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伦理觉悟之难,难在伦理是道义高地,是一个人或一种文化的面子,因而谁都想拔高自己的伦理信念;同时伦理也是制度和行为的规范性要求,这种要求可以检验某种伦理信念的真伪,因为真信念以规范的有效性证明自身之实存,而假信念仅仅是高喊的价值,不具有规范有效性。伦理学思想做不到“道德中立”,它要立文明之基,行共存之道,守实存之义,但“道”与“义”具有“存在论差异”,形上之道只有落实为实存之义,才具有善恶之属性,才由价值转化为规范。因而伦理学研究只有伴随着道义实存的历史谱系学考察,才能让人觉悟到伦理之为形而上学之道与作为实存之义相生相克的文明进程,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正是在道义实存的文明进程中,考察一种价值论思维的规范有效性路径,让道德哲学史本身成为一种哲学并成为一面镜子,既防止单纯主观思维因追求超世俗之道的高度而陷入空洞幻相,也防止特殊主义思维因过度追求义之实,而让道义失去普遍性根据。  相似文献   

2.
美国经典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例如“活的怀疑”“确立信念”“思想作为探索”“科学方法”“科学实在”以及“可错主义”等的起源和发展,在查尔斯·皮尔士的两篇早期哲学论文中得到重点的讨论和分析。思想过程作为信念的确立或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一种仅仅理论沉思的过程,而更是作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程序和步骤。在经典实用主义看来,思想的本性在于探索发问,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或纠错,建立新信念。实用主义哲学展现出“美国哲学”如何从一种“在美国的欧洲哲学”的形态,发展成为一种“从美国来的哲学”。这也成为后来所谓“美国精神”的基础和蓬勃发展的20世纪美国哲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一、文人与画中国绘画走完了对器、纹、形、神、法则的追求后终结在了笔墨的意味体认和自觉上,在心与笔墨运动间寻找到了一条更为直接的感觉通道,所谓“默而识之”,寻找到了道的主体,使个体感觉本身具有了“道”的性质,而这个道的性质又基于社会理性、伦常纲纪与生命运动之“气”相同一的广泛而深刻的含意,因此道即道心,佛即佛心,我心吾佛,见性见佛等,上帝成为了我心,人在这个阶梯上在魏晋达到了更为高级的自觉,这是中国文化人性本质和精神的再次体现。因而绘画一切对外形外象的规定和表述皆为对心形心象的体认和表述;一切对笔墨之形之象的表述和对笔墨之理的体认皆是默而识之的心理,性情的表述和体认。  相似文献   

4.
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赋予人类的巨大能量使其目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当代社会知识传播的重要舞台 ,大学教育在提升人的知性力量的同时 ,还必须关注知性主体健全人格的塑造 ,使之成为既具有知性活力 ,又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大学教育对健全人格的塑造 ,有赖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学”教育与“为人”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选派优秀青少年出洋留学,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又一重要的活动。它对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对此试作简析。一首先向清政府提出选派优秀青少年出洋留学建议的,是中国第一个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的爱国知识分子容闳。他是广东香山县人,1846—1854年间在美国学习,接受资本主义的教育,产生了改良主义思想。在教育上,他提出了“西学东渐”的计划,主张“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归国后,长期不得行其志,直到1866年始通过江苏巡抚丁日  相似文献   

6.
记得是在一次旅游培训班上,一位地方旅游局的同志问我“什么叫旅游”。他是一位专门从事旅游管理的公务员,我也算是专职从事旅游研究而“舞文弄墨”的人。他的提问使我为之一怔。他的语态使我不能怀疑他的诚恳。我的迟疑也一定使他感到意外。的确,“旅游”这样一个天天挂在嘴边上平常又简单的概念,如何才能用一句简单明白的词语科学而准确地表述出来呢?自从旅游在我们华夏大地再度时兴并日益被社会各界重视以来,不少专家学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资料,对旅游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发生,崛起与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地  相似文献   

7.
《河北经济振兴大纲》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的战略设想,但只对其目标作了原则表述,未提出具体标准,难以操作与考核。因此,为“经济强省”设立一个科学而又便于考核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哲学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的科学表述。也有的认为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两者的结合才是对立统一的完整表述。我认为,一分为二,是由“一”分为二,而“一”就是指任何一个统一物。因此,一分为二不只是包含着对立,也包含着统一。一分为二体现了“分”与“合”的矛盾,不过,它是“合”向“分”的矛盾运动。它所揭示的对立统一,是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表述中的“实践”是笼统的,不确切的,有必要将它表述得更确切、更科学。我主张对原有的表述,改为:“实践的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理由有三: 首先,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过程,它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我们知道: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相似文献   

10.
库恩“范式论”的认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式”是当代美国哲学家库恩引以为豪而又深为其苦恼的术语。他独创了它,但又未能明晰地定义它。他于1974年写了《再论范式》一文,企图对这术语的含义加以澄清与再规定:“所谓‘范式’这术语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使用的,一方面,它表示某一共同体昕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手段等整个集合,另一方面,它表示该集合中的一种要素,即解决具体疑难所使用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世纪 ,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人才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内在动力。为了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必须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奉献精神 ,以及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感 ,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我们现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 ,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认识、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 ,包括人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 今年来,我参加了几次关于深入讨论真理标准的会议,感到有些问题的争论,是由真理标准的表述引起来的。我认为这个问题有论说清楚之必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表述已植根于群众之中,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实在地说来,这个表述是没有多少错误的。因为这一表述所包含的内容,大多数人是可以理解的,对于熟悉哲学的人们来说,大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是,细细地推敲起来,就会发现这个表述是有毛病的。人们知道,科学定义的表述要求十分严密,哲学定义的表述尤然,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上具有强大影响的大国,国民对祖国的责任心是使这两个国家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本文在探讨两国国民责任心的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后学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由于它是通过各种文学手段来阐发其哲理,并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这就赋予了它很高的文学价值;而这种文学价值,又以它那“极天之荒,穷人之伪”,的想象和“汪洋捭阖,仪态万方”的行文为其主要特征,因而,具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一部《庄子》才迥然有异于晚周诸子之作,并使得“古今文士,每每奇之”,“使人读其文,如坐春风,如饮醇醪,处处引人入胜”,以致“玩其文而忘其命意之处”。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启蒙”在开启了教育现代性的同时,也开启了教育从“奴化教育”、“物化教育”转向“人化教育”的人学传统,即教育应当是以人为主体并指向“人”的启蒙教化。在进步意义上,启蒙所促成的教育现代性的发展,造就了现代教育使人成之为“人”的实践使命,而教育的人性化转向,正体现了教育的“启蒙”面向与精神品性。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 ,周作人提出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人的文学”观 ,指出人既是创作的主体亦是创作所要反映的客体 ,从而创造出文学的新观念和新话语 ,以接近于世界文学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评判标准等基本观念 ,使中国新文学具有了世界性和开放性。“人的文学”观的价值理想是建立在启蒙思想之下的一种理想主义 ,它作为新文学的价值参照标准具有一种普遍性 ,但同时也产生了文学意识“左”倾倾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也谈真理标准与实践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乃岐 《齐鲁学刊》2001,1(5):84-89
探讨“标准”问题,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原则科学表述标准,又要运用辩证的科学方法具体分析标准。从前者看,接受检验的不是真理而是认识,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认识所反映的容观对象;从后者看,真理标准和实践标准都是一元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既要科学地对待各种不同的理论,又要在坚持实践标准的同时正确对待并重视直观观察、逻辑证明和理论论证三种具体实践方法,既高扬实践的权威又反思实践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一、疏导、教育的方法1.灌输教育。革命理论不能凭空产生,而人又不能事事亲自实践,因此,科学理论主要靠灌输。在灌输中要抓住一个“理”字,学习理论(内容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产党主义信念与道德,民主与法制,理想与前途等),讲清道理,提高认识,做到以理服人。只有道理清楚了,思想才能统一,行动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9.
弓玉彬  郑红 《理论界》2003,(4):64-64
近代自然科学高度发达,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主要表现为:(1)自然科学技术愈演愈烈的学科分化和扩张,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趋狭窄。不仅在学科规模方面,文理科的发展极度不对称,而且在教育思想方面,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也压倒了传统的人文教育。(2)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绝。在专才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理工科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与之相对应,文科学生又普遍缺少科学教育和科学素养,从而造成“…  相似文献   

20.
李晓燕 《江淮论坛》2009,(6):175-179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个人的充分和谐发展服务。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有“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这些教育思潮在特定历史阶段顺应了时代需要,但由于科学与人文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些思潮呈现出相互更替、妥协和融合的历史轨迹。基于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审视,文章提出“科学的人文教育”这一理念,指出它既不是“‘科学的人’教育”,也不是“‘科学的并且人文的’教育”,而是“科学的‘人文教育”’,其根基是“人文性”的,其发展方向是“科学性”的,其宗旨是使人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