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复合交织并发生着深刻变革.在这新旧价值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必然会产生各种价值困境和思想道德问题,这就亟需符合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治理方式来实现价值引领.社会道德治理是基于核心价值观而对人们的公共生活和经济生活进行价值实施的方式,具体需从公共道德、市场伦理、社权道德这三个主要方面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此才能在社会道德治理的价值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社会的和谐善治.  相似文献   

2.
3.
消费模式属于一种社会建构,是个体层面上的消费行为在宏观上的体现。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消费模式必然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特殊的发展阶段构造了消费模式特殊的社会属性和社会特征。转型期独具特色的消费模式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探索这一时期消费模式的合理化取向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欧洲语境的社会质量理论秉持社会正义、团结、平等及人的尊严等基本价值观,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旨归。基于二者间产生背景、价值追求与整体主张的三重契合,从社会质量理论角度切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向研究,借助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社会凝聚、社会赋权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理性、民主特征、价值品质与法治思维,并界定其标准、内容及实现方式,具有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球治理理论的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在对现有各种全球治理理论进行价值观的比较分析基础上,展开全球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理论价值的讨论,由此最终确认实现向全球市民社会的价值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具有明显的质量取向,蕴含以人为核心全面提升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主题,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诸多力量和因素互构与整合的过程,需要以协同思维关注整体质量。引自欧洲的社会质量理论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参考范式,鉴于二者理念及现实上的契合性,中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应关注社会质量向度,可依据社会质量理论架构,建构社会质量取向的、包含三个层面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兼顾人本主义与社会本位为总体发展理念的顶层体系,以社会团结和社会信任为核心价值的中层机制,以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为具体建设导向的底层设计。  相似文献   

7.
陈宏伟  牛涛 《北方论丛》2011,(1):134-137
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的环境,对其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有着巨大影响。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的一系列共同问题要求我们在价值取向上必须要强调合作共赢,而要做到合作共赢,必须要做到公平正义。同时,因应全球化而来的国内社会转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其解决也要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所有这些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民主法治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9.
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有社会取向、学术取向和人本取向,当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不利于研究生个体、高校学术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是一种不完全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确立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导师的主导作用,树立科学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须以“人本取向”为“主轴”,以“社会取向”和“学术取向”为“车轮”,方能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坚持以物本价值为取向,就会导致精神世界的忽视和精神家园的荒疏。从社会价值层面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对社会价值取向进行协调。本文从求利价值取向与求义价值取向的双向制衡、个体价值取向与集体价值取向的合理兼顾、一元价值取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等三个方面进行社会价值取向协调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社会质量取向: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桥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质量在起源上是一个纯粹的欧洲概念,其最初的概念架构设计在观念上只是为了应用于欧洲,并没有应用于其他地区的想法.随后在亚洲学者的推动下,学界逐渐发现了此一概念体系适用于亚洲环境的可能.虽然欧洲社会模式和亚洲社会模式存在诸多差异,但社会质量这一研究取向为亚洲和欧洲两个地区的社会政策争论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有价值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比较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质量的科学研究,同时促进两个地区有关福利安排的政策对话.  相似文献   

12.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必须要弄清楚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问题,即"依靠谁、为了谁".我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基于三个维度:在国家维度上,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国家的富强;在社会维度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个人维度上,实现个人发展和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和政府不断奋斗的终极目标,是党"以人为本"执政原则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提出的市域社会治理理念是对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和机制的变革与重塑,具有治理结构方面的特殊性,表现为纵向治理层级的多维性、横向治理主体的多样性以及空间治理样态的非均衡性。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域社会治理结构特点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地方实践的联动治理与市域社会治理的运行逻辑具有契合性,结合X市市域社会治理的实践案例,运用联动治理理论对市域社会治理的内在机理进行阐释。文章认为,市域联动治理包括对横向层级的统筹联动、上下层级的联带联动以及空间地域内的整合联动,反映了以市级层面为内驱的主导式联动和以空间地域为外驱的网络化联动的双重机理。市域联动治理的内在逻辑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行路径,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治理:网络社会视阈下治理范式跃迁的新愿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球化大变革(global transformation)的时代。全球化时代的一种鲜明的历史趋势就是新的信息技术正以全球的工具性网络整合着世界资源。以这种网络化的新信息技术范式为基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正在形成。与此相呼应,人类社会的治理模式也在进行着重铸,治理由单个主体转变为网络整体,一种超越传统的科层治理与市场治理的新范式——网络治理(networkgovernance)正在全球范围内舒枝展叶。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扩展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层面,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引起社会的全面变革。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影响,因而也引发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物联网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与物联网技术的创新有着内在的关联,对于物联网技术及社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反作用。物联网社会在建构正向型价值取向的同时引发了负向型价值取向,给物联网技术和社会发展带来挑战也是事实。技术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需要技术予以帮助解决,但也取决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探索,更需要的是通过人们自身不断的、全面的进步来逐步解决。物联网的发展不能放弃价值取向的依托,否则势必影响其科学作用的真正发挥。  相似文献   

16.
17.
《包法利夫人》的价值理性取向与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法利夫人>表达了福楼拜对中产阶级的尖锐讽刺,对精神贫乏这一社会现象的极大关注,以及他对抗社会的心态.如果按照马克思·韦伯对人类理性类型的划分,他的小说是对价值理性的追求,因为价值理性与另一种理性类型--工具理性的区别在于它追求终极价值的实现.在表象上,这种对价值理性求索与社会形成了对峙,但在本质上却是社会建构的动力与意义.今天,探讨这部小说价值理性取向的社会现实意义就在于,能够在<包法利夫人>看似遥远的镜像下找到彻底照亮现代中国转型社会的反讽和抒情.  相似文献   

18.
西欧社会质量学者提出的社会质量概念和当前中国大陆的社会和谐的政治概念各自有着不同的语境和制度背景,从治理视角对二者的概念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解.尽管欧洲与中国的经济水平、社会结构、制度环境存在差异,但二者仍然可在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的不同概念与具体实践中互相借鉴,具体可以围绕发展、理论连贯性、社会责任、测量四个共同的主题展开.另外,和谐观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中最主要、最宝贵的价值观,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可以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切实发挥道德的作用、实现社会治理的道德在场,是新时代推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党委领导中,道德在场体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的道德赋能;在政府负责中,道德在场体现为政府应承担起制度安排、治理决策和治理行为的道德责任;在社会协同中,道德在场要求发挥社会组织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的道德属性,让道德要求贯彻管理服务、组织动员、助力公益、脱贫攻坚、民主协商、涵养风尚、保护环境、绿色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和各方面;在公众参与中,道德在场要求切实提升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道德认知、道德选择与道德践行;在法治保障中,道德在场要求实现德治与法治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功能上的相互协调、实施上的相互促进;在科技支撑中,克服技术治理的价值中立及工具理性倾向,必须实现道德的介入。  相似文献   

20.
实现多元社会治理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适应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对实现多元社会治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实现多元社会治理必须立足国情,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着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公民社会的健康成长以及建立多元主体治理责任分担和良性互动机制,以此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