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楼梦》第42回写薛宝钗与林黛玉一起,议论如何绘画大观园时,有一段绝妙的美学见解。首先提出了“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接着指出“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进而又指出“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在我看来,实际上道出了三层美学观点:所谓“肚子里有几幅丘壑”,是说要丰富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按照艺术整体美的要求进行酝酿、构思;所谓“照样儿”画,“必不能讨好”,是说艺术美不是对生  相似文献   

2.
藏露艺术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传统技法。历代大诗家,没有一位不是“能藏善露”的能手,大凡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都是“能藏善露”的名篇。为开拓高校诗歌教学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读诗和写诗的想象能力,探讨这一传统技法,古为今用,不为无益。 目今,系统研究藏露艺术的著述不多。散见于各种论著或教材中的,几乎都把“藏”和 “露”二者对立起来分开论述。有的资料只说:“藏,指含蓄;露,指直言。二者是一对矛盾。”有的著家也提到“在一篇作品中有藏有露,二者兼备,因为或藏或露,各有妙用。”有的作者竟把藏露艺术称作“作家的两套笔墨”等等。这些论点和论述,基本都是传统诗论的转引,表达方式不同,实际上是把二者分割开来进行阐述的,好象“藏”与“露”应该是“花开两朵,各放一枝”的诗法。我总觉得,这种认识,是缺乏深究的,也是陈旧的。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是用他很高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技巧进行写作的。他的一生,在散文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的《荷塘月色》,是他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如果说月有园缺,花有荣枯,朱先生笔下的“荷香月色”,则永属清新生动,永葆艺术的魅力。 下边就几个主要方面,谈谈本文的艺术成就。 露与不露。古人云:“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朱自清在揭示本文的旨意上,是既藏也露的。他劈头一句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显然是他当时对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诚然,把“画眼睛”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一种手法,这无疑是没有错误的。但鲁迅关于“画眼睛”艺术的意义远非如此。他强调要“画眼睛”,而反对“画头发”,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严格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典型与非典型,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鲁迅提倡的“画眼睛”,就是指一种白描的艺术手法,即用最简练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和主要精神特点。鲁迅以他的创作实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讲语文应讲究“咬文嚼字”,这话有理,但若能于“咬”“嚼”间加上一个“活”字,则易使学生触类旁通,教学效果便不同于寻常。为什么齐白石画的虾百看不厌?因为画得鲜活。为什么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百听不厌?因为活生生地把特定的情、景用音乐形象显示给听众。《水浒》中的武松、鲁  相似文献   

6.
一艺术真实必须以生活真实为根据、为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曾引用过歌德的话:“画家要成功地描绘出一种女性美,只能以至少在一个活人身上曾经爱过的那种美作为典型”。这话是质朴而深刻的。它说明了艺术真实对生活真实的依赖关系;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产生的基础,对艺术真实具有制约乃至决定的作用。如脱离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件和人物,凭空想象和虚构,必然流于纯主观企图的臆造物,再美妙无比,也只能是一朵纸花。因而是缺乏生命力的。契诃夫曾说文学的真实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文艺不应当是弄虚作假的场所。他认为,“文学家不是糖果贩子,不是化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说:“我知道画藏在哪个地方,不过具体的地点要你们去找才行。”“你又想耍什么花招?”警长生气地大喊。“没什么花招,我是实话实说。”詹姆斯耸耸肩膀,“当时有个同伙在接应我,我偷出了画之后,马上交给他放好,现在我也不知道画的具体地点,只知道他把画藏在花园里。”“藏  相似文献   

8.
在《论小说》一文中,林语堂写道:“欲探测中国人的脾气,其最容易的方法,莫如问他喜欢黛玉,还是喜欢宝钗。假如他喜欢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使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著者本人则喜欢探春,她具有黛玉和宝钗二人品性揉和的美质,后来,她幸福地结了婚,做了一个典型的好妻子。”这正好是对他本人人生观的形象表达。黛玉本是仙境中的一株绛珠草,艳则艳,但禀性柔弱,天生不适合世俗的生活,只得蒙受夭折的命运。宝钗宽厚温婉,善解人意,是群体中  相似文献   

9.
薛宝钗的性格,是在多维艺术空间里铸就的。作者将许多矛盾的性格因素融为有机的整体。在她身上呈现着美与丑、冷与热、真与伪、智与诈、“礼”与“欲”、高尚与卑微、质朴与矫饰、浑厚与尖刻等等多种矛盾性格的对立与交织。宝钗丰富的性格因素,在多维构造中展开,构成了难以测准的艺术的大千世界。宝钗的形象寓意表明:她体现着封建末世贵族所追求的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化身,从多方面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积极因素的光辉;同时又携带着封建末世的社会胎病的毒瘤并表现出广泛的消极面。在她身上既闪耀着作者理想之光,同时又展示了理想终于破灭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谈他的小说创作经验时,曾经介绍过一种以着力刻划人物的局部特征来塑造形象的方法.他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从此以后,人们便看到许多介绍、分析、评论这种“画眼睛”的方法的文章,迄今未止.可是,究竟何谓“画眼晴”?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追求的创作目标是什么?鲁迅这段话的精神实质又是什么?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对微型小说创作中运用虚与实、藏与露所产生的积极的审美效果进行了剖析。指出,利用虚实、藏露手法,可以有效地拓展微型小说的艺术容量,促生含蓄多样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2.
汲水之僧、维纳斯及其它 引子三则。 其一: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说,有人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要三人作画。第一位画出了莽莽苍苍的深山古寺全景;第二位只画了被苍松翠柏遮掩的古寺一角;第三位一不画树,二不画寺,别出心裁画了一位在山脚汲水的老僧。画汲水老僧者构思不凡,它不象第一幅面面俱到,和盘托出,也不象第二幅那样浅薄,落入俗套,而是寓繁于简,寓有于无,以汲水之僧让人通过联想意会到“深山藏古诗”的命题,音境深邃,而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顾恺之的“迁想妙得”命题过去只认为是指明了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及想象自由的特点。本文则认为该命题概括了艺术想象的普遍规律。“迁想妙得”不仅指艺术形象要超越生活形象 ,发生形变 ;并且指要发生理变 ,即在艺术想象中由遵循生活逻辑、理性逻辑转换成遵循艺术逻辑、情感逻辑。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为塑造理想名士代表,对王冕形象进行美化、雅化处理,广泛影响后人的真实王冕认知。事实上,小说所叙王冕故事多与历史原型不符,尤其表现在“未仕明军”“奇言怪行”“擅画荷花”“拒交危素”等情节上,虚构成分较多。吴敬梓对小说所涉王冕本事应有充分了解,但为服务创作意图需要和彰显自身性情喜好,还是蹈袭传闻或信手改编。小说对王冕所涉本事的艺术处理,充分彰显全书以文运事的叙事艺术,体现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相似文献   

15.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 ,作者曹雪芹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即使是塑造同一阶层的典型人物 ,也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共性———比如宝钗和凤姐。一、“到底嘴太直了”不能否认 ,作者对宝钗的态度 ,和凤姐的态度大有差别 ,但从宝钗和凤姐的整个形象来看 ,她们之间虽然有许多显著差别 ,但是在为谁的利益着想这样的根本问题方面 ,却没有美与丑等根本性的对立。在贾府 ,宝钗得人心 ,凤姐不得人心 ,这当然也是一种差别 ,但这也只能说明宝钗和凤姐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而不能说明她们在政治上思想上感情上有根本性的对立。凤姐与宝钗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诗画交融现象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中得到了精到概括。“诗中画”的“诗”与“画中诗”的“画”,指的是作为物化形态的诗、画作品,可称为“外文本”。“诗中画”的“画”与“画中诗”的“诗”则是在主体头脑中形成的“画境”与“诗意”,是意识中未外化出的联想与想象出的“内文本”。“诗中画,画中诗”是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个环节中的审美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主体的感知、移情、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一般说来,对“形式构成”的感受力是书法审美艺术敏感的发端。如同欣赏音乐要能感受到音阶、旋律、节奏的细微变化,欣赏绘画要能对线条、色彩、结构、透视等形式有所了解一样,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也要能辨识、体验点画、线条的方圆、藏露、疾涩、肥瘦及结体、章法的平险、奇正、阴阳开阖与参差错落等因素的相互对立与相互依存。但是。要真正地进入一幅书法作品,领悟作品所蕴含的全部神采、气韵、力势、风格等等审美意境,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画是东方艺术的瑰宝,它具有诗、书、画、印合一的特点。诗、书、画,印的结合,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且有其内在的联系,互相呼应,融为一体,构成中国独特的民族绘画艺术传统。中国画汲取和含括了诗、书、印的艺术长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画谓之无声诗”。唐代王维的山水画开拓了诗画并行的境界,他从抒情角度发展山水画,与李思训装饰性的山水画不同,作为著名的诗人,王维将淡泊恬静的诗趣转而为画,赋予山水画以诗的气质。诗赋予中国画以精神灵魂和意境,诗和画反映画家、诗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具有相同的意境与内在的表现技巧。诗的意境和画的形象互为表里,血脉相通。诗的意境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上,虽然这一形象并非肉眼可见,要通过想象才会映现在脑海里。画的形象是可见的,画家不以构成形象为满足,更在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意境。诗画相联系,使绘画富有诗意,更好地抒  相似文献   

19.
葛西善藏是日本传统私小说的代表作家,“真实性”是其作品的典型特征之一。他所追求的真实,根本上在于自我心境的真实表现。葛西善藏通过对故事情节、环境和人物的虚构与夸张,穿插运用暗示、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研究葛西善藏小说创作中虚构的表现、作用及其虚实相间的艺术风格的成因,对于阐释日本私小说与虚构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物的肖像描写在《水浒传》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与许多古代小说一样,《水浒传》的肖像描写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讲究“写照”、“传神”、“写真”。但以语言文字画肖像与用线条和色彩画肖像毕竟不同,作家进行肖像描写,是要给读者以具体的形象造型,使人通过文字而唤起联想,从而对这一人物的内在性格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整体式的概括描写,是刻划描写人物的重要方法。作家进行这样的肖像描写,是给读者以总体式的具体形象造型,可称之为“写真”。(水讲传)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肖像描写,大多采用这种方式。鲁智深一出场,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