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师培是近代学术史上一位有争议的学者。他一生论学宏富,各个领域均有诸多建树。作为治学的价值系统的“论学观”,显示了刘氏论学的独特性。家族背景及早年知识结构对刘氏论学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致于其论学充满了矛盾。本文主要以刘氏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为考察对象,从“中西观”、“汉宋观”、“学术观”三个视角,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刘氏论学的基本特点。如同刘氏论政的善变性一样,其论学也存在多变性。主观想法与实际操作始终存有差距,这既是个案现象又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刘晓莉 《兰州学刊》2007,(12):151-153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大学校长,蒋梦麟在长期而丰富的大学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其独有的大学学术观.他的大学学术观的核心内容是:厚重学术,倡导学术自由.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一些提高学术水准的措施得以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在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学界对此并不陌生,但我们在如何深刻认识卡勒的学术理路,准确把握他的学术思想,客观研究和评价他的学术贡献方面做得还相对不足.卡勒以"文学能力"概念为基础提出的结构主义诗学观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其多方面的学术贡献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这一诗学观在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研究加以省思,有利于深入认识卡勒诗学观点,也有利于卡勒学术思想研究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治学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是他的文化观,这一文化观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了解、基于对文化发展历程的把握、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也包括了他的文化自信与学术坚持,这既是一种学术观念,又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可贵的个人品质,成为他治史的潜在的又是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也使得陈寅恪成为当时学术界连接东西方并贯通近现代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位作家,他创作了各种体裁的大量作品,也撰写了许多文学讲稿.综观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讲稿,流亡与移民背景催生了作家深刻的比较文学观,战争与迫害使得纳博科夫对文学的本质、文学艺术的独创性等都有着精辟而独到的见解.文学的流亡形成了"狼"的文学创造观、注重印象和想象而反政治与道德的文学形式观,学术生态取代社会价值的文学理论观.  相似文献   

6.
李慈铭是近代传统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水田园诗在继承古代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特色,折射出社会动乱时期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殊心态。本文通过对李慈铭诗歌创作心理机制、题材及写作特点的分析,提示了其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是中国学术观念根本转型的时期,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的学术界.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在继承中国近代进步的学术传统的同时,不仅在中国引入唯物史观,为中国学术提供了新的学术观念,而且还运用唯物史观率先进行学术研究.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形成的学术观,不仅是对五四时期学术观念的总结和提升,而且对中国现代学术观念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李大钊推动了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观念的更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做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最为全面深刻的研究.尽管其正义观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些启示意义.特别在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的时候,在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在扩大中产阶层人口比重等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刘聪 《中州学刊》2001,(2):118-124
胡适徘徊于学术与政治生涯的一生,留给后人的是一个难以解说的悖论,同时他个人痛苦矛盾的心路历程,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真实的精神写照.本文首先从西方文明催动的外在因素和自我意识觉醒的内在因素这两方面论证了胡适向知识分子立场突围的可然性和必然性;又从胡适“关怀”式的学者姿态和当时“政治场”的整合这两方面论证了他突围之艰难.在批评他不专于学术的同时,也应该公正地体察到在时事危亡的时代环境中,一个立志于学术的学者难以形成健全的学术人格的无奈和缺憾.  相似文献   

10.
王西里首创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为中国文学的渊源变迁做了系统的梳理,他的儒学观、文字观和民间文学观深受实证主义、欧洲中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是以西方学术体系为理论基础,运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1.
邓伟龙 《船山学刊》2007,(4):155-157
在章学诚的文论思想中,其"文学"观是非常独特和复杂的.其中章氏释"文"为字(或属辞),"学"为学问,文词(辞)或文章乃"学而有得发之于辞".因此,他主张文与学"非二事也,""立言者,必于学同先有所得."这种特殊的"文学"观既与他对儒家重学问传统的承传有关,也与乾嘉学风的影响和其学术贯通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2.
对宋明理学的关注和研究是康有为早期学术中心之一,万木草堂时期的他多次讲授宋明理学.康有为视界中的宋明理学理论来源复杂,思想构成多元,是孔学、佛学、老学和墨学等多种要素的和合体.于是,与孔学、佛学、老学和墨学的关系构成了康有为的宋明理学四维观.多维视角流露出康有为对待宋明理学的复杂心理,也促成了他由早年崇尚至后期排斥宋明理学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3.
傅斯年作为一名激进先锋的现代知识分子,其语言思想包含两个方面:语言是工具,好用就行;语言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资源,需保存记录并加以研究.傅斯年的语言观是合乎时代思潮的,它的当代意义就是启发我们要联系实际不断更新语言观.文章还澄清了历史语境下有关傅斯年的一些误解,指出他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贡献,还原傅斯年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14.
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方向,必须寻求一条走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困境的基本路径,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坚持和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市场经济观、公平观、民主观、权力观等一系列基本观念,建立和完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机构、学科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建立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生就业基地.  相似文献   

15.
杨思贤 《理论界》2009,(7):115-117
钱谦益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文士,但他真正的价值取向却是在政治方面.晚明的政治形势和学术转向是造成他价值取向的大环境,而朝野对于钱谦益误解性的期望又推动了他的政治欲望.然而,钱谦益的个人才性却与时代的要求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这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也是发生在晚明文士中间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6.
当下是一个功利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也是一个"学术大生产"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学术诚信遭到严重损害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正是与这个时代同步进入学术领域的一批学人成长、发展、成熟的30年,他们受益于改革开放,也推动了改革开放,并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了不同的成绩和贡献。这种历史的巧合和命运的安排,使这一代人必然肩负着某种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界,俞吾金教授从事哲学研究的起点正好是改革开放初显端倪之时。当一个人的学术经历与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历程恰好重合的时候,那么,他的学术之路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整体学术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陈士部 《船山学刊》2010,(3):170-173
刘勰与姚鼐堪称中国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由于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文坛境况以及各自的学术背景与个性气质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两者的文学本原观、文质观、文体观与通变观等既有密切的关联也有明显的疏离。两相比较,便会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演变进程以及中国古代审美精神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与认知。  相似文献   

19.
第二国际时期,围绕复杂的时代问题,以卢森堡、考茨基和伯恩斯坦为首的左、中、右三派理论家形成了独特的时代观,提出了相异的时代任务.由于各派马克思主义观的差异,导致他们的时代观遭遇了不同的历史命运.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依据,把时代划分为“大时代”和“小时代”,对于当前认清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时代主题的转换,进而应对“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中国传统学术的行程来到清末民国初这一历史时空,王国维洞察到一个新的学术时代已来临──近代学术的翩然降临!确切地说,从王国维当时视之,应是现代学术时代。在海宁王氏的论著中,他睿智地揭示了新的学术时代区别于以往传统学术历史的一系列特征:她已进入了一个研究自由的时代、西学骎入之时代、中学走向世界之时代、学术“三无”之时代、最大发现之时代。面对发生急剧变革的学术时代,学者作为学术研究的主体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