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对高校学报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指出了编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几个误区:研究范围的相对狭窄;自身定位的老化和从业人员的“非专业化”;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的脱节;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偏低;理论研究的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田珂 《肇庆学院学报》2000,21(3):116-119
通过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几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听力教学步入误区.只有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运用科学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才能使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走出误区,真正实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近日,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新闻出版局联合发文,公布了2005--2009年度安徽省高校学报“三优”评比结果,我校学报在此次评比中取得好成绩。其中: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获得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张和平被评为优秀主编,张镅被评为优秀编辑。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学学报如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问题,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研究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情况,结果表明:在近两年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近百篇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辽宁省及其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以及煤炭行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的论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政策咨询,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有不少以工为主,工文理经法等多科性 综合性发展的大学学报出刊。本文就此类学报如何定准自己的位置,树立自己的个性形 象,办出特色,确立学报办刊方向 等问题提出讨论,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报与教学科研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协同发展的良性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从实际出发,探寻高校学报服务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效举措,重点围绕栏目设置、专刊出版等方面进行实践;从优化编辑队伍、完善政策制度以及加强财政支持等方面为高校学报发展提供保障,以期高校学报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7.
大学学报"特色论"不能成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学报“特色论”认为,“特色”就是指每个学报都应该有自己的所谓个性,否则就没有存在余地。事实上,这种“特色论“很容易使大学学报放弃根本使命和基本功能而误入歧途。我们认为:登载学术论文的大学学报不一定需要特色;学报“特色论“与大学学报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学报“特色论”有悖我国大学学报的优良历史传统;认清和完成使命才是大学学报的真正生命。  相似文献   

8.
试论大学学报的功能定位和个性特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学报如何避免平凡与趋同,唯有改革和创新才是根本出路。要锐意颠覆,构建学报办刊新模式,重新对学报的功能进行定位,努力向个性化和特色化、专刊化和“小众化”、品牌化和精品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苏科技大学坚持以"船舶"为特色的办学理念闻名省内外。而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保持办学特色,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特色建设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大学学报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结合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型大学学报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紧密结合,在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上,与应用型大学办学宗旨紧密结合;在办刊定位上,与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在栏目策划与实施上与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应用型大学学报的特色,以期改变学报“千刊一面”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前所有评价机构在评选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时,均将高校综合性学报和社科院社科联系统的综合性期刊单独列为综合类,与各大学科类别期刊并列,对综合类的这两大期刊群的评价采用与学科专业期刊的评价相同的方法,即把综合性期刊所涉各学科视为一个学科,全刊的各项数据简单累加。这一评价方法在初始阶段对于提高高校学报和综合性社科期刊的影响力曾起过促进作用,但由于各刊的学科发文各有偏重,而不同学科之间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差别有时会达至数倍,故也造成了评价中的种种问题。分学科评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当下有人对大学学报的现状进行过度责难,对此,尹玉吉持相反观点。他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大学学报功在当今,利在千秋,功不可没。1.《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显示,大学学报名列前茅。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出版、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结果表明,大学学报占绝对优势,其"人文社会科学卷(2010年第8卷)"的数据显示,复合因子排名前三位的期刊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同样,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卷里,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科学通报》、《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CSSCI表明,中国大学学报业绩显赫。从最新CSSCI  相似文献   

13.
当前,数字化出版已成为全世界出版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我国的一些高校学报也已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有不少人对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出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总结了目前人们对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的几个认识误区,并据此提出了逐步取消纸质学报、利用开放式存取办刊模式(OA)推进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打造特色栏目是提升高校学报的必然要求,对于增强期刊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医学伦理》栏目为例,探讨了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形成背景、建设举措及效果。高校学报编辑人员根据自身院校特点和优势,建设并打造特色栏目,从而提升编辑综合素质,提升期刊影响力,推动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省高校学报2004、2006、2008年的影响因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学报这三年的影响因子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跟全国高校学报相比,影响因子仍偏低。分析福建省高校学报影响因子的现状,并提出提高高校学报影响因子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创刊以来,筚路蓝缕,不忘初心,始终关注湖州地方研究,坚持办好每一期的“湖州研究”特色栏目。十七年来,“湖州研究”栏目坚持依托学校学科特色,突出湖州地方经济特点和时代特征,传承弘扬湖州地方历史文化,积淀了234篇(至2019年底)直接研究湖州地方经济文化的文献资料,成为《湖职学报》的核心栏目,得到学报广大作者、读者和专家认可,受到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报同仁好评,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地方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定位,而学报是反映办学特色和学术研究的一个窗口,但由于我国目前作为衡量学报办刊质量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或是没有完善,而以“三大文摘”的转载率为基础进行评估,以致于在学报界形成了“转载情结”。地方性大学面临这种状况,如何处理大学学报与学术转载的关系,从学报特色、学报内稿外稿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报栏目的相对稳定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核心竞争力是促进高等学校学报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是学报的立足之本、兴刊之魂.而特色栏目是高等学校学报形象的标志,是学报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理工院校社科学报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特色栏目的构建,通过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特色栏目需要以学校的优势学科为依托,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栏目策划能力和创新意识,需要一定比例以及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只有作者、读者、编辑、同行专家和学科的共同努力,学报才能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察大量"学报特色生命论"相关论文的观点,我们发现,在编辑学理论关于大学学报范围的研究中,有一个所谓重要命题就是"特色生命论"。这个命题,并没有真正把学报特色与其历史使命和功能的根本关系摆正,难以成立。1.科学和登载它的学报不一定非要有特色。学术是研究社会、人类、自然界现象背后共同规律的思维活动,是"天下之共器"。2.关于大学学报的历史使命:首先,我国法律规定了高等学校学报的功能"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其次,权威实例和权威观点证明并论证了我国高等学校学报的功能是"为大学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发挥思想、披露心得之机关杂志"。学报的本质是学术期刊,其安身立命必须按照学术期刊的办刊规律来办刊,放弃学术期刊的这个历史使命和主要职能,而去追求所谓"特色",是本末倒置。3.学报不看重"特色",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编辑策划,编辑部的中心任务就是在把握学报本质、发挥学报功能、履行学报历史使命上下工夫;这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地域文化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校学报有着自己独特的体制设计,这个体制的建构始于1950年代,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是其最终成型并逐渐固化的重要时期。除了同于一般期刊的准入审批制、主管主办制以外,体制对学报还有一系列独特规约,拜其所赐,综合性、封闭性、“一校一刊”成为高校学报所独有,并在相当长时期内得到了学报界的普遍认同。自甘于“窗口”“园地”而作茧自缚的高校学报与开放的公共平台属性渐行渐远。1990年代末,一个偶然因素造成的学报大扩容使“体制病”彰显无遗。新世纪初,管理部门和学报界都开始了对学报体制的反思。教育部“名刊工程”开启了艰难的“破茧”之旅,但被寄予很大希望的报刊体制改革在高校并未获实质性进展。2014年以来有关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为学报走出体制之困注入了新的希望,但破体制之茧并不容易,而破心中之茧则更显其难,学报要实现破茧化蝶,涅槃重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