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借鉴SNA-2008等标准及现有研究成果,探讨了数据资产的概念和特征、数据资产的生产性及数据资产的统计识别问题。结果显示:数据具有资产属性,数据只有参与生产活动才能转变为资产,因此数据资产属于生产资产。个人数据和机构数据都应被纳入SNA核算范畴,但住户部门自给性数据的生产不包括在SNA的生产范围之内。作为资产的数据需满足可获得、具有使用价值、使用收益递增和时间原则。最后,以网络视频公司为例,展开数据资产统计识别的实践探索,发现企业自给性数据的资产识别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2.
孙静  徐映梅 《统计研究》2018,35(12):16-25
本文意在将国民经济核算(SNA)框架下的研发(R&D)资本化核算理论应用于企业微观层面,并开发企业会计核算数据支持宏观核算,以促进宏微观层面研发测度的协调和数据衔接。通过比较分析R&D核算的三种主要国际标准提出了SNA视角下基于会计数据的企业R&D资本化核算路径,既阐明会计核算的企业R&D投入就是R&D产出和R&D投资的保守估计,也为国家统计局加快知识产权产品核算提供了参考。基于我国企业R&D的会计信息披露与指标识别,结合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的代表性与相关数据处理,以2011—2016年数据为例初步实现了SNA视角下企业R&D资本化核算及相关变量调整,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比如制造业、非一线城市以及非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R&D资本形成及存量水平不高,但其R&D投入强度还有R&D资本占调整后固定资产的比重则相对较高,其增加值、固定资产存量、资产存量及杠杆率受R&D资本化的影响也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3.
李静萍 《统计研究》2020,37(11):3-14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没有确认数据的资产属性,数据的价值被极大地忽略了。本文认为数据具有明确的所有权归属和经济收益性,因此具有资产属性,应当扩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资产核算范围,将数据资产纳入资产核算。根据数据的产生过程和特点,本文认为应当以聚合数据作为数据资产识别的单位,确认数据的非生产资产属性。本文建议开展包括数据资产和数据开发资产在内的附属核算,就数据资产估价方法给出了一些建议,并指出了若干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彭刚等 《统计研究》2021,38(7):19-31
我国尚未建立起数字经济生产核算体系,缺乏数字经济增加值等官方统计数据,不利于全面反映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及制定相应政策。本文基于SNA 视角探究了我国数字经济生产核算相关问题,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及其应用,不同阶段其内涵表现不同,相应生产核算范围既是对现有SNA 的延续,又具有一定的发展和突破;从核算目的、核算主体、核算客体和核算方法等要素看数字经济生产核算,既应与传统SNA 生产核算保持协调和遵循,又分别表现出其特殊之处;我国应分阶段推进数字经济生产核算实践,新生型数字经济可借助“三新”统计工作实施,融合型数字经济需借鉴R&D 核算制定专门的核算和调查制度。本文能够为我国统计部门开展数字经济生产核算工作和认知数字经济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6年3月发布的货币与金融体系最新版本(2016MFSMCG)中提到:不同宏观核算体系之间数据的协调一致有助于防止数据缺失并可以构建一定的转换体系以减少数据重复编纂的成本。基于此,选择国民账户体系(SNA)和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MFS)的最新版本:2008SNA和2016MFSMCG,从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逻辑起点——交易出发,分别对2008SNA和2016MFSMCG在机构部门分类、金融资产分类和核算框架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2016MFSMCG货币统计与金融统计数据往2008SNA中金融存流量相关账户的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6.
SNA与SEEA的环境资产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资产的定义是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 (SEEA)的基础。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的附属帐户 ,SEEA定义的资产与 SNA不同。SNA着眼于经济资产 ,而非环境资产 ,尽管 SNA存在一些限制 ,但其仍包含大量重要的环境资产。并通过对这两个体系内的环境资产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更好地理解 SEEA环境资产的实质内容。文章首先定义环境资产的意义 ,然后结合 SNA的经济资产分类 ,分析SEEA的环境资产分类。  相似文献   

7.
家务劳动是一种无偿劳动,在SNA(1993)中,它属于非市场范畴,且属于非生产范围,是不进行核算的.目前许多国家都时它开始进行了核算,一些国家认为有必要纳入核算的范围.文章从为什么要对家务劳动进行核算、核算的内容和核算的方法三方面入手,对家务劳动的核算问题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8.
统计数据生产国际准则是指对国民经济整体或某个部门、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统计测算时做出规范性指导或要求的国际文本。文章在简要分析统计数据生产国际准则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四部核心准则,即SNA、BPM、GFS和MFS为对象展开了详细的比较研究,认为:四部准则在基本性质、概念体系、分类体系以及核算规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联系,在核算的目的与作用、主客体范围、框架、内容、指标体系以及具体的分类体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据此,提出了对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自从我国1992年开始全面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来,逐步改变了过去以MPS为基础的核算体系,把非物质性服务列入在生产范围之内,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取代国民收入的核心地位,成为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最重要的统计指标。本文将对比1993年SNA中GDP核算的国际标准,阐述我国在核算范围、机构部门分类、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类及市场价格的确定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以矫正经济信息信号,降低宏观调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统计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由之路是采用SNA核算国民经济数据,实行GDDS公布国民经济数据,这是中国统计应对中国加入WTO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SNA——国民经济数据的生产系统 联合国颁布实施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取代了曾经与它并存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成为世界各个国家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标准。SNA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是国际可比性,SNA的三个版本都非常强调统计业务的“国际化”、经济统计的可比性和国际标准与准则。1953年SNA称其“目的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008年SNA关于生产资产分类的修订及对资产边界的扩展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这些变化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影响,提出了中国实施这些修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岚 《广西统计》2003,(6):21-24
投资是国民经济成果使用的主要方面。但目前对宏观投资的定义、核算范围和核算方法等,均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本文以现行宏观经济统计国际准则—1993年SNA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界定了宏观投资的定义和核算范围;探讨了宏观投资的账户形式以及项目棱算、价格核算、固定资本消耗估算、贵重物品估算和存货核算等方法;并将宏观投资帐户与相关经济交量结合起来,提出了宏观投资账户的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13.
陈梦根 《统计研究》2012,29(3):14-21
2008SNA保持了1993SNA的基本框架,关键变化集中体现在资产、金融部门、全球化及相关问题、一般政府和公共部门、非正规部门等五大领域。作为当今世界主流宏观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2008SNA代表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迎头赶上国际核算最新发展的难得良机。中国应将研究、开发和执行2008SNA纳入国家统计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统筹安排,作为统计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妥善组织、设计与实施。实施2008SNA应从目标、组织、编制和发布等四个阶段着手加强过程管理,采纳新的概念、分类、原则与方法,提高国民经济核算水平,加强中国统计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国民核算作为一种国际标准统计体系的制度安排和一种宏观经济统计信息,具备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而属于一种公共品。本文不是中国国民核算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的全面论述,而是从公共品视角对核算模式选择、知识生产和体系构建补充一些认知。研究提出:(1)中国统计改革起点是口径符合物质平衡表范围的产值指标,从未系统实施过物质平衡表体系;中国国民核算模式转换和体系改革是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国民核算实践发展不够平衡,总体上大致处于1953年版至1993年版之间,部分项目达到了SNA 2008年版的水平。(2)中国学者在国民核算领域的学术增加值主要是论证中国核算模式的确立,对SNA的引进和系统、深入解读,SNA的中国化探索;国民核算的知识生产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质量提升,需要学者坚守阵地、贡献智慧,以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国民核算需要"脑书"Handbook进一步研究学理和方法论。(3)SNA自身面临的困局和中国高质量发展,对国民核算提出了要求,通过中国SNA体系的构建路线图,给出了中国SNA体系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刘伟 《统计研究》2011,28(6):22-27
 内容提要: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财产性收入”的概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家统计局对其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城镇住户调查”对居民收入进行了分类和统计。然而,我国的“财产性收入”与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的内容存在较大冲突,由此进行的居民收入分类和统计也和美、加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本文通过SNA的账户设置和经济内涵,分析了房租收入的非财产性收入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居民收入类型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盈利模式不断创新,许多互联网企业通过向居民提供大量的免费或者价格低廉的内容产品来吸引用户,借助广告和其他业务实现盈利。“免费”内 容产品对生产统计、收入统计与消费统计等统计理论均带来了严峻挑战,使得居民福利与目前SNA框架下GDP测算之间的偏离越来越突出。“免费”内容产品核算问题成为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重要任务,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明确将其列入SNA研究议程。本文对“免费”内容产品的核算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探析“免费”内容产品的概念和范围,系统梳理并剖析国际上“免费”内容产品核算方法的优劣之处,创造性地提出采用实物转移的思路来分析“免费”内容产品的运行机理,并基于国民经济核算视角设计“免费”内容产品的核算框架,最终从宏观层面对中国“免费”内容产品规模及其对名义GDP的影响进行了试算。本文的研究立足中国数字化转型的社会实践,为解决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经济统计国际性难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我国现行核算体系与SNA核算体系关于资产核算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我国现行核算体系关于资产核算存在分类不够系统、核算内容不全的问题 ,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财富积累、无形资产迅速扩展、对外开放的要求。因此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 ,细化资产分类 ,完善资产核算己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现行统计核算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针对其在经济生产、收入分配和资本核算方面的挑战,研究了中国数字经济卫星账户框架的设计原理及可行性。首先,探讨了数字经济活动对现有核算体系中生产核算、收入分配核算、资本核算、金融核算的影响,包括数字经济核算与中心框架中产业单位、交易特征、生产者、生产范围、收入分配等的关系。然后,基于国内外数字经济相关分类和中国核算实践分析了中国产业、产品分类的国际可比性和可行性,形成了对数字经济生产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和资本核算的专门性设计,并构建了一般性的核算指标。在框架设计的基础上,对2012-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主要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了初步测算。最后,结合中国数字经济研究现状,对中国开展数字经济核算工作提出了建议,即建议深化中国数字经济卫星账户核算体系及相应的核算方法体系、研究开发中国数字经济高频大数据的获取方法、完善中国数字经济产业产品分类标准及相关统计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9.
赵仲九 《统计研究》1989,6(1):65-68
几年来,我国统计学界对MPS与SNA国民经济综合指标的换算对比方法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统计研究》1987年第5期发表了李文溥同志的《试析MPS与SNA国民经济综合指标的换算对比方法》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对引起深入研究换算对比方法是有好处的。现就李文的基本观点提出一些商榷意见。 一、关于社会生产统计范围的调整对比 MPS与SNA两大核算体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生产统计范围的不同。MPS只统计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值,SNA则除统计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值外,还包括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部门分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前提。文章就部门分类的机构部门分类的有关问题 ,考察、评析联合国 1993SNA的分类规范 ;并在现有制度前提下对中国机构部门分类标准的依据、内涵、范围界定以及应用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提出了笔者的分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