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文学批评自五四以来在世界文学批评领域一直身处缺席的窘况。没有处理好文学批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导致缺席的原因之一。我国的文学批评应该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寻求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学批评自五四以来在世界文学批评领域一直身处缺席的窘况.没有处理好文学批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导致缺席的原因之一.我国的文学批评应该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寻求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大体上可分为民族性较强的和世界性较强的两种,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而要复兴中华文化,应正确处理这两类文化之间保守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的关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仅要保守,而且要创新民族性较强的文化,以维护作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以维护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仅要大量引进世界性较强的国外先进文化,而且要积极主动地输出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促使东西文化取长补短,作为世界各国新的共识和准则。  相似文献   

4.
当前,改革的实践正日益强烈地呼唤着改革的理论。改变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状,是广大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改革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对于摆正自己在世界大体系中的位置,进一步搞好中国的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文化的民族性在于其既受到民族的历史和生存环境的制约,又对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产生影响,而文化的世界性则在于人类共同面临着世界历史进而全球化的进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表明,未来人类文化的态势将是形成一体的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并行.正确理解接轨全球化与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当代建构,也有助于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民族性与世界性完美统一的理论。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产生于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大地,打下了深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它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又是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价值观的扬弃和升华。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也汲取了其他国家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经验教训,是现代综合陛、开放性、全局性、创新性思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成功运用,它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世界服务业的服务生产、服务经济和服务要素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时序分析、截面分析和过程分析,进而勾勒出世界服务业现代化的历史轨迹。服务业现代化是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的转变,包括现代服务业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服务业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服务业国际体系和国家地位的变化等。世界服务业现代化表现出规模扩大、结构变迁、效率提高、质量提升等特征,总体呈现为可预期、长期复杂、协同发展、创新优化以及路径和模式多样的过程轨迹。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服务业必将有更大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8》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产业水平、产业结构和产业质量三个方面及其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三个层次对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产业结构现代化进行了时序分析、截面分析和过程分析,进而勾勒出世界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历史轨迹。产业结构现代化是产业结构变迁的世界前沿,以及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18世纪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结构转变,第二次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结构转变。世界产业结构现代化表现出主导产业更替、协调性提升、高质化发展等特征,总体呈现为长期复杂、阶段发展、创新驱动以及路径和模式多样的过程轨迹。  相似文献   

9.
关公文化与奥运精神分别代表了中西两大民族及其文化的精深之处,关公文化与奥运精神两者之间有同亦有异。本文试图将关公文化和奥运精神共同置于中国文化的具体语境中进行考察和探索,以期找出世界性与民族性相契合的新的文明亮点。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生活质量是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提高生活质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未来30年,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将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发展主题。本文旨在通过厘清生活质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梳理世界生活质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总结世界生活质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为中国建设高质量生活的宏观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理论、选择和培养接班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把中国引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工业现代化作为一种工业变迁、一个系统过程、一种工业转型、一种国际竞争,是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基石和推动力。通过对工业生产、工业经济、工业环境和工业要素四个方面做时序分析、截面分析和过程分析,发现世界工业现代化的主要历史趋势,包括发展过程非线性、产业结构变迁具有规律性、产业革命是其核心内涵、工业创新是其原动力、提升质量是其本质特征、工业环境的变迁具有非线性六个方面。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工业现代化的十条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邓小平设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邓小平通过对当代世界主题、世界特征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历史"理论,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民间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的基础。历代黑人作家的作品都承袭了民间文学的传统 ,表现了黑人们真实的生活。托尼·莫里森继承发展了黑人民间文学传统 ,融合了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 ,创造了“文学民间传说”。该形式扩展了黑人民间文学的外延和内涵 ,深刻地表现了美国黑人追求自我和身份的心路历程 ,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莫里森斐然的创作成就使美国黑人文学走向了世界 ,并赢得了世界的广泛承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对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世界意义。现代化是每个民族的普遍命运,但现代化陷阱对后发国家追求现代化会产生重大阻滞效应。中国式现代化牢牢掌握战略主动,广拓现代增长动力源,走开放式自主创新道路,从城乡二元走向城乡融合,成功探索出现代化陷阱的化解之道。中国式现代化跨越现代化陷阱的成功探索,打破了西方经典现代化对现代化的垄断权,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通往现代化的新道路,开创了后发国家并联叠加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了化解现代化风险的现实方案,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崛起已经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中国已进入到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时代。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出发,中国国家战略目标定义为,2020年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目标就是从世界性开放型经济大国到世界性开放型经济强国。首先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基于国际贸易规则(如世贸组织规则)的国际贸易体制;其次是主动参与更加开放、更加竞争的全球贸易来扩大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福利。对外开放既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强大动力,又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中国将更加自信地、更加成熟地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拓全面开放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启动、道路的选择与确定、初步探索与曲折、全面推进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历史前提,决定了中国现代化模式具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完成从自然经济、手工生产向商品经济、机械化生产的转变中齐头并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现代化的不竭动力等特点。这些特点以及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成功经验都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的互动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焦虑.资本时代,商品经济是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经济动因;现代科学技术为其鸣锣开道;文化和宗教的原因是其文化缘因.所以厘清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需要"经济场域",从而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疑问作出合理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史中的现代化迟缓原因问题的探讨,在方法论上抛弃了简单的“外因论”和“内因论”,试图从更广阔的视野上来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以罗荣渠先生为代表的“现代化新论”断定,中国现代化的迟缓是中央集权的王朝统治结构的自身衰败过程和“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的结果。实际上,如果从时间规定性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化迟缓的原因可分为两类:19世纪中叶以前,其原因完全存在于中国社会内部,而19世纪中叶以后,则是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他从寂寞中走来。时代让他和他的文学世界寂寞得似乎太久了些。他离去的时候,仍是那么悄然、平静,仿佛命运就应如此把他重新带回到他曾用自己的心与梦编织过的世界中去。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关注他了,关注他为人们构造的那个洋溢着美和充满着生命力的世界。在美与生命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完全属于沈从文的爱与诚,并在这爱与诚中获得某种文化启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