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贬抑苏词的议论中 ,吴世昌先生的论断颇具代表性。本文针对其断然否定的三个问题进行辨析。一是从涤荡词坛上居统治地位的浮靡文风 ,在创作思想上独树一帜、艺术风格上另辟天地、开拓题材内容、突破传统形式等方面 ,肯定苏轼在词体发展中“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的积极作用 ;二是辨别其考误几则传说和“本事”的用意及正确性 ;三是就其断然否定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深入分析 ,突破几百年来“咏物”说的定见和误读 ,提出“言情”说新解 ;并兼论苏轼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以下简称《孔》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作品,也是古典文学研究者所经常讨论的篇章之一。前不久,张晋发、孙景梅二同志在《学习与探索》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以《孔雀东南飞“序”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为题,对《孔》诗序提出了异议。《质疑》的作者说:“此序,古今学者每多误信,我们则认为有问题。盖年代定为‘汉末建安中’,靠不住;地点说成‘庐江府’,有差错;主角称作‘刘氏’,‘焦仲卿’,无根据”。认为这篇序是“基于道听途说,以致造成以讹传讹的后果。”总之,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篇序。作者声称,为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他们“一反常见,始求甚解。”《质  相似文献   

3.
《丰》:情态逼真,精巧细腻这首诗抒写女子悔恨没有和情人同行,过后又盼他驾车快来迎娶。汉、宋儒者都以礼解诗,对诗中的女主人公颇多指责。《诗序》说:“《丰》,刺乱也。婚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意指女子“不随”,“不和”是悖于“礼”,故当“刺”。朱熹亦认为“妇人以有异志不从”(《诗集传》),又说“此淫秽之诗”(《诗序辨说》),无端地给诗中女子扣上了“有异志”“淫秽”的罪名。陈子展先生说:“《丰》,盖男亲迎而女不得  相似文献   

4.
古来解诗者对此诗多有歧义,或认为此诗是居者思念行者之作;或认为是游子思归之篇。直到现代仍是二说并存,各持己见,悬而未决。著名学者朱自清先生力持“游子思归”说。朱先生在其《古诗十九首释》专论中着力阐述了“这首诗的意旨只是游子思家”,并从内容、结构形式及时代几方面否定了“居者思夫”说。由于朱先生在我国古典文学界的权威地位,凡高教部通行的大学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沿习了这种认识。这似乎已成定论。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贵校85年第二期《学报》有考董小宛之死的《释“墓门深更阻侯门”》一文,作者顾启、姜光斗先生旁搜博引,诚有功夫。然对于吴梅村诗中“墓门深更阻侯门”句,其所考辨,多属诗句以行事,似有以旁证当本证之嫌,尚未触及该句诗的本身,故其结语,有容或待辨者。鄙意以为:一,就吴梅村该组诗题称《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并引》来说,已言小宛至死,乃冒氏之妾。吴与冒为同时好友,当悉其事,故其诗可视为纪实。二,至如诗中“墓门深更阻侯门”句,包括陈寅恪在内,前人多未就该句诗的本身作疏释,  相似文献   

6.
王士《秋柳四首》释义之争构成近三百年来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形成十余种“本事”说。怀思故国说,为“明藩故伎”所作说,吊南明福王旧事说,咏明济南王故宫说,“南雁”指南都遗老说,“西乌”指顾炎武说,“枚叔”指钱谦益说,“福藩故伎”指郑妥娘说,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本文考察辨析《秋柳四首》“本事”说源起和流变,并认为诸种“本事”说,大都属于附会增饰之论,《秋柳四首》咏物写心,原无“本事”。  相似文献   

7.
诗序,是对《诗》旨和本事的阐释。汉人在前代文献基础上,围绕诗旨对诗篇本事进行了详尽阐发。《韩诗外传》以事解经,有意识地选取史事杂说阐明诗篇本事,标志"诗序"之初成。《毛诗小序》为《诗》作序,在序言中解说诗篇本事,体例完备统一,明确了"诗序"的形成。《列女传》将简短的本事记录扩充为情节丰富、对话详尽的历史故事,"诗序"臻于成熟。两汉以"诗序"形式对诗篇本事的叙述阐释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8.
《颂》诗中的“颂”字,历来多释为“容”,而《颂》诗本身则大家公认是周代宗庙祭祀的乐歌,是一种溶诗、乐、舞为一体的表演艺术。近世以来,有人提出异议。张西堂先生认为“颂”即“镛”字,为“镛钟”。此说虽在释字上有悖于传统说法,但仍认为《颂》诗含有歌乐舞蹈。最近,刘毓庆先生撰有《<颂>诗新说》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提出《颂》诗源于“诵”、即诵读,疑其本字为“用”,为宗教祭祀时开册朗诵意,并由此以为《颂》诗不是乐歌而是原始宗教诵辞。这就对《颂》诗的性质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此外,他还提出大武乐章不入《周颂》的新说。笔者冒昧揣摩,觉得刘文不无不妥之处,故在此谈谈不同的看法,敬祈刘先生并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吴世昌先生在《文学遗产》八三年二期上发表了《有关苏词的若干问题》,读后很受教益.但是.仔细思考,又觉得有的提法或武断或偏执,与事实不尽相合,很有商榷的必要.我不揣冒昧,将自己的浅见贡献出来,以就正于吴先生和广大读者.(一)苏轼与豪放词派以婉约和豪放论词,始见于明代的张(纟延).他在《诗馀图谱》中说:“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恹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  相似文献   

10.
毛诗评议序     
余年未冠尝谒章先生于曲石之庐,饭后露坐草坪闲话,纵论典坟,旁逮古文奇字。偶及毛诗,先生曰:《大雅·文王》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毛《传》云:“言文王升接天,下接人也”,不为神秘怪妄之谈,是毛公之学,能破除迷信,远离诬罔也。余惟康成以“在,察也。文王能观知天意,顺其所为”笺毛,深得此意。毛公说诗微旨,得先生一言,殆昭若发蒙耳。及先生移居吴下,余每以暇日造门,燕闲侍坐,流连竟夕,经史玄文,无所不谈,各出新知,以为笑乐,未尝检书也。一日及诗,先生曰:张香涛尝渭《尚书》难说,于今观之,《书》尚可说,《诗》殆尤难,以其本事多无  相似文献   

11.
清初学者周亮工评论当时诗坛曾说:“国朝诗,推宁人、野人二家.”此说到乾、嘉时,被常州诗人洪亮吉推而广之,他在《北江诗话》中具体地指出:“顾宁人诗有金石气,吴野人诗有姜桂气;同时名辈虽多,皆未能臻此境也.”在《更生斋诗·论诗截句》里,他更进一步加以称颂:“偶然落笔并天真,前有宁人后野人;金石气同姜桂气,始知天壤两遗民.”宁人是顾炎武的字,野人是吴嘉纪的号,他俩都是生活于“天崩地解”的明末清初动荡年代中的杰出诗人,现存的《亭林诗》和《陋轩诗》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一 吴世昌先生《有关苏词的若干问题》一文(《文学遗产》1983年第2期),批评我国长时期来词史研究领域狭窄,“有些选家,有些文学史的编写者,选来选去,评来评去,总不外‘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这几首”;反对“以偏概全”,强调“核对事实”,“考虑逻辑”,弄清“历史的真象”,作出“公正评价”。这些意见都很好。要正确评价苏词,就必  相似文献   

13.
清末王闿运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说:“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近人闻一多先生评《春江花月夜》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些赞美真达到了极致。然而从明代以来,文评家尽管对这首诗都是肯定的,但由于欣赏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各有不同,因而无论从内容或艺术方面,看法都不尽一致,甚或是互相柢牾的。就内容说,有人认为是“细  相似文献   

14.
《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上刊载了王毅同志《<诗·大雅·灵台>孟子旧解驳议》一文。作者力图辨明《灵台》一诗的主题是充分表现周文王的应天承命,驳正孟子以“与民同乐”去解释此诗“旨趣”的谬误。拜读之余,我有两点不同看法:第一,我认为《灵台》这首诗的主题并不如王文所说是表现周文王的应天承命,而是夸赞周文王的得民众爱戴和游观闻乐之乐;第二,孟子向梁惠王引述《灵台》诗句后所说的话,并不如王文所说是在解释此诗的“旨趣”,而是对诗意的随意发挥。下面先说第一点: 《灵台》一诗,王文从多方面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5.
一、《鸱鸮》旧解质疑《诗序》说:“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意,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这说法是根据《尚书金滕》篇的记载。从汉儒到清儒,这是权威的定论,没有人怀疑过。这首诗,“毛传”、“郑笺”都以为是周公托为鸱鸮之言,朱熹《诗集传》又以为全诗是周公托为“乌言”,“鸱鸮”是指受害之乌发出的呼唤。但无论是“鸱鸮言”或“乌言”,从汉儒到现在,都一致认为它是一首“禽言诗”、“寓言诗”或“童话诗”,也算是定论了。  相似文献   

16.
杨义先生的《李杜诗学》以“悟后解诗”法分析杜甫时政诗之一《赠花卿》,认为它在政治层面“并无所指”,并对传统的解杜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杜诗所谓的意在言外其实是“过分牵系儒家经义”。然而从《赠花卿》创作的时代背景如时间、地点等方面入手,同时对诗歌本身进行感情层面的推敲,杨义先生的观点并不能令人信服。此外,杜甫的入世心态、唐代“以诗鉴治”的政治需求决定了杜甫以时政入诗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唐诗以“含蓄”为美的传统又决定了此类诗歌传达主旨时的隐蔽性,因而杜诗是否“意在言外”,有待与杨义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7.
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 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教授杂咏》之二鲁迅先生的《教授杂咏》四首,是一组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讽刺诗篇.四首诗各咏一人一事,上面所引的第二首诗,系讽刺赵景深先生误译英文中的银河为“牛奶路”,由此揭示赵提出的“宁顺而不信”的翻译主张之可笑.《鲁迅全集》十卷本,《集外集》注释本,对读者知之已稔的“牛奶路”作了详注;对索解为难的“马郎妇”却未加注释. 张向天《鲁迅旧诗笺注》,周振甫《鲁迅诗歌注》,对此都有注解.他们都根据《二心集·风马牛》一文,谓指织女星.锡金《鲁迅诗本事》中,说“有菩萨化为马郎妇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术界在对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三国演义》的研究中,有的同志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本)的情节文字与毛评本相比勘,从而论述毛氏对原著的修订和改动,以评论其功过。这样做,我认为是极不合适的。郑振铎先生在《三国演义的演化》一文中,已明确提出毛氏《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所用之底本为“吴观明校刊本”,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以下简称“李评”本)。黄霖同志在《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中,也说“我们在研究毛本《三国演义》时,必须联系到它的唯一的祖本李卓吾评本。”这一建议还是值得重视的。当然,随着学术讨论的深入,有的同志对毛评本底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陆游词中,最为人所熟悉的,恐怕就是《钗头凤》了.对这首词,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李汉超同志在《陆游<钗头凤>词若干问题质疑》(载《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四期,以下简称《质疑》)一文中,以陆游是否有“向自己的母亲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势力提出挑战”的“觉悟和勇气”这一问题为“核心”,“就《钗头凤》一词的本事,以及对此词内容的解释与思想评价”等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一般说法”的看法,读后受益非浅,同时,又感到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因此,笔者草成此文,略陈鄙见,就教于李汉超同志和其他同好.  相似文献   

20.
张元奎、许友梅二同志在《江汉论坛》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的《对‘农工商一体化’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中,对我国当前试办的农工商联合企业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当前在我国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实行农工商一体化,“完全是脱离实际想问题,”没有客观基础。《质疑》提出的这一观点,不仅理论上值得研究,而且也和我国两年多试办农工商联合所取得初步成就和显示的旺盛生命力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本文针对《质疑》一文提出的观点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