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自私有制诞生以来,我们的生产方式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的转变,近年来,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我们又迎来了全新的经济模式——数字经济。然而,在全新的经济形态下,我们仍然要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论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对我国继续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马克思论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生产规模问题经过18世纪的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生产资料为起点”。机器大工业与工场手工业的区别就在于:在机器大...  相似文献   

3.
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互补形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之间既有竞争,也有互补,对其竞争的一面,学术界探讨较多,而对其互补则分析不足。笔者认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斥和打击下,民族机器工业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也难以顺利完成对手工业的取代,多层面的互补构成一定时期内两者之间关系的主导面,并呈现出四种形态,即行业结构型互补、市场关联型互补、市场水平型互补以及劳动技术型互补,下面就这四种形态的互补关系作一点实证分析,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所谓行业结构型互补是指由于民族工业两个层次问,即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之间因行业结构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一、政治与经济关系的两种理论纷争在诸多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理论观点中,对今日世界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经济一体化观点.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普遍出现的现象.另一种是西方的政治经济相互分立、政治经济二元化观点.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处于世界体系之中,西方的各种思潮和发展理论不断涌入.有一部分学者在坚持经济决定政治这一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开始从经济政治分立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激进一点的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导致政治民主,中国的问题恰恰在于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当前,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民主,从而才能保证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保守一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应当经济优先,民主缓行,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5.
欧阳军喜 《学术研究》2006,3(11):100-105
1931年英国著名经济史家托尼向太平洋国际学会提交了他的中国经济史方面的名作《中国之农业与工业》。书中托尼认为,中国的农业是一种“小农经营”,中国没有土地贵族阶级,中国的租佃问题不及金钱借贷问题重要。中国的工业总体上仍处于大工业兴起以前欧洲的状态,中国尚未建立起有组织的工业制度,中国的工业资本主义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一种舶来品。他主张中国应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通过组织合作社以保护小农的利益,同时大力发展手工业。托尼完全根据欧洲经验来分析中国问题,其主张带有改良主义色彩,这与他作为一位民主社会主义者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列宁曾经指出:国家问题“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根本的问题”①,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有许多重要的发展。本文仅就他在国家职能和国家结构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发展略作论述,以求教于同仁。一、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②,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的职能是贯彻统治阶级意志,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实现其阶级统治的。但是,他们并不认…  相似文献   

7.
价值范畴属于什么学科的范畴的问题,实际是涉及到价值理论——价值学研究的范围问题。对这个问题,苏联学者的看法很不一致。不仅在同意从马克思主义立场研究价值问题,但不主张有马克思主义价值学的人中间有分歧,而且就是坚决主张建立马克思主义价值学的研究者中间也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归结起来,大体有八种观点: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和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是建设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前提,因为对象不同,体系也必然不同。这个问题目前正在讨论,有如下几种提法,一种意见认为对象是理论思维,哲学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问;第二种意见认为对象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只是认识论;第三种意见认为对象是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农村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经济出现了某种新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即纺与织的分离)、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解体(即耕与织的分离)和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这说明中国已经被纳入世界市场轨道,从而导致被迫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均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邓演达农民土地理论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演达接受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并发展、完善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理论;他的家庭及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他形成农民土地主张提供了原始的基础;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就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来分析中国农村经济、政治问题,形成自己的较为激进的农民土地理论;他受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影响,这一影响在他的农民土地纲领中有所反映,但他并不完全同意太平天国的做法,而创造出一个没收与收买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冀中定县农村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为中国近代手工业生产的变化提供了重要例证。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全部自家劳动或以自家劳动为主兼雇临时工的家庭手工业,也有少量农家合作经营的家庭手工业、走街串巷式的流动手工业和商人雇主制的家庭手工业,还有手工作坊经营;在社会分工方面,既保留了传统方式,也产生了进步因素,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手工业生产横向的多元并存和纵向的进步演化。值得注意的是,农民最重要的手工业——土布业所采取的经营方式仍是传统的家庭制,没有采取高阳等织布区的商人雇主制,这是颇为费解的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2.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及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时制度变迁又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其间存在许多约束条件。不仅制度之间有好、差之分.就是同一制度也并不必然出现相同结果.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不同结果,其中的约束条件又是什么呢?增长型变迁、效率型变迁与转移型变迁(一)三种变迁以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可以将制度变迁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变迁、效率型变迁与转移型变迁。在此为讨论方便,文中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人均GNP的增长,并假定制度变迁以经济增长为追求唯一目标(后面我们…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端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和东欧易帜,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挫折.二十年过去了,苏东剧变尘埃落定,但在这一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比以往更多.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端来说,还存在一些争议,有学者认为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但还有学者认为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另有一些学者还有与此持不同意见,本文主要综合了众多学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端的看法,并依此归纳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4.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0,23(1):23-31
三、当代灾疫频发的政治-经济成因人口问题、污染问题、掏空大地,此三者构成因果关系链条:人口是导致污染和掏空大地的根本之因,掏空大地却是污染的直接之因。所以,掏空大地和污染全球化的根本之因是人口增长。但这只是一种表面化的归因,因为人口增长并不必然导致掏空地球和全球污染。导致大地掏空和全球污染的直接社会原因,是人类对自身生存进行有目的、有价值定位的政治-经济设计。  相似文献   

15.
苏州大学王翔副教授在其《挣不脱的锁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命运》一书中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的发展并没有中断。 王翔说,人们以往认为,明末清初,东南沿海的一些城镇手工业中,已孕育着稀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有如苏州、杭州、南京等地丝绸业中的重要生产经营组织——“账房”,就是一种典型形态。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破坏了中国的城市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道路,使它难以幸免。王翔认为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否中断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行业可以是这样,如踹布业、刨烟业;但也有一些行业则未必如此。他提出,在鸦片战争后江南丝绸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则逐渐发育成熟,并从20世纪初年开始逐渐由传统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业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发展研究是当代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可以分为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两大类。二者在政治发展概念、路径、规律和趋势等方面都有各自的观点主张。深入剖析政治发展问题,科学评判各种政治发展理论,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政治发展观,而且研究政治发展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在中国.这一理论经历了几起几落的讨论,但迄今为止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从实践层面看.在现阶段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都把按劳分配当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形式.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展、收入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人对按劳分配的现实性表示疑虑.因此.对按劳分配问题的深入探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撇开各种否定按劳分配的论点不谈.仅就主张按劳分配的学者而言,对如何实现按劳分配也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根据经典作家的论述,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劳动量分配”(以下简称这种观点为“按劳动量分配论”).但在如何计量劳动量的问题上,又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二是从商品经济的现实出发.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以下简称这种观点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论”).主张这种观点的学者往往同时还要求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偏颇之处.我们提出的是第三种观点.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劳动力产权分配”.只有从劳动力产权的角度来论证按劳分配,才能将经典作家的基本原理与当前的经济运动现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謇与南通近代城市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一般的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模式不同,南通既不是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模式,也非由外贸起因进而发展成为商业贸易中心的模式,而是以乡村家庭手工业为依托,通过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机器设备的工业化发展进而实现城市化的。从“一城三镇”的田园城市格局、“以工兴城”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全方位、立体形的城市建设思路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南通的近代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可以称为"前市场经济"或者"不发达的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第一阶段;近现代的大工业商品市场经济是第二个阶段;"现代化以后"的金融市场经济是第三阶段。中国真正建立起工业化体系是在1949年以后,因此经济转型有三个特点:第一个转型是20世纪初,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转向现代工业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而90年代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了"后现代化"——"新经济"。因此,当我国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还没有完成,第二个转型也已开始了,要从还没有完成的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型,这是两个转型的重叠,也是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这就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特殊性。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思维方式也要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5):45-50
城邦是否先于个体和家庭,这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城邦在本性上优先于个体,并给出了相应的论证。但是,这个主张却引起后世许多学者的争论和批评。当代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两位重要学者大卫·凯耶特和弗雷德·米勒分别对这个主张做出阐释,但他们的解释也存在诸多问题。根据共同体主义的解释,我们不仅可以恰当理解亚里士多德"城邦在本性上优先于个体"的深刻含义,而且可以认识到个体是由他们所属的共同体创造的,每个人都被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所塑造,个人依赖共同体获得道德、自我同一性以及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