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各国认识到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弊端以及开展货币合作的重要性.经济大国日本也因日美元汇率的急剧变动给其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转变了原本消极的态度,正在积极支持和推动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亚洲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亚元"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日本人的亚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日本人的亚洲观兴一郎日本在寻找它失去的身份随着亚洲经济正以高速度增长以及坚挺的日元迫使日本工业转向在其它亚洲国家建厂,“亚洲”对于日本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然而,日本不准备面对亚洲的新形势,因为日本还没有解决那些使它与其他亚洲国家建立良好关...  相似文献   

3.
苏杭 《日本学刊》2013,(1):100-112,159
近年来日本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日本经济增长愈发与亚洲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息息相关。面对日益扩大的亚洲市场,日本亟须利用亚洲市场帮助国内经济走出长期低迷,也希望在这一过程中构建对未来亚洲市场体系的主导权。日本政府对其亚洲经济外交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经济外交推进本部",针对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全力推进基础设施技术出口。与以往相比,调整之后的日本亚洲经济外交凸现出经贸化、功利化和机制化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4.
头山满是近代日本右翼的知名人物,是日本亚洲主义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本文着重从思想层面对头山满的亚洲主义进行探讨,特别是将其思想转变置于影响当时日本国家方向的主流思潮中加以考察,力争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人物形象。头山早期参与自由民权运动,在以其为主导的玄洋社活动过程中,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完成了由民权向国权的立场转变。甲午战争后,他倡导以亚洲复兴和世界和平为目标的"兴亚论"。但支撑其"兴亚论"的思想基础却是他提出的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天皇道"。本文深层次剖析了头山满的思想与行动,探寻到其亚洲主义思想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认清其具有重大缺陷的同时也要看到他思想行动中值得肯定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至民初时期中国处于相对衰弱地位的背景下,梁启超和章太炎以明治维新为蓝本,肩负了探索中国近代革命道路的民族使命,从被压迫民族立场对已经兴起的近代日本亚洲主义进行回应,阐述了独自的"亚洲主义"言说。他们都认识到近代日本亚洲主义为抗拒西方的殖民侵略,在主张亚洲国家"互相联合"对抗西方的同时,实质上又包藏对中国及朝鲜等亚洲国家行使霸权主义的野心,揭示了这种日本型"亚洲主义"的欺瞒性。本文以考察梁启超翻译《佳人奇遇》的态度,以及梁启超和章太炎对明治时期盛行的"人种论亚洲主义"所作出的批判性反思为线索,指出他们当时基本态度,即对明治维新成功的钦佩和"同文同种""唇齿相依"论的亲近感。他们开始对日本的"亚洲主义"有过认同,但心情、思路和愿望却与之大不相同,他们对日本"亚洲主义"的反应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期待、认同到警惕、批判的过程。特别是章太炎组织发起的"亚洲和亲会"及其言论,超越了明治时期"人种论亚洲主义"的藩篱,排斥了日本"亚洲主义"的扩张主义性格,是当今思考"亚洲"以及"亚洲共同体"概念的贵重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战后政治中的“亚洲意识”[日]若宫启文在冷战结束和亚洲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背景下,现在日本与亚洲的关系正处在重大的转折点,日本政治追求与“新亚洲时代”相适应,本文正是以此为前提,希望能考察一下日本政治如何逐步确立亚洲意识。日本不仅就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亚...  相似文献   

7.
吴占军 《日本研究》2007,44(3):71-76
经历了黑船袭击阵痛的日本,很快确立开国思想.仔细分析幕末日本的对外意识,从其最初就与东亚"华夷秩序"保持暧昧关系,到"脱亚入欧"醉心于西方列强制定的弱肉强食原则,最终发展为走上侵略亚洲、争霸世界的军国主义不归路,可以得出日本这一选择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8.
傅玉娟 《日本研究》2013,(1):114-120
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时代,面对如何定位日本文明身份的问题,一些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做出了客观的考察,形成了理性认识.木下杢太郎(1885-1945)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中国时期(1916-1920)则是他形成对日本文明的认识的重要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木下杢郎的中国时期进行考察,探明木下杢太郎是如何在和过哲郎等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试图强调日本不同于亚洲诸国的优越性,或是强调日本与欧洲的亲缘性之时,以佛像艺术为线索重新确认日本作为东亚文化共同体一员的身份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进口贸易的 30 %、出口贸易的 5 0 %在亚洲 ,但由于日本“重欧轻亚”的传统 ,其亚洲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 ,随着亚洲国家 (地区 )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中国的和平崛起 ,一向偏重欧美研究的日本开始高度重视亚洲的研究 ,出现了“新亚洲学”或“现代亚洲学”的说法。所谓新亚洲学或现代亚洲学 ,实际上是有别于过去日本“亚洲研究”的一种说法。日本过去的亚洲研究 ,着重研究亚洲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传统等 ,而且是在“欧美文化先进”、“日本文化先进”的理念下开展研究的。“新亚洲学”是以东亚为中心 ,在经济、国…  相似文献   

10.
已内化的规范发生退化的过程中,身份的自我再造构成了一个重要的作用机制。日本和平主义规范的退化就呈现出这种情形。冷战后日本国内规范挑战者利用自我再造的大国身份的"撬杠"作用,故意放大身份与规范之间的不适应性和不协调性,引起对规范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怀疑。通过社会竞争、社会创造、社会流动三种途径,塑造对自己"合理和合适"行为的新认知,使和平主义规范丧失继续遵守的合法性,进而伺机做出修改甚至推出新的规范。在此基础上,竭力推进其倡导的日本身份及由此要求的适当性行为逻辑的主体间认同的内部和外部进程,构建反战后体制的文化。去战后体制化的政治态势在"和平宪法"制度化规范的悄然变异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1.
12.
判后答疑是基于实践需求而生发的一项改革探索,其在止纷息诉、深化审判公开原则、节省司法资源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学界对其合理性存在质疑声音,各地法院关于判后答疑的做法各异,影响了法制统一与对当事人的平等保护。解决判后答疑规范化问题,应当首先在理论上为其正名,然后从答疑案件范围、适用对象、答疑主体、有权要求答疑的主体、答疑的方式、答疑的期间、答疑后的处理等方面进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在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其实体不仅保留着原子论和理念论否定现实感性而维持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而且也注入了经验的成份,并使经验的因素在事物的构成中起基础性作用。依据"实体"的不同性质实体的指向也发生着改变,在《范畴篇》中,实体分为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前者指个别事物,后者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当对个别事物进行研究时,实体的指向是物质或质料实体和形式实体以及质料与形式的综合物,归纳起来实体具有四层含义:在范畴上,第一实体指的是个别事物;在原理上和定义上,第一实体是其所是的是;在认识上,普遍可以成为第一实体;在最初因上,神是第一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意义在于实体的划分蕴含科学与哲学内在的矛盾的分化;实体的指向奠定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研究基调以及综合实体揭示的哲学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4.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和"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因缘,蕴涵了"和实生物"的至善价值,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对人的德性和社会道德状况的总体追求.但是,这种古典式的和谐因排斥竞争、忽视对立面的转化,其保守性、平庸性、原始性也意味着存在消极的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善与和谐之间实现有机统一,也即,既要有善的和谐,也要有和谐的善."和"文化的当代转型主要需要经过以人本观为核心的思维、人格和谐化,以民主性为前提的社会秩序和谐化以及经济-社会治理措施上以兼顾(而非平均)为特征的公平机制等路径.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意义上的真理扎根于"前语言"的被动综合、想像力的自由变更以及本质直观等活动,是一个预先已经囊括了所有可能性的领域,不随着视域的展开而"突变"或者被"涂改".这样一来,在胡塞尔那里,命题就从"前语言"活动那里获得了一种预先的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塞尔意义上的真理是绝对确定的真理.而逻辑实证主义没有看到前语言活动,或者只是看到了前语言活动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而非全部.因此,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以语言为其表现形式的命题就不像在胡塞尔那里能够获得预先的证实,而是有待未来经验来证实,这决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只能是个假设.  相似文献   

16.
"辽河文化",是指以辽河流域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的古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层叠总和."辽河文化"既不是从行政范围,也不是从一般的地域范畴来演绎的文化,而是特定的辽河流域为人类创造了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辽宁地域文化的主干.辽河文化具有特定的民族性、明显的早发性、较强的兼容性、卓越的独创性、频繁的更替性、持续的向心性和不断的赶超型,形成了辽河文化的开放、奉献、和谐和坚韧创业、充满生命活力的奋发向上精神.  相似文献   

17.
"海洋经济"基本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范围内人口激增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特别是能源与食品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沿海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各国科学家纷纷预言,人类在21世纪将进入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时代。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开发、利用和管理好海洋资源与环境,不仅具有紧迫的  相似文献   

18.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9.
“革命”虽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概念,但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以及时代的变迁、情境的转换,对于“革命”的理解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而“革命”话语本身也经历着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燕婴 《求是学刊》2007,34(4):46-50
孟子的"仁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用"王道"反对"霸道",体现出道德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仁政"也具有功利性诉求,即追求一种长期性的、终极性的大利。为理解孟子仁论的这种两面性,需要把功利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孟子宣扬的功利是"仁德"之利的方面,其终极目的在于以道德干政。他的"仁政"说试图提供一套能够使执政者统一天下并长治久安的政治方案,希望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共同获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