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论大众文化消费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消费是现代人在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进行精神状态的自我调整,充实感情和复归人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大众文化更是掀起了一股文化消费的大众化浪潮,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大众文化也成为大众传媒时代满足大众闲暇时间的文化消费需求的最好形式。大众文化消费有其独特的消费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福州女性白领的整容时尚消费情况进行实证调查,进而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社会学分析。结果发现:整容在中国已经逐渐成为普遍现象,被人们所接受,且被视为个人选择;人们出于追求时尚、改变原有形象、受朋友或美容师劝说、表达个性和自我认同、一时冲动、社会认同、获得好的平台或找到更好的工作等动机而选择整容;在整容过程中,朋友的意见对决定的产生起比较重要的作用;此外人们会受经济、安全、家人反对等因素困扰其是否整容。  相似文献   

3.
消费文化的兴起意味着商品消费在社会结构松动、适配和稳固的周期转换中成为一个撬动点。根据区分性和总体性两个研究路径,消费文化可分为区分性消费文化和总体性消费文化。数据库里的消费文化是对消费文化的总体性探索,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数据库里商品消费的备案性;数据库里消费主体的变体性;数据库里消费信息的泄露。总体性消费文化塑造文化共同体,关注人类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4.
广告作为社会最为常见的大众传播媒介,表面上来看是推销商品,但实际上并不直接推销商品,它以给人信息的面孔,为人们提供时尚、高雅、成功的物质生活标准。其对消费文化的表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借助美学与大众传媒手段凸显商品的交换价值使商品符号化,把商品与互不相干的意义嫁接起来,从而达到表征消费文化的目的。二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反复叙述,让被符号化的商品与现实作对比,从而形成了消费的参照系统,玩潜移默化的手段对人们的消费心理施加影响。三是盗用其他文化资源,通过拼贴复制,把其获得商业利润与传播物欲症、消费文化的目的隐藏至深,使大众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  相似文献   

5.
审美文化消费是以文化艺术消费为集中体现的精神消费,作为一种重个性尚群性的文化愉悦行为,从生理过程看,它是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充分运用视听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审美对象形式、意蕴等多种审美信息吸收、品味与感受的过程,获取精神美感享受是主体的心理指向;就社会性内涵而言,审美文化消费是人类群体和个体情感交往与心理对话行为,是维系社会存在的重要手段;从人类价值现象看,审美文化消费仍属社会商品性消费行为,其运作机制要接受价值规律和社会效益双重控制。审美文化消费的最高意义在于塑造整个人类的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6.
“整形美容”已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福州市女性白领的整形美容时尚消费情况进行实证调查,进而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社会学分析,希望此调查分析能够大致勾勒出城市女性白领整形美容消费的现状、意愿、困扰因素和动机。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与草原文化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草原文化追求开放、自由的品性,自然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与消费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草原文化中表现出乐观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谐的胸襟、崇信重义等民族精神,可以克服消费文化中消费主义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和中产阶层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基于2006—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地区率先进入了"白领社会",白领从业人员数量超过全社会就业人口的一半,实现了职业结构的初步转型;由白领为主体构成的中产阶层约占1/4城镇人口,城镇中产阶层与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重合度更高.一部分白领虽然职业地位较高,但因受到收入水平的局限而无法跻身中产阶层.虽然白领群体的生活机会有所分化,但是"白领社会"这个新阶段对于人们的生活福利和整个社会的消费文化都有重要启示.数据显示:一方面,中产家庭的生活质量更高,对于文化娱乐和耐用品消费的欲望也较高,消费升级的趋势最先出现在中产阶层,逐渐向中低阶层扩散;另一方面,较高的住房支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产家庭的消费和福利.政策建议强调打造现代服务业就业体系,扩大中产阶层群体,加强"中高端"消费市场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要以及围绕改善民生扩大消费.  相似文献   

9.
我国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研究之概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是当代中国学术界讨论较多且有分歧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经过检索与 分析,按所提取的一些基本标志及其学术内在联系客观地梳理、归纳出两条基本线索 :一条是讨论文化消费问题,另一条是讨论消费文化问题。并重点探讨了当代中国文化消费 与消费文化讨论(1985—2000年)的学 术成就与特点,以期为进一步揭示其发展规律而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在现阶段的文化市场中,消费群体不同的文化修养,不同的人格品位,不同的情趣爱好,不同的审美意识,将选择不同的消费环境。因此,正确认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努力建构审美心理导向机制,发挥理论的引导作用,强化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注重环境的熏陶作用,是我们提高整个民族审美品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调查的基础上 ,对绍兴市区文化消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启动绍兴文化消费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不仅阐述了消费在整个社会生产方式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私有制下利己性消费导致人本质异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一种属人的消费观念。理清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化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消费领域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和谐因素,而且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旅游消费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它的本质是精神消费。旅游业从业者不能提供虚假的旅游消费对象,而是应该提高它们的可信度,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首次集中地论述了消费异化。他的消费异化论内容丰富,他从物品的获取方式、使用方式及其消费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弗洛姆在“全面改革、建立人本主义公有制”的思路上,提出了“人道化消费”以及“健康消费”的设想,以此来扬弃消费异化。他的消费异化论有助于我国建立正确的消费伦理,可以为解决现实中的消费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主张"中道"的消费伦理原则,反对"浪费"和"吝啬",注重"节制",强调对人们进行消费道德教育.这些对于遏制消费主义的盛行、防止消费不足的倾向、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消费生活方式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危。应该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加强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引导,弘扬节俭的时代精神,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提高精神文化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符号消费在我国大中城市呈蔓延之势,为此广告创意者们挖空心思,尽可能给商品找到能引起消费者共鸣的象征符号加以推广。将传统文化资源以现代艺术手段进行符号化转换,是广告创意的法宝。当前我国广告对传统文化的资源挖掘与创新应用主要表现出三大特点,即:从自发转为自觉;从传统商品扩展到现代商品;从单一的创意表现扩展到整体的品牌传达。在符号消费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广告界以创新精神大胆、全面地挖掘运用传统文化的符号资源,不仅可以提升商品价值,同时还可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化价值的中国消费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文从消费文化价值的视角实证研究了中国消费区域的差异性。研究表明,中国消费文化价值系统由“长期与短期导向”、“人与宇宙”、“不确定回避”、“物质主义”、“时间导向”、“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情绪化与情绪中性”7个维度构成,除“人与宇宙”维度外,其他6个维度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华中7个区域表现出显著差异。最后,文章探讨了研究结果在市场营销管理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在不断上升。农村文化消费成为促进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总体上讲,我国农村文化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农村文化消费总量偏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文化消费方式单一及农民消费品位较低的问题。在综合分析了制约我国农村文化消费提高的因素后,作者认为,应当采取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农民文化消费观、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等措施,激发农民文化需求,培养农民文化消费热情,才能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农民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的文化消费形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一方面拒绝传统的文化消费形式 ,一方面却陷入当代文化消费中无所适从。人类传播方式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口语文化 ,2 .印刷文化 ,3.电子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正在削解“精英文化”“主流文化” ,文艺工业化、商品化使文化消费更为便捷与符合人性 ,同时也在诱导人性的堕落 ,人们情愿相信虚拟的世界而不愿面对现实。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文化艺术 ,要么战胜虚无 ,抵抗庸俗 ;要么放弃立场 ,自我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