的环境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等。因此,谋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尊重自然、和合共生与协同进化等新的环境伦理观;遵循生态优先、生态正义、生态安全和绿色低碳的环境伦理原则;坚守环境道德边界,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关系。惟其如此,才能促进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进而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假设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既对立又统一,这里就"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以及产生矛盾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清晰、资源稀缺却又被过度利用,以及环境资源利用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和"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政府的有限理性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两者的协调统一关系,提出了完善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对"经济人"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提出了实现"经济人"与"社会经济生态人"的统一等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假设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既对立又统一,这里就"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以及产生矛盾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清晰、资源稀缺却又被过度利用,以及环境资源利用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和"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政府的有限理性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两者的协调统一关系,提出了完善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对"经济人"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提出了实现"经济人"与"社会经济生态人"的统一等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南瓜原产美洲,与我国本土蔬菜作物相比引种时间不长,到今天也就五百多年的历史.南瓜和其他美洲作物一样,多渠道进入我国,加之其品种、形态的多样,造成了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南瓜名称丰富多彩又纷繁芜杂的局面既构成了中国佳蔬名称文化,又造成了读者乃至科技工作者的理解混乱.因此有必要从南瓜不同名称的读音、形义等角度出发,结合训诂、考据、民俗等研究方法,对南瓜的不同名称进行考释,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的研究在欧美是学术的热点之一,我国生态美学与文学思潮最早兴起的地方是台湾.台湾生态文学受到特殊而历史悠久的原住民文化及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报导文学风潮的影响,进而将环境生态与人文思想结合,表现出其独有的美学特质.这些特质统一在"生态文学"或是"自然写作"的名称之下,形成台湾生态美学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建设宜业宜居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为此,构建乡村宜业与生态宜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马尔科夫模型探究了中国乡村宜业与生态宜居的耦合协调动态演进规律.结果 发现:中国乡村宜业水平呈上升趋势,生态宜居下降幅度较小,二者协调度呈"东部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且大部分省(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尚处于失调衰退阶段;从空间动态演进来看,乡村宜业与宜居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关联性,维持自身和邻域乡村宜业与宜居耦合协调度稳定的地区数量占大多数,协调提升区和失调衰退区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蕴涵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包含了天人统一的整体现、遵循自然规律的平衡观、强调人主体能动性的辩证观、倡导利用规律的发展观.面对当今室内设计的现状所引发的对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天人合一"思想对室内设计的生态意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室内设计中要健全生态意识,注重生态美、树立和谐统一的价值观,提倡适度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节约和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克服人自身的片面性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以人为本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最高价值取向等等.这些思想对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化的培育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和公民.国家是生态文化培育的主导性主体,主要为生态文化培育提供方向性框架、规范和制度保障以及经费支撑.社会作为集聚性整体,是生态文化培育主体中的主体,企事业单位、社区、民间环保组织等社会单位在培育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彼此互为补充,协同培育,最终实现生态社会与生态文化的统一.公民是生态文化培育最基本的主体,公民实践是生态文化的源头活水,一方面公民实践是生态文化培育的"最后一公里",国家主导和社会培育最终要落实到公民实践;另一方面公民实践不断提炼和丰富生态文化的内容.公民培育生态文化的主要途径是对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选择,公共讨论和环境维权等,其最终结果是从个人的生态到一切人的生态.  相似文献   

10.
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生态的一条基本规律,体育也有生态平衡问题.体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在相对不变的输入一输出比的作用下,建立起"稳定态"或平衡.要保持高校体育系统的生态平衡,必须要做到体育系统与教育环境相互适应,体育主体质和量的平衡,高校体育实践教材与理论教材的统一,体育投入与产出相互对称,体育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