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宽大     
这是一个关于越战结束后一个士兵的故事——他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要带我的一位朋友回来。“”当然可以。”父母回答道“,你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有些事情必须告  相似文献   

2.
在越战结束后的美国,许多人都知道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 他刚刚从越南打完仗回到国内,在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要带我的一位朋友回来。” “当然可以。”父母兴奋地回答,“我们见到你的朋友会很高兴的。”  相似文献   

3.
世上没有顽劣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打到编辑部“父母学堂”的电话,几乎都是已经为人父母的成年人,但这一次例外。我接听电话的时候,听筒那边传来的是一个稚嫩的声音:“阿姨,你可以给我妈妈打个电话吗?我非常害怕,我想让你帮助我妈妈,也帮  相似文献   

4.
正懂得乃至敢于顶嘴,不正是孩子长大的一个信号吗?我一直认为,每个聪明的父母都该让孩子尽早掌握说服力。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父母一听孩子反驳、反抗大人,就冠以“顶嘴”“不乖”之名,让孩子闭嘴。这是非常可惜的。很多人把“3岁”定为孩子“可不可爱”的分水岭——3岁前,孩子的生活基本由父母掌控,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非常“呆萌”,所以“可爱”。3岁后,孩子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每件事情都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甚至不惜发脾气,公然违抗父母的“旨意”,  相似文献   

5.
偶翻杂书,看到越战结束后一个士兵的故事。 他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他的父母打电话时说:“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要带我的一位朋友回来。”他的父母说:“当然可以。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儿子继续说:“有些事情必须告诉你们,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他踩着一个地雷,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相似文献   

6.
已成家立业的子女“常回家看看”父母、爷爷奶奶,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近些年来的所见所闻,真叫人忧虑从中来。特别是住在城里的父母,他们当中的一些子女,无论是节假日或平时,隔三差五就要带着一家大小,两手空空“回家看看”。到家后,孙子是“小皇帝”,子女是客人,父母成了仆人。父母忙里忙外采购,还要当厨师,子女们只顾玩扑克、搓麻将,  相似文献   

7.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一个“留守儿童”这样呼唤。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农村家中,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就在农民工生存状况一次次地拷问社会时,近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只要是孩子,就会依赖于父母。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在只有“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情况下,往往更内向、更孤僻,有的甚至沦为“野孩子”。然而,即便进了城,农村娃的境遇依然令人堪忧。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也是无辜的。我们在问题出现转机的漫长等待中,“留守儿童”一天天地长大。他…  相似文献   

8.
良升 《金色年华》2010,(1):44-46
我有两个姐姐。大姐出世不久,因病医治不及时,患了小儿麻痹症。种田人家少不得重劳力“撑门户”,二姐出生后,父母迫切需要一个男孩。当我呱呱坠地时,如愿以偿的父母心花怒放,将那鞭炮炸得鹏里啪啦,并给我取小名“来喜”,又依着“贱名好养”的风俗,叫我乳名“傻儿”。等我读书时,父母才一本正经地给我取了个学名——“杨良升”。  相似文献   

9.
我是跟着外婆长大的.父母思想传统,生了姐姐后,一心想要一个儿子,可想而知我的到来该让父母多么失望.为了能再生一个儿子,父母把我送到了外婆家,那时我刚满三个月.此后,我就在外婆怀里,吃着炼乳长大.其实,我对“炼乳”毫无概念,这都是后来听外婆描述的.那时物资本来就不丰富,再加上家里条件限制,“炼乳”就成了奶粉的替代物,喂养了婴儿时期的我.  相似文献   

10.
家的生命意义杨龙芳家的生命意义,正在于它是和人相关的。对于我而言,家是我生命的源头,也是我生存的归宿;是我生活的意义,也是我灵魂的寄托之地。作为生命的个人,可供选择的东西实在太多,但唯一不能选择的东西就是“父母的家”。“父母的家”是个人生命的源头,规...  相似文献   

11.
青烟 《现代交际》2006,(1):72-73
在烁烁之前,我没谈过恋爱。大学里很有恋爱气氛,但我是走读生,跟同学的交往并不密切。并且我受父母影响, 觉得工作后谈恋爱成功率才更高。两年前我踏入职场,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在公司,我所在的团队平时上班比较有规律,老板鼓励我们有空就去进修、“充电”,于是我在见习期过了以后,报了培训班,每  相似文献   

12.
信箱     
胡玉顺 《现代妇女》2005,(12):30-30
填平代沟记得儿子曾给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有一项对50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其中44.5%的学生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他们说,父母的观念和我们的观念有很大差异,我们穿的、用的他们看不惯;我们说的、唱的他们听不惯,觉得我们变坏了,弄得我们什么都不愿对父母讲。就家庭教育的实际而言,孩子与父母之间就是有“代沟”,两代人在认识问题上确实存在“差异”,对此,我也有同感,但不知怎样填平这个“代沟”?四川南充读者李树林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还有的父母不善于与孩子交流,也有的父母与孩…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我出生未满月,生父就因犯罪判刑入狱。后来,生母改嫁,我靠继父抚养长大成人。现在,我的生父年老体弱,无生活来源,要求我赡养他。请问,我履行了赡养继父的义务,还有赡养生父的义务吗?家旺家旺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第一、第三款,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父母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  相似文献   

14.
不爱与人接触的木木 木木(化名),5岁,脑瘫疑似儿童,出生后被父母遗弃,现生活在儿童福利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木木对集体生活很不适应,不与护理员阿姨亲近,不喜欢与小朋友玩耍,不喜欢说话,只是用简单的“嗯”、“啊”与人交流,常常一个人呆坐着,并有攻击性行为.但在我的印象中,木木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小朋友,怎么会有“问题”呢?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每天都面对电视流泪……”虽然大地震已经过去4年多,但一回想起来,高宏仍泪满眼眶。“那些失去父母和家庭的孩子,他们悲痛和无助的目光像钢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我资助他们念书,帮助他们生活,没有别的想法,就是希望给他们活下去的决心和力量,给他们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追求美好人生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我一生没有从事过有关厨艺的工作,业余爱好也与厨艺无关。平日在家我是“甩手掌柜”,家务均交给妻子打理。我也不讲究什么美食,每日粗茶淡饭即可。不料退休数年后,我竟当上了“厨师长”。不过这“厨师长”却是自封的。我原来和父母同住在浦东新区南泉路上的两室一厅。因举办上海世博会,妻子娘家的老屋动迁到闵行区的浦江镇世博家园。2007年下半年,我和妻子、女儿就住到装修好的新公房。当时,父母身体尚健。  相似文献   

17.
阿蓉 《女性天地》2005,(9):46-47
“为人父母”栏目热忱邀请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这里发表你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大家共享,互动交流。本社地址见目录页,请在信封注明“为人父母”。电子邮箱:dashanhxs@hotmail.com去年儿子过10周岁生日那天,请了好几位班上的同学来聚会,气氛很热闹。我注意到了一个叫赵涛的孩子,他的个子比儿子略高一点。理平头,挺能闹的,但静静坐着时,那双大眼睛里有着一种与年纪不大相称的抑郁。看我注意赵涛,儿子悄悄告诉我,赵涛的父母离婚了,他现在跟着父亲、“阿姨“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18.
问:我想捐助一名失学儿童上学,但又担心他的父母收到捐赠款后仍然不送他读书。请问:我可以要求受赠人按我的要求使用捐赠款吗?杨大志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捐赠法》规定: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捐赠法》所称的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性的事业”,包  相似文献   

19.
四年前,当我满怀着色彩斑斓的梦想只身南下深圳打工时,我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单纯女孩;四年后,在回家过年时,除了给家人带回大把的钞票和深圳的故事外,我还给父母带回两份特别的“见面礼”──一大一小两个活蹦乱跳的男性公民。“小家伙” 自然是写在我户口簿上和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而那个陪伴我的“丈夫”却不属于我“版权所有”。  相似文献   

20.
<正>谢老师:我今年27岁,来自一个小城市。家境称不上富裕,但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提出的要求他们都尽可能满足我。但长大后,我发现父母的付出是要有回报的,他们事无巨细地干涉我的生活,无论上学、交朋友还是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