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洋时期的宗教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国教育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对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整个宗教学校教育来看,教育体系日趋完备,建立了一套从幼稚园到大学这样一个完整的宗教教育体系,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宗教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世俗化的人才,活跃在当时中国的政府、工商业、文教事业等各个领域;宗教教育也引起了北洋时人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北洋时期,宗教文化勃兴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宗教慈善事业大规模、全方位的展开。民国初年各地相继建立的一些医疗机构中,多注重医学教育和医院之间的合作,在传播西方的医学文化、提高医疗水平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北洋时期,宗教界广泛设立育婴堂、开办孤儿院、创设盲童学校和聋哑学校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某些社会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3.
北洋时期,中国皖系军阀、奉系军阀、南方军阀为了在混战与割据中占居有利地位,纷纷投靠日本。日本政府、军部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不同时期去扶持中国这批军阀或那批军阀。北洋时期,中国内战频繁,越演越烈,这与日本的军援莫不相关。中国军阀与日本的这种关系是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因为内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只是重大灾难。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现代师范教育逾常超前培养的特点,从时间流逝的角度,对现代师范教育与传统师范教育之异同作了辨析,进而根据逾常超前培养的特点对现代师范教育与传统师范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弄权、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异同作了辨析,并对现代师范教育与一般现代教育之间的关系的规律作了探讨,因而对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某种习以为常的学术观点认为,北洋时期中国遭受列强和军阀双重压迫,经济凋敝,民生几尽,这为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奠定了社会基础。然而历史文献和统计数据表明,当是之时,尽管经济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整体上仍相对平稳并有所发展;社会民生虽存在诸多问题,但大致仍处于"虽乱而未甚,虽恶而可忍"的状况,并不像这种观点描述的那么糟糕。斯时经济与民生得以维持及发展的原因,与国家权力的支配力有限、经济社会基本是由地方及民间社会自主掌控有关。由于经济状况未提供根本改变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被称为"大革命"的国民革命,实际上只是一场政治革命,其发生原因,可从政治窳败、国家分裂以及人们的政治趋新意识上去寻找,却与北洋时期经济社会与民生状况之好坏,不发生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6.
北洋时期,中原各地红十字组织积极参与各类社会灾难救助,力尽人道天职。灾荒之际,多措并举,施赈渡人,解人危难,谋划社会元气恢复;平常之日,施茶舍衣、捐棺助葬、修道利人、戒烟断瘾、推广消防、勇于任事,致力地方社会建设。在这一时期,虽限于时代环境和自身能力,中原各地红十字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有所不足,但它毕竟发扬了红十字组织力行人道的热忱,接续了民间社会积德行善的本土脉络,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红十字组织的业务范围,进而成为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应忽视的人道力量。  相似文献   

7.
北洋时期无锡的绅权得以扩张,地方精英们借助自治组织与商会等公法团体掌管了地方管理大权,成为社会权力群体.当时中国基层社会的管治模式巳由传统的政府为主、绅士为辅,变为绅商为主、政府为辅.绅权的扩张给了地方精英们更大的施政平台,但也给全国政权的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北洋时期始终未能解决政权、绅权与民权的平衡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北洋时期中央权力式微,地方势力崛起,这一过程与西方自治思潮及联邦制主张在中国的传播相伴始终。"联治"含有多元合一的因素,并非"统一"的对立物。虽然"联治"有对抗北洋军人操控的中央之含义,但"统一"却始终是多数国人的政治诉求。由于北洋军政体系在"分"与"合"的争斗中趋向瓦解,推动统一的力量就只能在北洋体制之外去寻找。而以"分"为特征的北洋时期的"联省自治",也就悖论式地成了解构北洋军政体系、为形成中的国民党集权体制提供支撑的建设性因素。不过新的政治统一体却否定了自治及联邦,厉行党治,这又是多数客观上促成了这一体制的人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9.
联邦主义理念是美国国家构建的根本理念。在美国革命时期,这一理念历经了长期而艰难的本土化过程,其核心内容被颠覆、重建和不断改造。联邦主义理念与北美独特的社会政治环境相结合,在改造后具有灵活性和扩张性等特点,为美国国家形成、政府体制构建和国家扩展提供了指导性原则。经过改造的联邦主义理念被纳入联邦宪法之中,在美国未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和变革,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北洋时期承继清末农业科技改良之进程,在发展农业科技方面颇有成绩,引进西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进行适应性的本土化改造,为农业改良提供了条件.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改良的重视力度,建立起农业管理体制,颁布了相应的规则和条例,发展农业教育,建立起高、中、初级农业教育体系,同时推进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初步形成了管理、教育、研究、推广相结合的改良体系,为农业科技持续改良和进步奠定了基础.其成果的取得既要归功于业内人士特别是农学界的努力,也不应忽视政府的推动作用.历史呈现出多面性,进步和落后有时共存一体,评价时应该有所区分.历史具有连续性和交互性特征,北洋时期不是独立历史之外的特殊时期.深入考察北洋时期农业改良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技改良与农业发展的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11.
豫皖苏边区位于河南、安徽和江苏的三省交界之处。1938年初,徐州会战后,战略地位日益重要,敌我顽三方都加以关注。1939年11月,中共中央指示彭雪枫开创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此生长成新四军第四师,并对冀鲁豫、苏北、皖东北和皖东抗日根据地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屏障作用。皖南事变后,边区失而复得,到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豫皖苏解放区,成为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前进基地和主战场之一;淮海战役后,又成为渡江南下的基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豫皖苏边区位于河南、安徽和江苏的三省交界之处。1938年初,徐州会战后,战略地位日益重要,敌我顽三方都加以关注。1939年11月,中共中央指示彭雪枫开创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此生长成新四军第四师,并对冀鲁豫、苏北、皖东北和皖东抗日根据地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屏障作用。皖南事变后,边区失而复得,到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豫皖苏解放区,成为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前进基地和主战场之一;淮海战役后,又成为渡江南下的基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的特区,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发扬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革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这些革命优良传统与特区的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不断发扬光大、发展和深化,构成了特区道德文化和深圳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成为特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4.
现代师范教育是培养未来职业教师的基础。在当前迅猛发展的时代,师范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行业,作者对师范教育在培养高素质老师队伍方面所起作用做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话语是一种思想体系及行为的总和,革命是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中国古代革命话语分为儒家和农民两大派别,当然,它们都有历史局限性,只有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才是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革命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构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标志着传统革命话语历史性飞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现代女性革命小说丰厚的文化价值应该重新予以认识:虽然现代女性革命小说有其局限性,但是,该类小说的创作在促成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女性传统和创作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现代女性的角色意识、现代女性的心态、现代女性的审美取向、现代女性的话语,对推动“五四”女性文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价值关系因素质教育实施得以保持和强化.教育活动主体素质教育观的牢固树立是二者价值关系保持和强化作用实现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张敷荣先生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师范教育专家。1928年到1998年的七十年间,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先后经历了美国民主教育思想的熏染,抗战时期的教育救国实践,新中国成立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后中西合璧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四个阶段。先生在强烈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推进下,形成师范与学术综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与西方文化融合,传统与现代整合的师范教育思想底色。这种底色上凸显的师范教育思想内涵师范与学术融合的属性观、经师与人师合一的目的观、个人与社会兼顾的课程观、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观、开放且终身持续的体制观。先生的师范教育思想体现外融中西,内通古今的特色,必将对延续师范教育传统,反思教师教育现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湖南人才之盛 ,始于曾国藩办湘军。继而出现的人才群 ,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此后 ,湖南成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的策源地 ,人才成长进入高峰期。究其原因 ,湖南人才辈出离不开湖湘文化的哺育。  相似文献   

20.
一切社会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其过去历史的产物,中华帝国统治时期的政治传统构成了当代中国公共行政伦理的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在现实的政治伦理实践中不难找到传统伦理规范的烙印。更为重要的是当代中国政府最直接的源头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政治设计和政治安排,革命时期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只有把现实的中国公共行政伦理放到传统文化与革命价值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进行考察,我们才能对当下的政治有更为真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