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其内因而言 ,则是腐败所致。腐败成为国民党政权的毒瘤 ,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术界对两宋乡村基层政权及其社会控制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涌现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较前有了大的提高.结合一些重要论著对相关研究情况进行回顾,并就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缺憾作了一定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对钓鱼岛主权归属一直争议不断。日本官方从国际法、地缘位置、历史原因等方面提出对钓鱼岛的主权申索,并认为其在钓鱼岛问题上一直采取和平、友好、协作的态度。对此,不仅中国政府依据国际法反驳日本政府的不实之词,日本民间学者也持有异议,认为钓鱼岛主权应属中国。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国家,从国际法的角度和平解决钓鱼岛问题是两国国民的共同诉求,但是合作不等于妥协,为维护领土完整,中国不能放弃使用武力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中共与蒋介石集团的斗争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 ,体现在抗日统一战线内部。蒋介石集团兼有抗日与反共两面性 ,他们既把中共当作抗日同盟者 ,又把中共看成是真正的敌人。他们始终坚持反共 ,不断制造反共磨擦 ,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面对抗日统一战线内异常复杂的斗争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既反右又反“左”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在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完善了一整套斗争策略原则。由于中共高超的斗争策略 ,迫使蒋介石集团一直留在了抗日阵营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与1927年"迁都"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北伐的推进,蒋介石较早提出"迁都"武汉,但随后又力图将中央党部与政府留在南昌,从而引发"迁都"之争.蒋介石与武汉国民党左派的争执,乃至最后决裂,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通过研读这一时期的蒋介石日记,不难发现蒋自命不凡,而又慷慨悲歌,他的疑忌之心太甚,从而使自己与对手的裂隙不仅难以愈合,而且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到元代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到清代基本实现中国化。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历代封建政权都十分重视对伊斯兰教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怀柔抚纳以收其心;输出儒学以谙教化;笼络上层以回制回;专设机构加强管理。这些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伊斯兰教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张北根 《社会科学》2020,(9):132-149
二战期间的中苏谈判深刻地影响了战后中国政局的走向和未来的发展之路。其中蒋介石的态度左右着中苏谈判的进程。在谈判开始前,蒋对美苏"疑惧交加";在谈判的第一阶段,"忍痛牺牲";在第二阶段,自认"收放刚柔"。因为条约描绘了一幅国民党"中央政府"统一中国的蓝图,蒋介石对条约总体上是满意的。蒋虽然也担心美国出卖中国利益、苏联霸占中国利益,但在苏联出兵东北迫在眉睫之势下,他更担心苏联在没有条约约束的情况下同中共合作。因此从战后对中共斗争的角度,为维护国民党一党私利,蒋听从了美国的劝告,"忍痛牺牲",同苏联达成妥协,结果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陕甘宁边区政权 (包括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 ,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专政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陕甘宁边区政权性质不但不同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工农苏维埃政权 ,而且这种政权的理论与实践为后来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村落视野中的乡镇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农村出现了严重的伦理性危机,其原因是构成中国农民安身立命基础的本体性价值出现了危机。中国农民的传统本体性价值是以孝文化为核心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以及代际价值冲突,导致农民传统本体性价值发生变迁。农村出现的严重的伦理性危机,对乡镇政权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而经过机构改革之后的乡镇政权能否应对和解决此危机?这些问题都构成了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冯玉祥和蒋介石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有过密切合作,甚或还“义结金兰”。由于各自的政治目的不同,交往中有分歧,也有矛盾冲突。抗战爆发后,冯、蒋又一度合作。但蒋对冯的坚决抗日的态度进行多方排斥和打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对国人实行法西斯专政。现实使冯逐渐认清了蒋的本质,最后与之彻底决裂。冯玉祥迎着曙光走向新生的中国,名留青史;而蒋介石却被人民革命的巨浪抛向大海。  相似文献   

11.
"东北易帜"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下,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的领导人为了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为了挫败外部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为了防止祖国的领土被分裂,毅然结束自己的独立状态,主动放弃自己的局部利益,将自己领导的地方政权合并入中央政权,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从而促成了中国的统一."东北易帜"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的高尚行动.台独分子的言行正好与"东北易帜"的精神相反:为了一小撮的私利,置全民族的利益于不顾,投靠外国势力,甘愿充当外国的走卒,与祖国为敌,一心想把自己控制的那块地方从祖国的母体上分裂出去."东北易帜"对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2.
土地改革与国共政权之沉浮(1927-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浙江社会科学》2004,2(3):167-173
本文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共土地政策的制定、推行及影响的评述,分析了两党土地改革的基本属性,探讨了国共政权的得失与土地改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为国共土地改革的"成败"与政权的得失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3.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 ,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表现在抗日民主政权具有广泛的民族性、高度的民主性、鲜明的人民性。这些特点 ,对于我们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当今“世界唯一、中国仅有的独一无二的特殊组织”,它是一个企业组织,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经济,它与新疆的地方企业和中央直属企业构成新疆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是推动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更是一个政权组织,肩负着守疆卫国之职责,进行了政权性建设和社会性建设,成为军、政、社、企一体,社会形态比较完整的政权组织,承载着亦军亦民的特殊功能和使命,活跃于当代中国政治舞台,在稳定边疆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蒋介石与斯大林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朋友到失和的过程.1937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中苏国家利益的需要.蒋介石多次要求苏联出兵直接对日作战,但斯大林仅仅答应给中国援助,避免直接对日.蒋介石多次要求与苏联缔结"普遍性条约"或互助条约,也未能如愿以偿.相反,苏联为了保持其东部和西部边界的安全,先与德国后与日本缔结了十分不利于中国的条约.国民政府一度相当艰难.1945年8月14日苏联参战,固然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灭亡,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收回的主权是不完整的.蒋介石赢得的只是一场安慰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清代英国与阿古柏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认为英国和阿古柏出于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利用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全面总结党执政以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政权稳定思想,主要包括: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夯实政权稳定的思想根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政权稳定的物质基础;不断推进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提供政权稳定的体制依托;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抓好政权稳定的关键环节;积极转变外交战略,创设政权稳定的良好环境.认真研究这些思想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政权的长期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伪蒙疆政权的立法具有拿来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行政中心主义的特点,且立法技术较为粗糙,反映了伪蒙疆政权立法的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与五代十国时期其他政权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不同,马楚政权推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兄终弟及制在主观上有维持政权稳定,防止外部势力觊觎的积极意义。但这一制度的长幼原则在推行过程中被破坏,引发了马氏兄弟的长期内争和马楚政权的分裂,加速了它的衰落和灭亡。研究马楚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对深化认识藩镇权力的传承方式,探索马楚政权迅速衰亡的制度原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南明弘光政权是在李自成的农民军推翻大明王朝之后建立的,当时北方尚有清军与农民军两股势力对南方虎视眈眈,新政权处于岌岌可危之境.弘光政权的武臣正当为国分忧、保家卫国之时,然而他们非但未能建功立业,却暴露出种种恶劣行径,骚扰百姓,内讧斗狠,致使军队的战斗力下降,甚至投敌叛国.将大好河山拱手让人.其历史教训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