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如今的中国舞台上,听外国人说相声已不是新鲜事,但外国人研究相声的就稀奇了。美国人莫大伟就是"奇"中之一。他在北大读硕士时的论文研究的就是相声,因此对逗哏、捧哏、一头沉、抖包袱等表现手法如数家珍。说起莫大伟对中国文化之熟悉、之热爱,不免让人心生敬意。他认为,对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相声是非常好的教材,尤其是经典段子,其语言的精练、生动、诙谐、幽默,让人百听不厌。莫大伟说,自己的研究从音乐转向汉学并不是偶然。他一直对语言文化很感兴趣,语言和音乐都是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空前开放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老外来中国或"历险"或享受或"淘金"或奋斗。在或短或长的体验里,他们对中国也产生了各色缤纷的印象。他们或激动地赞扬中国在短短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或尖锐地批评中国人的陋习;或深  相似文献   

3.
正每个外国汉学家都与中国有着一段缘分和故事,诚曦就是这样一位有故事的汉学家。很珍惜"研修计划"的机会认识诚曦,是在近日"2014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无论是在课堂上听专家学者的讲课、去社科院与教授们研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诚曦总是很活跃,让人印象深刻。诚曦,现任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中国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是中国艺术、武术、哲学、音乐以及中西方哲学比较。18年前因武术结缘中国的诚曦,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来  相似文献   

4.
将中国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是其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其教学效率的关键。基于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这一现状,文章提出了解决对策。英语具有实用性,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英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然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要学好英语,本国文化一样不容忽视。本文从课堂教学,课外教学以及课本的编排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尽人性,重人兼重德,而西方文化尽物性。但中庸曰:“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故中国文化为人文科学之先进者,有的学者称为“人理学”。这是首创的一门学问,在大学博士班授课,旨在探讨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以及人生的意义与责任。 孔子之教为“公以显道,诚以律己,仁以待人,中以处事,行以成物”作为个人修身之准则。 无私无我之“公”,成己成物之“诚”,立人达人之“仁”,不偏不倚之“中”,日新又新之“行”。斯五者,学自天道而成人道,包含了对道、对己、对人、对事、对物应采取的正确信念。为中华文化之精义,若推广至企业管理,是为中国式管理之代表。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制史课程为法学专业本科15门核心课程之一,因此与其他核心课程不同的是,它与当今法律的关系甚少,更多则是为学生展示了一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画卷。本文旨在探究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将单调的课本知识变得实用与多彩,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愈趋激烈,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都出现竞争的局面。而竞争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关键是教育。因此,英语作为一门沟通世界各国桥梁的语言,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席位。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并对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化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最后为如何加强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提出了几点建议和策略,对研究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的进程需要特定人才的支持。管理是一门国际性的知识,金融模型、会计方法、营销工具或物流和运营手法在全世界都具有共通性。但要在不同的地域及文化环境中运作这一切,就必须具备特定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冯桂芬具有浓烈的汉学色彩,他在此基础上建立他的算学观,并且他的算学观又有与前人不一样的地方,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他对算学的应用有二种不同层次的看法,即实用性和强统治力。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现代企业形象设计重视的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否得到体现。所以,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意识到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重要。本文研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及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传统文化产生的历程以及是到北京,然后从民族性以及传承性、国际性等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打破现状思维"的关键是引入新概念。新概念当然不是现成的、原来就有的概念,而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符合产品、生产方式和营销系统所需要的概念。为了创造出产业和市场需要的新概念,就形成了一门新学问,这就是研究概念工程学。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多,在领导力管理领域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领导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有深刻的影响,其对领导力的提升也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和作用。因此,研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实践及领导力提升同样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当德国的汉学家访问中国时,我相信他们会像中国的德语专家访问德国一样感到宾至如归。汉学世界深深吸引了我外国汉学家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愿意投身于汉学研究。吸引我进入汉学世界的原因有五点。原因之一是学校。几位高中老师认为我毕业后会攻读他们专业的学位,比如数学或德语,但其实我一直试图从各所大学里搜寻哪些科目最难学,结果听到的回答总是“汉学”。后来我找到一所大学,即德国最好的汉学家马汉茂教授所在的波鸿鲁尔大学。  相似文献   

14.
"未来20年内我一定有机会在中国赚取比在美国更多的财富。"谈起中国未来的商机,伊恩雄心勃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中国当做一个前途远大的就业基地。在全球经济放缓的阴影之下,中国经济独树一帜,大放光彩,而且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求职者前来淘金。美国人伊恩"师出名门"——他毕业于哈佛商学院MBA项目。2009年伊恩来到北京谋求发展,目前他是北京王府学校的辅导员和国际事务协调人。虽然伊恩在北京相  相似文献   

15.
建国50多年来,阿拉伯人在中国留学,第一位获得汉学博士的是哈桑·麦哈姆德·苏莱曼先生,第一位获得文学博士的是马基迪·穆斯塔法·阿敏先生,第一位获得武术博士的是叶海亚·福兹·赛义德先生。说来很有趣,三位博士,均来自埃及。哈桑毕业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马基迪毕业于北京大学,叶海亚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这三位埃及博士每人都能说一口地道的普通话。马基迪——第一位在中国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的埃及学者我们如约来到北大勺园外国留学生居住的庭院里,在草坪边上那张几块原木钉成的小桌旁坐下。我想天气好的时候,这儿可能是马基迪…  相似文献   

16.
中等个儿,可能是长得壮实的缘故吧,看上去略略有点发福。红润的脸上,带几许富态,几许灵动。如果把刮净的络腮胡子留起来,可能会显出三分威猛。朱永新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心理学史、中国教育思想史。做这两门学问各有各的难处。心理学在我国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老祖宗留下来的成语里,有一句叫“人心叵测”。病态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心理平衡、心理失调、心理年龄……正如“生理”研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精、气、神”弄得直而又玄一样,与中国古典哲学、文化、伦理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心理”研究也是扑朔迷离。中国教育思…  相似文献   

17.
从新近出版的《中国古代房内考》和《秘戏图考》中人们知道有个研究中国古代性文化的荷兰人高罗佩,孰不知,他对中国的诗、书、画、金石、琴道、小说亦有很深的造诣。大多数西方汉学家只是把中华文化当作研究客体,高罗佩则连身心都投入其中。1910年,这个不寻常的荷兰人出生于祖芬。他本名叫RobertHansVanGulik,“高罗佩”是他到东方后取的中国名字。高罗佩幼年时曾随其父在荷属东印度住了九年。1923年返荷兰,在尼梅根的一所中学读书。1929年,他进入当时荷兰的汉学中心莱顿大学学习政治与法律,同时接受系统的中文训练。1933年,又进…  相似文献   

18.
张扬 《人才瞭望》2015,(4):155-156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覆盖面相当广的学科,尤其汉语言文学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很深。随着具有世界性的"汉语热"兴起,传统的汉语言人才培养方式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使外国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更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仅仅学会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基于此,首先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阐释了对外汉语教学在语法及修辞等方面的文化渗透及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依托推广中国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从1950年进入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学习中国文学专业算起,李福清的汉学岁月已经走过了整整60个年头。在这期间,李福清来访中国27次,出版了200余篇相关论著,为海外汉学研究与中俄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时,中国创造依旧驻足国内,以致中国至今依旧是一个世界工厂。该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本文通过分析这一飞跃的主要障碍以及自主品牌在当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