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语义识解是涉及知觉、记忆、推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在内的认知行为。在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中,话语交际者需要运用语言基本知识及由生活体验而来的各种概念框架对相关内容的语义进行动态地分析识解。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性理论,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识解有着重要作用:①概念整合理论反映了概念和心智活动之间的关系;②两个或多个心智空间的信息映射是激活词汇语境意义的预设条件;⑧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能够合理解释隐喻、习语等语言现象的形成,为隐含义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概念整合在语义识解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二语习得者在整合模式的形成过程中首先需要注重联想能力的培养,以此扩展延伸词汇认识;其次要强调文化意识的培养,用文化与语言的关联性指导二语学习;再次,还需要构建全面的学科框架并积累百科常识,为语义理解提供认知库。  相似文献   

2.
新闻语篇中的转述引语是批评性语篇分析向来重视的内容之一,而针对新闻结构中最重要的标题和导语部分的转述引语分析却因语料难得而较少见到。文中选取了数家媒体对同一事件的7篇报道,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从转述动词、转述话语的来源和形式三个方面对其标题和导语中出现的转述引语进行分析,以揭示转述引语背后隐藏的报道者对于事件的立...  相似文献   

3.
双关语词是双关话语解读的认知焦点。双关语词意义识解是一个动态的心智加工过程。认知框架作为一种建立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概念系统,是词义识解所必需的认知操作工具。在框架理论基础上,对双关语词意义识解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指出认知框架的激活是双关语词意义识解的关键。双关语词意义的识解主要是一个利用认知框架激活以及概念联想来完成的实时在线操作过程。双关语词双重意义的提取依赖于两个不同认知框架的先后激活。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观的框架下,以Fauconnier概念复合理论为视角,探讨了隐喻的动态识解过程,认为隐喻是在特定认知语境的前提下多个心智空间映射和概念复合的过程。隐喻识解过程中,认知主体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突出心智空间的相似关系特杠,最终完成隐喻的识解。  相似文献   

5.
识解与分句主语和宾语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句法的任务是描述与句法有关的内在语言知识系统,阻至做到对语言知识的描写具有认知合理性。分句主语和宾语的选用不是语法的,也不是逻辑的,而是语义的,是言语主体不同认知结果在心理上的不同表征,因此是主体识解的认知问题。Langacker从详细度、辖域、背景期待、视角和突显五个方面论述了识解。  相似文献   

6.
基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意义观与翻译观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在译文表达时的识解操作应该在考虑目的语读者辖域背景的基础上,保持或调整原文表征的详略度、突显和扫描方式等识解维度,使译文流畅,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最终实现成功的交际。  相似文献   

7.
意义是翻译任务的核心 ,认知语言学十分重视意义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的研究。其中 ,语言编码的识解概念对翻译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影响不同识解的因素有三个 :视角、前景化和框架 ,这些因素对诗歌语篇的识解与翻译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篇章语言学的信息分析中,主题分析具有与主位分析不同的意义。并且,主题分析对于隐喻语篇存在特殊意义,因为主题和概念隐喻是隐喻语篇建构和识解的重要手段。主题分析帮助人们认知隐喻语篇:从创作角度,概念隐喻建构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从识解角度,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的关系是隐喻。  相似文献   

9.
传统语法把直接转述(直接引语)和间接转述(间接引语)看成是等量齐观的两种转述方式,规约性地总结了从直接转述向间接转述变换时人称、地点状语、时间状语以及时态等的变化规则。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语篇、功能、认知等不同层面对转述法作了探讨,这些研究对转述句自身在功能和语用层面的剖析还不够深入,没有从语用层面解释直接转述向间接转述转换的理据。从功能和语用两个层面进一步探讨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在信息传递上的特征与差异,并从语用层面探索直接转述向间接转述转换的理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词类的角度去梳理研究隐喻及其翻译,探究动词隐喻的在线认知过程,可以使隐喻翻译研究走向深入,更加充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词隐喻翻译中的识解过程,译者首先是一个解喻者,一个成功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解喻者。在认知取向的指导下,根据原语与译入语认知方式的同与异可对动词隐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探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概念对英语被动句的解释及其对翻译的指导作用。对几种不同的英语被动句句型进行研究,并对该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被动句的汉译进行了探讨。认为英语被动句并不是简单的由主动句变换而来,而是有其认知的理据,因此,翻译的时候,也必须综合认知的因素,否则不能取得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经验主义哲学的认知语言学,将翻译看作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活动。其显观认为,语言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来决定的。由于不同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识解方式不同,便使得原文与译文在传递信息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侧重点。各种识解方式的转变都会对翻译过程中信息的重组带来巨大的影响。以认知语言学为背景,以Langacker的识解理论为基础,从详略度、主客观性和视角三个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其识解方式选择与转换上的差异给译文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隐喻的相似性理解,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传统的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比较语言。语用学派认为隐喻理解是言语行为,要经过语用推理,才能得以理解。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与人们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相一致,不需要复杂的语用推理。基于以上各派的研究,认知语言学派提出隐喻语言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类语言的概念体系之一。认知语言学派的观点符合我们认识世界的现实,认为隐喻的认知方式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的相似性并不是必然的、预设的和推导出的,而是由人们的心理认知创造的。这一解释合乎人们日常理解隐喻的认知心理过程。认知理解过程依赖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图式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4.
语用学派将意图和合作原则当作交际的中心因素;而认知学派尤其是认知实验证明合作和意图并非交际的核心,其研究结果支持自我中心观点。现代语用学理论的几个主要流派包括格莱斯、新格莱斯、关联理论等等,究其实质都是从听话者的角度或者"为听话者设计"视角来设计和考察言语交际过程的。从社会认知视角对话语理解过程进行考察,可提出另外一个概念——"摄入"。与传统的从听话者角度设计的体系"所说的/所隐含的"不同的是,"摄入"假说试图真正兼顾听话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共同的和个体的诸多因素,从而更好地探究言语理解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文体学中的重要内容.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背景则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两者不可同时被感知.认知文体学中,图形与背景理论不仅可以对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可以对语篇的内容进行探究.运用这一理论对近年来颇为畅销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进行认知解读,为赏析该小说开辟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角度对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可比性进行探讨,然后就认知语言学的距离象似性、图形-背景和意象图式理论对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进行了认知结构分析,以探讨其对英语学习者习得言语行为动词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语言编码中的语句组成不仅受到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义选择的制约,而且也影响话语信息的突显和解读,由此产生的话语线性结构问题受到了传统语法学家以及认知语言学家等的共同关注。二者的主要观点、原则和方法基本一致,侧重将语义作为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认为应诉诸语义来描写语法,将语言解释为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系统。但是从认知语言的角度对话语线性结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应强调对语句组成的研究不仅要从语法规则和语义选择方面考虑,更应从较为深层的结构,即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图形一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已被广泛地用于对文本的分析中。运用图形一背景理论.通过凸显文本的某些概念、结构或感官认知。广告能充分凸显其主题功能和特色。具体表现为运用各种各样的语用和修辞格有效地将受众的目光聚焦在作为广告的主题和功能上,通过图形化的表达达到攫住受众的注意力并宣传广告产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