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代以降,徽商经营从首重盐业转变为以茶为大宗,徽州茶商在徽商中呈崛起之势。相较于传统徽州茶商,近代徽州茶商的经营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经营中心从广州转至上海,二是经营方式从重运销转向重产制,三是与金融资本的关系更加紧密。因此,近代徽州茶商的崛起不能简单视为传统徽商的中兴,它既是传统徽商实力之延续,也是徽商在近代的蜕变与新生。近代徽州茶商的发展表明,徽商在近代并没有彻底衰落,更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在一些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强实力甚至还有所进步;但与明清徽商相比,近代徽商竞争力之削弱以及在中国商业版图中地位之降低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在徽州,牌坊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古建筑样式。一些学者从建筑史、文化史角度对牌坊进行研究,从中品味出许多意味深长的民族文化心理内涵。但鲜有人从传播学角度解读牌坊,发掘其中蕴涵的文化传播学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传播与文化的关系,同时深入分析了牌坊建筑符号的类大众媒介属性,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徽州牌坊的文化传播学意义。这对于更全面地解读牌坊、丰富传播学理论建设都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歙县吴炽甫在家乡开设茶号,收购、加工茶叶,运到天津和营口茶庄批发,销往京、津、东北等地。黄山市档案局(馆)藏吴炽甫京茶庄商业账簿,始于清光绪十三年,迄于民国八年,类型多样,内容丰富,详细记载了吴炽甫京茶庄茶叶收购、加工、贩运等经营活动,较为具体地呈现了茶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和组织化经营的实际形态;揭示了徽州茶商在近代市场条件下经营方式出现的新变化,也反映了阻碍茶叶贸易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徽州是传统的产茶区,徽州茶文化历史悠久,名茶资源众多,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具备发展茶文化遗产旅游的资源基础、市场基础和产业基础,可以从以保护为前提、制定开发规划、完善产品体系、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动徽州茶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5.
作为化外之地的古徽州,因北方长期战乱,引发北人多次南迁,中原世家大族有的徙居徽州,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徽州也直接继承了中原文明。淮北在北人南下中起了桥梁和中转站的作用,当然也不乏北人留居淮北等。明初政府对淮北凤阳府实行大规模人口迁移政策,晚清太平天国战乱,江南人大量逃亡淮北等地区。这样,淮北成了外来人口杂居的社会。徽州社会长期相对安宁,经济富庶,文化昌荣,文化特色独树一帜。淮北在北宋及之前,虽有北人南下,但自然和人文环境总体尚好,文化名人也层出叠现,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自黄河夺淮入海和金兵犯淮,淮北文化开始凋零荒芜;明初江浙文人的大批迁淮,又使得淮泗文化稍有复苏;至晚清文化持续凋零。  相似文献   

6.
明代招商中茶制是明朝利用茶商的力量将川陕茶叶运往西北茶马司易马,并以变卖茶叶运输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作为酬劳。这一茶政制度的实施将茶商推向了汉藏茶马贸易的前台,出现了官茶商营、官商分利的局面,打破了明政府垄断茶利的格局,为茶商专营边茶的特权地位创造了条件,也为官营向商营贸易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8.
徽州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大量有形文化遗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高价值的旅游资源。徽州文化旅游的发展虽已取得成效,但依然存在问题与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规划,择优开发,丰富旅游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加强市场营销,强化品牌意识,改进景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协调好政府、企业、居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明代是中国古代茶书创作的高峰时期,明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和书籍刊刻的兴盛推动了茶书的撰著、刊行和传播。嘉靖、万历年间雕版印刷技术更为精湛,木活字、铜活字广泛使用,刻板印书的质量高、规模大、品种多、分布地域广,培育了社会的阅读风尚,成为明代茶书勃兴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此外,品饮茶叶已成为明代社会生活中饮食、医疗、交游、礼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生产与消费更为增长,制茶品茶技艺不断丰富,茶事理论深厚积累,时代哲学思想渗透茶文化等多方面条件也共同促成晚明时期茶书骤增。在此过程中,刊刻家深度参与茶事实践活动和茶书撰著,使茶书的撰著、传播与刊刻之间产生了多层面的交互,展现出茶书数量大幅增多、茶书体例时有创新、茶书内容包罗甚广等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徽州文化是代表中国明清社会从"农业的系统"向"商业的系统"转变之际的特异性与先导性的地域文化标本。徽州文化的独特性取决于它的文化基因,包括移民型人口结构、宗法制社会结构、商贾为重的经济结构与崇儒尊孔奉朱的精神结构。徽州文化的特质是既脱胎于中华文化母体,又成为新兴商业文化的先驱者,成为新旧文化二律背后的共存体,表现出许多彼此矛盾又自我调谐的文化表征,其中最典型的为: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观上的崇儒与重商,人生态度上的内敛与进取,生活方式上的节俭与时尚。徽州文化解构、降格为普通地域文化,最根本、最关键的动因是构成徽文化特质的内在基因产生了变异:移民型人口结构发生反向移民,宗法制社会结构彻底瓦解,以商贾为重的经济结构被迫转型,崇儒尊孔奉朱的精神结构逐渐涣散,而这种种基因的嬗变受制于内外环境的变革压力。  相似文献   

11.
徽商的发展历程中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体育精神,这对徽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开拓创新、意志品质、团队合作等方面对徽商文化中的体育内涵进行了探究,同时对徽商在民俗体育、艺术体育等体育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浅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唐代繁荣昌盛的社会形态、迅猛发展的茶业、日益繁荣的茶文化、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活跃的外交活动及僧人频繁的互访留学等各种有利因素,为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广泛而有效传播提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运输和外交往来等诸多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平台.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传播不仅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及海外诸国的饮茶文化习俗的形成及茶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唐朝和这些地区间文化、科技、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徽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即孝悌为本的家庭观、立品为先的教育观、虽富犹俭的生活观、重信崇义的伦理观、积而能散的财富观等,这是徽商延续几百年的精神支柱.徽商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价值观,是因为他们信仰上天意志、信仰儒家思想、信仰朴素真理.有信仰才有敬畏,才有文化自觉.徽商的价值观是我们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古老的徽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风昌盛,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徽州古典园林艺术的论述,分析了其不同的园林艺术类型、特点及成就。  相似文献   

15.
徽商的人文精神与明清徽州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商的人文精神蕴含着儒教精神、血缘伦理和重商心态等极为丰富的内涵。儒教精神强调社会责任,血缘伦理强调家族责任,重商心态主导舆论方向。徽商内蕴的人文精神又被外化为"儒行"、宗族组织和重商文化。这些对徽州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熹理学对徽商的影响 ,虽然强固了这一商帮的封建性 ,消弥了其作为“变革性因素”的作用 ,但也应看到 ,朱熹理学的精粹 ,塑就了重视商业理性、有高尚人文理性追求的一代儒商。朱熹理学对徽商影响之两面都值得认真探析。  相似文献   

17.
明代通俗小说中涉及徽商贪慕女色的篇目较多,多类型慕色徽商形象的出现,有复杂的原因。首先是徽州重商、早婚习俗的影响。过早的娶亲外出经商使青年男子对女色难以抗拒。其次是晚明纵欲之风的影响。在时代享乐风气的影响下,缺少文化修养的暴富徽商大多重金狎妓。再次是小说家的渲染与再创作。明代一些小说作者已经具有高度自觉的独立创造意识。明代小说中刻画的这些慕色徽商形象,已经明显淡化了过去小说对商人慕色行为的惩戒色彩,代之以宽容和羡慕,成为透视徽州文化和明代社会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文化的本质属性,性、性别与社会性别基本内涵的分析,性别文化与社会性别概念异同的辨义,探讨了性别文化的基本涵义。认为性别文化是人类对自身性与性别的自然属性的"人化"与"人类化",是不同的性别群体的生活样态,关于性别的理念与价值观是性别文化的核心。"大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开启了性别文化之门;20世纪中叶以后,性与性别理论的进展,为性别文化的界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尤其是将性与性别作为个体与群体乃至社会的选择性模式,启发人们从有性别的人之生活样式的角度认识性别文化。认为先进性别文化是性别立法的基石,是评估相关法律有无性别意识的根本性准则,决策者具备先进的性别文化,可以提高立法质量,从根本上消除制度性就业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9.
档案是文化的载体,多种文化因素的集合体,档案文化是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文化具有存贮功能、教育功能、传承功能、创新功能。档案工作者正确认识档案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功能作用,有利于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弘扬档案文化,从而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20.
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进行梳理并归纳为名茶原产地自然风景区、人文历史景观、茶馆(楼)、特色茶艺表演、生产关联产业厂店经济区等几类,分析提出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大众化群众性、区域化集中性、多样化丰富性、人性化传承发展性及休闲体验性等特性,据此结合茶业、茶文化的资源现状,考虑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提出了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