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和合观是和合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和合翻译学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从"意"、"诚"、"心"、"神"、"适"的维度对翻译本体观、翻译伦理观、翻译认识观、翻译审美观、翻译文化生态观等主要翻译研究课题进行系统分析与阐释。通过对翻译过程、翻译属性、译者修养体系以及译作评价体系的理论探讨与建构,初步建立起和合翻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需要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市场经济活力的契合、需要文化引领下的普遍社会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支持以及需要中国人共有的精神信仰、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诸多思想资源值得传承,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值得挖掘。建议通过继承发展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传承创新系统思想和发扬光大包容精神等措施,以谋求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译论工作者只是局限于引进、效仿西方译论。目前,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逐步推行,笔者认为有必要强调中国译论学派在理论研究上的个性,注重从中国人特有的视角对翻译的基本问题进行审视,以便对西方译论进行补充。然而,由于任何一种传统译论总是产生于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要发挥好传统的优势,就必须对传统译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合理的现代转化,即将传统译论与现代译论及西方译论融会贯通,从而为中国翻译研究联接古今与会通中西做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生性资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辩证世界观、"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中和"的方法论原则以及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人的内心和谐的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从传统和合文化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和谐哲学;其次,要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则,以和谐哲学作为方法论指导,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生、人与社会的和立、人与人的和处;再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探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存哲学。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与和合价值,进而点明和合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生存哲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翻译理论框架对翻译研究工作的合理分工具有主要意义。霍尔姆斯的翻译研究框架能够涵盖当前翻译研究的各个领域。根据这一框架 ,中国翻译学的研究重点应该侧重描写翻译学基础上的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7.
描述翻译研究将翻译置于译入语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的概念,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地位,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学科化,因此,目前在中国大力加强这样的翻译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图里的《描述翻译学》和赫曼斯的《系统中的翻译》两本著作为例,对描述翻译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作为理论翻译学的重要补充,描述翻译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嬗递与流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传统译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译论研究进行回顾,梳理出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分析了现存研究的优缺点,并从理论资源与方法论等方面提出改进和完善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策略和方法。这对于发扬中国传统的翻译文化、构建独立的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真正揭示翻译活动中客观的内在规律,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必要对翻译进行研究,建立起翻译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系统的翻译学,以便对翻译进行多视觉、多方位的探讨.而要建立系统的翻译学,关键在于:认识翻译学中的系统--翻译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翻译学术语是随着翻译学的建立和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具有当代西方学术话语的总体特征。其来源有二:一是借用其所跨学科的术语,二是在翻译研究中新创而成。引入西方译学术语对促进中国的译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引入过程中要对译学术语正确理解,避免误读,避免用中国传统的翻译观去理解和套译,所引入术语的译名应在中国译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接受性。  相似文献   

11.
离愁历来都是中国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这其中不可忽略的是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翻译则是以口语或笔语的形式用听众或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转达出发语要表达的思想,它的目的在于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之间建立某种等同,因此翻译并非语言本身客观僵硬的再现,而是在译者参与下受社会文化语言影响的再创造。所以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文化传译便也成了诗歌形式及内容传译之外的又一重要使命。文章结合汉语及英语语言特点,以中西方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探讨中国离别文化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以口语或文字的形式用听众或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转达出发语要表达的思想,它的目的在于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之间建立某种等同,因此翻译并非语言本身客观僵硬的简单再现,更是在译者参与下对诗词背后深层释义理解后的再创造。文章结合汉语及英语语言特点,以中西方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探讨以人世变幻为主题的中国古代诗歌在英译过程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13.
张柏然以西方翻译理论为参照,探析中国翻译理论的民族特点。他的比较译学研究主要围绕追溯中西译学根源、梳理译学现代发展、打造中国特色译学理论三个方面展开,旨在通过辩证地吸收西方译学研究成果,实现中国翻译理论现代化,为构建普遍翻译学作出贡献。张柏然在构建中国译学的理据探索和论证中,体现出少有的开创性、前瞻性和世界性。他的比较译学理论始终把握和放眼中西译学理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强调古今参照,中西融通,不仅打造“民族特色”,更为普通翻译学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在传承方面,张柏然最早呼吁立足本土语言文化建设“中国译学”,运用理论形态、特殊性与普遍性、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支持这一立场,结合其阐释学思考和对中国知识论断裂现状的观察,提出了传统译论“范畴的视域融合”和“体系的整合建构”的继承方法论。在创新方面,张柏然指明了传统译论的现代化转换、借鉴西方译学学派和顺应时代翻译新潮的中国译学创新路径。张柏然的译学思想引领了中国译学话语体系建设,准确研判了外译研究、翻译数字化和实业化研究等趋势,其“中和”和“诗性”智慧所带来的学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家李文俊在翻译取材上兼顾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现了翻译生态整体观;他边创作,边翻译,边研究,三事共举,实现了共生与互生的生态翻译观;它的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体现了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应用文体翻译研究的定位与范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翻译理论研究是整个翻译研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它在作为翻译学科框架的Holmes路线图中没有地位。本文对该图作了局部调整,明确了应用翻译研究在译学的整体框架中的定位,它与文学翻译并列,共同构成理论研究中的专门理论研究。应用翻译的理论范畴主要包括6个方面:应用翻译的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研究、分类研究、术语与术语库、翻译的地方化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7.
论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学教育之所以在与世隔绝近百年后能够重新进入国人视域,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学教育具有显著的文化向度,可以对当代应试教育起到很好的纠偏补弊的作用。它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文化气质的人。凸显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应注意四个问题:第一,传统文化教育越早进行越好;第二,谨防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国学教育;第三,强化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功能;第四,把教师定位在学习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