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中西方之间呼唤语、夸奖和恭维人、问候与道别、道谢与致歉时存在的差异,阐明了语言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指出只要日常交往中,注意观察、对比、分析,就能对英语和汉语及其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差异的存在并不会妨碍我们之间的正常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文化和语言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可以选择从英语翻译的视角,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详细的描述,从而提出克服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饮食与文化关系密切,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等方面体现着巨大的差异。从文化角度对中西饮食差异进行探究,将有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的中西饮食丰富独特的内涵,成功逾越"中国式"英语的桎梏,顺利流畅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宽容观差异的现实根源在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不同,差异的精神根源在于中西方思想文化渊源的迥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二者的分歧、矛盾与差异将逐渐缩小、淡化。但由于中西方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根本区别,所以二者的差异不可能彻底泯灭,矛盾也不可能彻底消失。  相似文献   

5.
通过宏观、相对、理性地比较中西方文化起源、文化现象、文化形态、文化成果之不同揭示其深层模式:中西方人格结构、心理特征之不同。中国人以人际自我为核心的他律人格奉行中庸之道,既不倒退也不冒险前进,既不完全宿命也不理想化,立足现实,着眼当前;西方人以内在自我为核心的自律人格富有冒险精神,善于开拓创新,积极探求未知世界,勇于做前所未有之事。由此探讨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以便对中西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使两种文化更好地交流与融合,两种人格取长补短,互动平衡。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西方悲剧在主人公选择、剧情冲突和结局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对比,发现中西方悲剧精神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的悲剧精神因源于\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他深刻总结了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争观理论体系,其中不乏独到见解.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他认为兵乃国家大事,要重视战争和慎重对待战争,既反对穷兵黩武又不主张偃兵;他认为用兵目的是要为民除害、吊民伐罪、代天行事,这种战争必然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要在足食足兵的基础上教兵备战,让没有经过教战训练的民众去作战,等于是让他们白白送死,如果教战如同儿戏,则不如不教.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文化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法律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与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语言现象剖析了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几点差异。  相似文献   

9.
孟子坚决反对诸侯之间攻城略地的战争。孟子的战争理论是一种努力向孔子“大同”理想不断进发的政治理论。孟子最根本的措施是要把战争的可能性消除在未萌之际。只有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不诚信、不和谐,战争的根源才能真正消除。  相似文献   

10.
孟子坚决反对诸侯之间攻城略地的战争。孟子的战争理论是一种努力向孔子"大同"理想不断进发的政治理论。孟子最根本的措施是要把战争的可能性消除在未萌之际。只有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不诚信、不和谐,战争的根源才能真正消除。  相似文献   

11.
孔子追求“德治”,他将传说中的尧舜时代描述成“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并以此作为德治的理想境界.孔子深知最违背德治的事莫过于发动战争.因此,孔子反对一切战争.然而,孔子所处的是一个大动荡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列国兼并、弑君杀父、兄弟相残的现象十分普遍,与孔子的理想政治相去甚远.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孔子以强烈的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精神,对战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形成了他的战争观.孔子的战争观以伦理思想为本,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战争观与其仁学思想密切相关,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爱人”之仁和“复礼”之仁。从“爱人”之仁出发,孔子反对战争;从“复礼”之仁出发,他又认可乃至支持维护礼制的战争。前者更多地体现着孔子的政治理想,后者更多地指导着孔子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文化的异质现象决定着人类文化的多元性,而不同种类文化相互对应的部分总是异采纷呈、各具特色。基于此因,中西方小说在渊源、哲理意蕴、章法结构等方面各展风采、自成家数。了解这些差异和引起差异的原因对丰富人类精神文明、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4.
人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每个国家的人权观都是本国主流文化在人权领域的表现。中国和西方的人权观在诸多方面存在截然不同的价值定位和选择。中国人权观主张义务本位,西方人权观主张权利本位;中国人权观发生于礼治环境,西方人权观产生于法治环境;中国人权观侧重对超验人生价值的追问,而西方人权观侧重现实的功用;中国人权观重视群体的权利,而西方人权观重视个体的权利;中国人权观重视人际的和谐,而西方人权观侧重人际的界分;中国人权观侧重人生价值的完满,而西方人权观侧重人生日用的实现。西方人权观的致用性、个体性、务实性可以弥补东方人权观“有神无体”的制度性缺失;而中国人权精神的高远性、和谐性、完满性则可消除西方人权观“有体无神”的工具性僵硬。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战争观较为特殊,即带有浓厚的"贬战"色彩,他们一方面承认战争的现实性,对战争问题并不回避;另一方面,在规避战争的选择上,并不推崇以战止战,更倾向于运用外交策略解决战争问题。这种战争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当时的总体局势看,各国力量的分化组合为外交策略的推行提供了条件;从国家层面来看,脱离外交选择的战争也是极具风险的;从纵横家的发迹史来看,外交策略的成功也促使他们将战争视为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  相似文献   

16.
审美感受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不仅以一定的审美心理结构为基础,更以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底蕴。针对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制约下,中西方自然观、社会观、艺术观在审美认识上的差异和审美实践上的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禁忌普遍存在.基于不同文化渊源,禁忌形成不同的领域和类型,同时也因人类生活模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禁忌存在很多相似认同.本文从实例出发,通过对比,寻求中西方对禁忌认识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此窥见中西文化的异同.并由此指出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应关注文化背景差异,立足对禁忌所依附的文化进行深层的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8.
19.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孕育了不同的家庭文化,不同的家庭文化又反映着不同民族与国家的传统习俗和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差异,既是造成中西家庭文化差异的原因,也是中西不同家庭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反映。只有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差异,才能通过审视他国文化而更进一步地了解本国文化,才能使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因果句式是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认知和识解在语言中的投射。在表达因果关系时英语和汉语有着迥然不同的句式,主要体现在句法构造、表现方式、句式信息焦点分布等几个方面。从认识论的认知差异、宗教文化的差异、汉字与西方文字体系差异等角度对此进行深入的阐释是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