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不可道”乃道家哲思的第一悖论。“道的超验本性”“语言的局限”和“言说者的‘成心’”乃“道不可道”的三个主因。作为一种哲学史上的事实,道家以其“强为之容”的诗意言说方式,以古言今、以虚言实、以事言理、以象言意、以身言境,较有效地克服了“言尽悖”的宿命式“道意”遮蔽,填平了“道言之悖”的理论鸿沟。道家诗意言说的背后隐藏着“向道而思”的思维密码,包括基于体悟的直觉思维、基于“对反”的辩证思维和基于模拟的意象思维。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具有双重效应。认为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存在“二律悖反”关系的观点由来已久,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建构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环境是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3.
当代批评围绕康德的研究,有聚焦悖论的热点.这些热点悖论主要可以分为悖论特性、审美悖论、产权悖论、契约悖论、客观悖论、知识悖论、伦理悖论、婚姻悖论、消除悖论.也有直接涉及到康德的二律悖反的再认识.但是审美判断力的二律悖反的当代认识需要进一步再认识.回到康德二律悖反的文本,通过再认识,得出这样的结论:审美判断力的抽象理性结论是在假设原则的基础上作出的,在理性判断结论的作出过程中,它有一种强迫的“一致性”迷狂,即故意抹杀不同物质事物的显见的表象的不同性,把假设概念作原则,又在这个原则基础上得出判断推论,即理性抽象判断事实上是在假设原则中抽象出假设的推论,而这些假设的推论还要一再混淆原则本身所包含的界线,从而使“一致性”霸权地达到推论的结果.因此,理性抽象就其本质而言,除了是悖论之外,它什么都不是.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澄清“意义”、“矛盾”、“自涉”等概念作为“解悖”的预设性知识 ,并指出目前西方最具活力的“语境敏感”解悖方案的“特设性”。最后 ,略评黑格尔的“悖论观” ,进而提出作者自己的“解悖”方案。  相似文献   

5.
黄展骥 《晋阳学刊》2002,79(6):58-63
整个20世纪,悖论研究在西方历史上掀起第三次高潮.众多学者奋力"解悖"(主要是"说谎者"悖论),但直至80年代末,仍然束手无策.正当他们感到渺茫绝望之际,前景忽露曙光伯奇、巴威斯、德福林等提出一系列的"语境敏感"方案,被一些专家誉为"奇迹"这种方案很自然地消解了"强化谎者"悖论这一"千古之谜".但是,这种方案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为了消解"矛盾被证"(悖论),它回避、拆散、压制或消灭"仅是矛盾".而我们的"复合命题"解悖方案,既能保留"仅是矛盾",又能消解"矛盾被证"(悖论),完全不具"特设性".  相似文献   

6.
钱广荣 《江淮论坛》2009,(5):100-104
个人主义历史演变的内在动因是其内含的“道德悖论基因”,这种“悖论基因”的实践张力必然会演绎出普遍的道德悖论现象,这使得个人主义的演变历史就是不断为其自身“解悖”的历史,由此而形成个人主义目的论与其方法论相统一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存在着复杂的社会道德矛盾。学界使用"道德矛盾"话语也呈现多义混杂的状况,这不仅影响学术对话,也妨碍公众对道德矛盾包括道德悖论本真状态的认知。基于此,对当代中国学界关涉的"道德矛盾"问题进行分析和辨别,并在此基础上客观界说道德悖论的内涵、理性解读"道德风险",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8.
说谎者悖论有着悖论鼻祖之称。学界对它的研究一直是持续不断,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令学界公认的解悖方案。文章在分析导致说谎者悖论的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开启了语义悖论消解的新路径——语用维度,并进而得出结论:说谎者悖论纯粹是人们人为推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归纳悖论研究是当代逻辑哲学、科学哲学、形式知识论等领域的核心话题之一.归纳悖论的两次研究高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回归归纳悖论的源发语境,分析和澄清其涵义及真实“悖境”,梳理解悖的历史脉络,可以表明归纳悖论的研究应该且正在实现认知转向.同时,这种认知转向对构建合理的信念接受理论、解决葛梯尔问题等知识论疑难、构建新的动态认知逻辑分支,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亨佩尔发现的确证悖论表明,一只粉红色的鞋确证假说"所有乌鸦都是黑的",这意味着我们在屋子里不用出门就可以进行鸟类学研究,但这是违反我们的直觉的.因此,亨佩尔提出一个消解性解决方案来进行辩护.这种消解主要是通过保留等值条件和抛弃尼科德标准中的"非相干性"条件进行的.保留等值条件具有较强的特设性,因此不能令人信服;保留"非相干性"条件不具有导致悖论的必然性,抛弃它也不必定能避免悖论的产生.因此,按照解悖的罗素-策墨罗-哈克标准,亨佩尔方案不具备一个良好解悖方案的合法资质.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存在一个关于“平等悖论”的观点,认为权利、机会平等与事实平等相悖。“平等”悖论的成因在于混淆了两个不同的“平等”概念。“平等”概念具有规范性和描述性两种含义,一种是应然的平等,一种是实然的平等。“权利与机会平等”与“事实平等”中的“平等”使用的虽然是同一个语词,却是两个不同的“平等”概念。  相似文献   

12.
绿蓝悖论是当代逻辑哲学、科学哲学、形式知识论等领域研究工作的核心之一.对绿蓝悖论源发语境的考察,明确了绿蓝悖论是确证悖论的殊型.为了解决绿蓝悖论,哲学家们在语言论、科学方法论和贝耶斯主义等路径上提出了诸多方案.辨析这些代表性方案表明,它们都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绿蓝悖论.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是确证理论的逻辑研究范式,良好的解悖方案可能要在认知路径上寻求.  相似文献   

13.
道德悖论是悖论的一个特殊领域,是道德现象世界中一种特殊的矛盾,是一种出现在行为选择的结果、具有善恶绝对对立和对抗性质的自相矛盾。道德悖论是由道德价值实现的特殊性、人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不足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分离而造成的。可以从道德选择的角度,通过改造德性主义的道德传统,提高道德选择能力,用"道德智慧"消解道德悖论,以推动伦理学理论更趋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道德悖论研究的话语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悖论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中的道德悖论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和"道德困惑"多为道德悖论问题。道德悖论研究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深厚的思想资源,其拓展和深入必将大大有助于推动我国伦理学的理论建设和道德实践,引发多领域的思维创新和进步,提升我们民族的思维品质。因此,其话语权是无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5.
保留"矛盾",消解"悖论"--评克里普克、伯奇的"解悖方案"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黄展骥 《晋阳学刊》2001,72(6):59-65
"初始谎者"悖论早被中、印和希腊三个古国独立地消解了.他们发现"自涉"加"否定"产生矛盾.但是,他们并没有消灭(或压制)"仅是矛盾",这是正确的.因为,矛盾存在于语文里是正当的、合法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亦此亦彼"悖论(矛盾可同世而立,矛盾句被证明为真)否证不矛盾律.欧布里德提出"强化谎者"悖论,挑战不矛盾律,迄今无公认的消解方案.整个20世纪是历史上"解悖"的第三次高潮,比前二次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研究深入得多,也广泛得多.有三个最著名的方案塔斯基的"层级"方案;克里普克为了弥补塔的缺失,提出"根基(非赋值)"方案;直至近20余年来,伯奇为了弥补克的缺失,提出"语境敏感"方案.这三大方案的共同"大缺失"是,以消灭(或压制)"仅是矛盾"来消解"矛盾被证",均是削足适履的方案.而我们向来的方案就是,既保留"仅是矛盾"于语文里,又能指出"强化谎者"悖论犯"复合命题"谬误,"矛盾被证"不能成立.这样,2000多年来的"强化谎者"悖论就被简易地消解了.  相似文献   

16.
大众化文化思潮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其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往往与精英文化意识疏离、割裂甚至悖立。但就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功能而言,二者也存在着文化秩序和审美趣味有机整合、精神意蕴殊途同归的契机,从当前中韩民族现实文化语境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多元文化的这种既交错又和谐的共生姿态,从而谋求民族精英意识在大众化文化思潮中的重树。  相似文献   

17.
"效益悖反"现象,系指两个相互联系又彼此排斥的事物,分别而论都有其正当性、合法性,但当它们成为一个共体事物的两个部分时,便在行为方式和价值效果方面相互牴牾,彼此限制另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对物质和精神生产要素的配置机理,自发追求经济效益的短期化、原子化和最大化,而精神文化生产却天然地对社会和人民负有坚持真善美、提振精气神的文明教化、情理凝聚和思想升华的使命,两者的行为机制和价值取向多有冲突。它们实际地存在于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市场与文化殿堂、文化消费与文化升华等一系列二元结构中。以经济和文化的高度自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我们严肃正视、深刻认识并科学处理资本运行对文化生产、发展形成的效益悖反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澄清“矛盾”、“自涉”、“意义”、“禁止”诸概念基础上 ,评析了塔斯基的“说谎者”悖论 ,指出了皮亚斯观点的“灼见”与“不足” ;刻意分辨了“仅是矛盾”与“矛盾被证” ,指出“强化谎者”悖论之根源在于“复合命题”谬误  相似文献   

19.
国际华文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了民间思想家周昉先生的《高效成才要略》一书(已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名校图书馆收藏)。这本书虽不足五万字,但却揭开了“成才科学”新时代的序幕。(一)解悖创新新境界悖论产生的根源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认识的矛盾,即,名实不符。这种名实不符的悖论现象,周昉先生用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公式来表达:“A-□A=P→→A-□A=0”(其中A为名、口A为实、P为非零数)。这样一来,悖论的解决就被他简单地归约为:找出悖区(P),消除悖区(P)。这种对悖…  相似文献   

20.
虚拟社交中的“道德人设”,是道德主体为了获得社交利益,在虚拟社交空间塑构的道德人格面具。道德人设蕴含着“主我”、“客我”及“真我”的有机互动与相对平衡,在其生成过程中有“应然之我”和“实然之我”的动态博弈、“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构、认知认同与反馈认同的自我统一。在利益的驱动下,“主我”隐藏、“客我”束缚、“真我”露馅可能导致道德人设的虚假、异化与坍塌。强化道德主体的“内生性”以促进人设的道德人格统一,弱化道德客体的“外生性”以避免人设的道德人格虚化,提升道德环境的“纯洁性”以营造表里如一的道德人设氛围,成为虚拟社交中道德人设走向道德合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