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湾区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为:现代金融业是引领和支撑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良好的区位交通及配套设施是体现湾区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础条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打造国际湾区金融中心的根本保证,大力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集聚是打造湾区金融中心的必由之路,准确定位和鲜明特色是国际湾区金融中心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集聚强有力的金融科技和最优的人力资本是打造湾区金融中心的核心支撑,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是打造湾区金融中心的制度保障。总结借鉴世界著名湾区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广州要找准优势、补齐短板,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壮大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培育金融交易平台;加快改革创新,优化金融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金融整体改革与金融资源统筹整合的关键时期,中国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中心网络势在必行。成都在西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较强的经济金融实力,因此具有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本文在明晰了金融中心与区域金融中心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成都近年来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并提出了成都创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金融中心是金融集聚的结果,金融产业集聚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构建走廊金融集聚带。从走廊基础条件看,地处东北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城市竞争力增强;传统金融产业初具规模,金融辐射功能初现。本着城市集群性、金融运行机制创新性、政策支持性的原则实现金融集聚带的总体思路,即2011—2015年:走廊城市集群金融基础建设基本完成;2016—2020年:走廊金融集聚带初步形成;2020—2030:走廊区域金融中心初步建立。最终达到提高金融产业在走廊区域内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建立规范运作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走廊区域金融开放程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北京、上海与深圳三个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三个城市,虽然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显示了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实力,并且对其腹地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及珠三角的经济已经显出了强大的辐射力,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快速发.以这三个城市相关数据为基础.确立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量化的参照指标值体系.通过西部重庆、四川和陕西三省市与参照指标的条件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建设西部区域金融中心须遵循"省内金融中心--跨省金融联动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新经济地理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研究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市场规模越大、城市化经济特征越明显的地区越有利于吸引制造业企业的迁入;同时,通过引入区域政策变量,我们发现,区域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有限且整体效果不显著,政府补贴尚无法弥补企业定位在大市场区所获得的集聚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6.
上海成为近代金融中心的充要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成为近代金融中心的充要条件杜恂诚本世纪20年代初,中国开始出现两个金融中心:作为财政金融中心的北京和作为商业金融中心的上海。后者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上海之成为金融中心,不仅在于金融机构数量的集中,而且在于其资金、拆借、外汇、黄金、白银...  相似文献   

7.
总部金融作为总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区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北京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促进北京尽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当前,进一步增强北京总部金融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拓展和提升北京总部金融的创新功能,使其更好地满足首都经济建设的需要,是北京总部金融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经济集聚还处在向工业化成熟期过渡的阶段,长三角区域经济集聚以及向周边区域的扩散在同时进行,以集聚为主,集聚与扩散形态交替出现,传统的区位因素对集聚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空间上呈现以长三角为中心向外梯度递减的形态;扩散效应开始显现,但区域差异没有因此缩小,要素向中心系统集聚的态势在持续,集聚内容在深化,特别是随着中心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区域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在进一步提升,呈现劳动力总量投入向劳动力质量集聚的转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中心与外围区域能耗系数差距加速扩大,中心带动外围区域的产业优化的辐射作用不足,集聚是外延式的,而不是依靠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国外对集聚经济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也有行业、区位、历史的局限性.需要根据时代的前进和我国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对集聚经济给予新的广义的理解.集聚经济动力源来自于: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外部性利益;规模经济;分工和专业化;运输费用的节省;信息、技术交流的便利;人才资源的共享;制度、政策、文化的影响,由原来的二因素、三因素,发展为多因素.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集聚经济发展应该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发展集群,推进集聚;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规模合理,集聚适度;优选产业,优化结构;政策支持,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0.
金融集聚作为资本积累与流动的结果,一直是经济学家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文章以近期中国营商环境为考察对象,探讨营商环境对金融集聚的影响。通过构建2006至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及地市级数据,研究发现:营商环境的改善对金融集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即使在控制一系列影响金融集聚的因素以及利用工具变量对内生性估计偏差进行修正后依然稳健。研究还发现,营商环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更能够促进金融集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在营商环境完善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提高和企业数量的增加两个维度促进金融集聚的形成。因此,应积极推进营商环境的改革和优化,这不仅能够促进资本的有效流动,激发市场的创新活力,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同时也为我们深化对于完善统一大市场内资本要素运行机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