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文学”义指“文章博学”,近代以后成为学术分科的一支,用于指以语言为表达方式的艺术。清民之际,西方“纯文学”史观输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史建构的理论基础。考析林传甲、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可以对清民之际“文学”概念的转换有更具体的认识。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以传统“文学”概念为理论基点,是非关史体的“讲义”;黄人《中国文学史》汲纳西方“文学”概念的内涵,可说是近代意义文学史的发端。  相似文献   

2.
从1917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到30年代的文学史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态度有一个转变。胡适在分析五四新文学发生原因的时候,和陈独秀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胡适在他的文学史自述中,淡化了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这一命题的意义,淡化了近代的白话运动,从而突出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胡适的文学史自述是“戏台里喝采”,作为一种文学史叙述策略,影响了后来的新文学史写作。  相似文献   

3.
一小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一般认为,产生于“五四”之后不久,以冰心一九一九年冬天写作《繁星》为其开始的标志。一九二一年以后,写小诗的人逐渐多起来,小诗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发展;一段时间内风行诗坛,成为“新诗运动最早几年”中“最流行的诗”之一(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到一九二三年底,宗白华《流云小诗》出版,“小诗渐渐完事”(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相似文献   

4.
由计算机彝文处理输入法“沙氏输入法”的发明者 ,硕士生导师、西南民族学院副院长沙马拉毅教授主编的《彝族文学概论》近日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被列为“九五”期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彝族文学概论》是继《彝族文学史》之后又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彝族文学的理论专著。该书对彝族文学史的断代、彝族不同文化现象与彝族文学的关系 ,彝族文学的内在体系等基础理论命题 ,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作出了深致、细致、全面、准确的探讨与归纳。特别是关于“彝族毕摩文学”、“彝文文学”、“彝文翻译”、“戏剧文学”、…  相似文献   

5.
《人到中年》《减去十岁》《懒得离婚》三部小说,呈现出谌容对“文学如何反映社会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当下性写作”。与同时代作家创作相比,谌容的小说是一种基于社会集体心理的“当下中国”叙事,其聚焦“当下中国”的社会集体心理、作为抓手和桥梁的人物“切片”、没有固定模式的表现手法等“独特”之处,是谌容以小说介入生活、吸引读者的秘密所在,也是谌容小说在文学史叙述中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流脉中,谌容开创了社会心理“微电影”这一写作路径,是当代文坛一种独特且对社会和文学发展都颇具意义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简而言之,是中国古代文人社会、人生态度的反映,一是对政治的态度,一是对生活和做人的态度,它们是相互统一的。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促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条清晰的发展轨迹,一是经世致用的文学,表现为对道德、政治理想的建构,“六经”是其源头;一是以《楚辞》为先祖的抒情风格派,表现中国古人对个体人性的净化,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明白于此,我们对《诗经》中的“雅”“颂”部分、对汉大赋,才会给予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释"假体"     
“假体”说最早由《二十四诗品》提出。其中“假体”有两义:一是假借形体;一是非常规体。“假体”是文明的异型写作,它打破常体局限,营造多重假象,开启异在之门。“假体”文学的本真品格在于突破名、言局限,否定文、学疆域,开掘思、诗意蕴,涵茹人、道因缘。在文学与历史交叉耦合的边缘,“假体”言说志在构建动静、空有、真假互化互动的诗性缘构域。认识“假体”在文学史中的重要价值,是我们切入文学考古学的一把重要钥匙。  相似文献   

8.
刘毓庆同志提出文学史著作应当分六期来编写。第一期:文学的古朴时期(即太古至秦)。第二期:文学的朦胧时期(两汉)。第三期:文学的觉醒时期(魏晋至初唐)。第四期:文学的纯熟时期(唐宋)。第五期:文学的维新时期(元明)。第六期:旧文学的收场时期(清代)。(该文见《中州学刊》一九八七年五期)。 他认为,就目前的文学史著作而言,象谭丕模的《中国文学史纲》,这种按社会意识形态分的;象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这种按朝代分的和按历史时期分的如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无论哪一种,都是不科学的。”他指出“‘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而不是指某一阶段的文学。这样按政治社会史的阶段去分割文学史显然是文不对题  相似文献   

9.
百科瞭望     
小康一词是怎样提出的 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源于《礼记·礼运》,古人将其与“大同”并列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文学史都讲《离骚》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就是说《离骚》是诗人屈原最早自觉地运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所创造的文学作品。这个观点在楚辞学界众口一词,早已定巘。但是,人们忽视了《离骚》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来源于诗人对“梦”的描述。最早提出《离骚》写梦的是清代学者吴世尚,他说:“‘耿吾既得此中正’,乃入梦之始,其  相似文献   

11.
读了现在通行的《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现行文学史”),谁都会为我国文学传统之悠久和文学财富之璀灿感到自豪。但是,同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学相比,又不能不说现行文学史还是不完全的。编写包括各民族文学的《中国文学史》,是我国文学史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一) 最早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一词的,一般认为是德国诗人席勒。他在1795年写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一文中,把诗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两种,前者摹仿现实,后者表现理想;前者是古典主义,后者是浪漫主义。席勒按其本性是倾向于表现理想或观念的,他用“现实主义”就是为了同理想主义对立。  相似文献   

13.
重谈"重写中国文学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上世纪 80年代末 ,有人提出“重写中国文学史”的主张 ,“重写”遂成为中国学界的热点话题。十多年过去了 ,我们看到了许多重写的《中国文学史》 ,从中仍可以看到“重写”中存在的理论盲点 :即主要从政治历史及文学本体的角度思考“重写” ,并没有看到今天文学史最大的问题所在。重写的文学史依然是某种“话语霸权”影响下的产物 ,是“残缺”的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应补上“现当代文言文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这两个残缺 ,这不仅是文学史写作的需要 ,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目的是要倡导“多元共盛”的观念 ,“多元”才是催生文学繁荣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堪称北方黄河流域地区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以屈原为代表而创作的新诗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堪称南方长江流域地区楚文化的卓异楷模。它们以其优良的“风骚”传统,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光辉典范作用。然而,对于中国文学这两大源头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认为,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既有南楚本土固有文化的哺育,又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的沾溉,《诗经》影响《楚辞》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5.
湘潭大学萧艾教授说:“中国文学史应从‘卜辞文学'开始.‘卜辞文学'的确立,将打破中国文学史始于《诗经》的看法,把中国文学史向上推溯六七百年.”近年来,萧艾教授致力于“卜辞”研究.他认为,通过卜辞,可以从侧面去认识商代文学的面貌,某些卜辞之具有文学性质,这无论是从广义或狭义的角度去理解“文学”一词的含义,都是说得过去的.他认定  相似文献   

16.
《老子》以其文学上的特异性和独创性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老子对意象化和形象化创作手法的创造运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创始的意义和地位。老子出神入化地运用朦胧手法创造朦胧美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以洗炼的方式阐述哲理。《老子》的文学特质主要体现于其诗一般的艺术表现形式。《老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充分显示了以哲理为灵魂的“诗”的风采,其句法结构融合了南北诗歌风格、形式的传统和特点。可以说:一部《老子》,是哲理内容与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  相似文献   

17.
由于讲授秦汉文学史的需要,读了几本较有影响的文学史。这些文学史都有“秦代文学”这一章(或一节),而且内容多雷同,都是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及秦代的刻石文分析一番;还有个别的文学史把《吕氏春秋》也列入了秦代文学。对此,本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与同志们讨论。  相似文献   

18.
<正> 五四文学革命初期,为了反对封建旧文学并使新文学适应于新的社会现实,曾经着重介绍和学习了西方近代文学。先驱者们不仅积极翻译欧美各种文学理论,在不少刊物上出这方面的研究专号。(如《小说月报》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号”、“拜伦号”、“罗曼罗兰号”,《少年中国》的“法兰西号”,《创造季刊》的“雪莱纪念号”等等)。而且还努力撰写西洋文学史论著。(如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郑次川的《欧美近代小说史》,王维克的《法国文学史》)。在这种大力倡导和介绍之下,在短短的时期之内,欧美各种文学理论、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纷至沓来,传入中国。古典主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思考》对70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所谓存在着三种主要倾向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其中介绍的用以指导中国现代文学史重写的所谓“科学—人木”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论并不存在;编写一部“纯”文学标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只是作者们心造的幻影。  相似文献   

20.
父子冲突是文学世界中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 ,但是它在东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大相径庭 ,从这一跨文化的视野来审视菲尔多西的《列王纪》 ,我们就从这部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波斯民族最伟大的史诗中 ,看到了一种封闭、保守、恐新惧变的文化精神。通过这种审视 ,东西方文学中广泛存在的“杀子悲剧”与“杀父悲剧”所产生的根源 ,得到了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