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王羲之的《兰亭序》无疑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然而 ,王羲之的尺牍书法不可不提。其精美洒脱、情真意切的真实反映出书圣的内心世界和流美自然的书风。其中《丧乱帖》更为接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 ,右军的雄强风骨在其点画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 ,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书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现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称王羲之对《兰亭集序》的著作权包含两层意思:一,其文是王羲之所作;二,其书法,也为王羲之所书。我在《王冬之文学艺术创造力与道教文化的关系》(载《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2期)、《王羲之的道教文化背景特色》(载《学海》1993年3期)、《中古仙道诗精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王羲之部分)已阐述了我的观点。感谢穆欣先生在他《办(光明日报)十年自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中,对1965年进行的《兰亭集序》真伪的讨论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这样,使世人对这场“兰亭公案”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场特殊的争论。争论双…  相似文献   

3.
《兰亭序》是我国古代书圣、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不仅蜚声华夏,而且驰誉海外,是我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永和九年,即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  相似文献   

4.
工羲之是位魏晋名士,是个政绩不错的官员,是个文笔优美的散文家,是个难得的思想家,但由于他的毛笔字写得太好,成为旷世的奇笔,便掩盖了他的其他成就。或者说,他书法以外的光彩被后人忽略了。王羲之的书名实在太大,一帖被唐太宗带人昭陵的《兰亭序》,经冯承素等描摹,被后世所有的学书者奉为临写的首要范本。凭这帖《兰亭序》,王羲之被尊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祖师。名气大、传说多、实迹少,给后人研究王羲之,理清他的真实面目造成了很大困难,给评介工作者带来的困难更是巨大。郭廉夫先生以学者的严谨花数年之功完成了《王羲之评传》…  相似文献   

5.
<正> 提起我国书法大师王羲之的故里,人们往往以为在浙江绍兴,甚至直指绍兴兰亭。其实,王羲之真正的故里是在今山东省临沂县,即古琅琊。这是《晋书·王羲之传》上,说得明明白白的。人们把绍兴当作王羲之故里,可能是因为:一、羲之曾为会稽内史,晚年又定居于会稽山阴(即绍兴);二、在绍兴兰亭,羲之曾与太原孙统等四十二人宴集修禊,并亲书名作《兰亭集叙》;三、有些关于羲之的美好传闻,如“写经换鹅”、“书扇价昂”、“巧贴春  相似文献   

6.
范桂觉 《南方论刊》2015,(4):99-101
东晋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史上被尊奉为"书圣",历来一直为书法家竞相学习。笔者结合多年之书法学习经验,简要阐述王羲之楷书、行书、草书之于书法创作之重要意义,并由此简论当代书坛书法学习观念之种种倾向,以期对当代书法创作作一些深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王献之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从小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喜欢画画。他七八岁时开始跟随父亲练习书法。有一次,王羲之看见儿子正聚精会神地练习  相似文献   

8.
《兰亭》真伪,是北宋以来一个老问题。但过去聚讼的,主要是关于传世的几百种临摹本和拓本的孰真孰伪,没有人怀疑到王羲之本人身上去,有之自清人阮元、李文田始,而阮、李的论据是不足的。近读郭老《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文物》第六期),用最新的出土资料和其它史料,考证《兰亭序》从书法到文章都是后人(特别是智永)依托,而非出羲之亲笔。这是在书法艺术史上对传统见解的一个革命。个人在拥护郭老这种革命精神之余,先从书法角度,来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的看法,向郭老和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9.
我在《王羲之的道教文化背景特色》中,介绍了王羲之适应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趋势,从原始而粗鄙的五斗米道道士,变成一位吸收了南方上清教文化特色的极富创造精神的文人。本文是续篇,着重探索王羲之在散文创作、书法艺术上的伟大创造以及跟南方文化、宗教的密切关系。而论述这一问题,《兰亭集序》的真伪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从《兰亭诗》证《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兰亭序)与老庄思想》、《(驳议)的商讨》等三篇论文,挑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关于《兰亭序》真伪的长期争论。郭沫若的  相似文献   

10.
陈华 《文史哲》2005,(3):81-85
日本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法书的传入有相当直接的渊源关系。盛唐时,王羲之等的法帖传入日本,受此影响,日本书法开始确立,及至日本奈良时期,全面模仿唐朝,崇拜晋唐的书体在日本盛行。王羲之等的书体由那些来唐朝学习的遣唐使带回日本,当时最著名的有最澄、空海、橘逸势等。晚唐以后,追随和模仿中国的倾向衰弱下来,与此同时,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萌出了新芽。南宋时候的日本书法界,宋朝的书体开始向以王羲之书体为基础的唐朝书体挑战了。明清以来,中国众多书法家的法帖流入日本,使得日本书法界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1.
文学和书法的关系,比不上画与书的关系,所以很少见到诗与书法的"对话"。然而魏晋风流的两座高峰都出现在东晋,即陶诗与王羲之的法帖《兰亭序》,共同体现着魏晋文学艺术的峰巅,无论结构的如斜而反直,还是似断若连的笔画与句法,或是外淡而尚奇的审美趋向,都存在着种种密切的联系。揭示出其间的共性,打通诗与书的关节,也可在客观上展示东晋的审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已故国民党要员王陆一的《战区巡察报告撮陈》(以下简称《报告》),反映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正面战场随枣会战的真实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王氏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发现、栽培、提携的后起之秀,其政治见解、道德文章甚至书法风格深受于公影响,故王以行草体撰写的战区巡察报告,也是研究于派书法的第一手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13.
小兰亭图     
<正> 《兰亭图》,是明朝益王朱常涏为纪念王羲之兰亭集序而选绘画、雕刻能手上石,用金箔纸、李廷珪墨,浓淡二色镶拓.图为长条横卷.开头摹刻兰亭摹本五种,次即王羲之在兰亭作序图像.兰亭临池兴建,周围茂椿修竹,溪水涟漪,景色幽雅.与会者四十二人沿溪席地而坐,畅饮赋诗,神情各异.每人所吟,均题榜于上,一目了然.卷尾叙有《兰亭集序》流传过程和益王刻此《兰亭图》始末.  相似文献   

14.
李汉兴 《学术探索》2014,(9):103-108
刘熙载是晚晴一位涉猎很广的美学家,其书法理论收在《艺概·书概》及《游艺约言》之中。刘熙载的美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书法美学思想也不例外。刘熙载将儒家的"中和""狂狷""乡愿"引入其书法美学思想,使得其理论极富文化底蕴。细细品味《书概》、《游艺约言》,能够使读者深入到文化的层面去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福建漳州著名书法家马光先生的《明清书联刻石》暨书法作品近日在上海市闸北公园首次公展,这批艺术品受到了上海书法界和书法爱好者的极大欢迎和高度评价.年届六旬的马光,名盖,号五峰山人.工诗文,擅书法,精英语.年轻时曾参加过抗美援朝,1956年任志愿军驻平壤代表组翻译.转入地方后,历任记者、编辑、曾主编《福建热作》杂志,其间曾教授过医学院《英语》全教程,编译《国外七十年代植物抗寒论文汇编》,1984年应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出版社审订《英汉大辞典》.此后,即潜心研究历代书法楹联,著有《实用对联六本书法合璧》,在出版物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通过几十年锲而不舍地练习,终于达到了无人能及的书法艺术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相似文献   

17.
《用笔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理论探索的某些问题和成果 ,同时又不乏后代思想意识的痕迹。该赋作者是一位在书法和文学两方面皆颇有造诣之人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书法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逐渐扩大,英文版中国书法研究著述在海外呈现逐年增长之势,这使中国书法研究的时代背景产生了不同于此前的新变化。这些著述是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在学术层面上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书法研究著述不足的同时,更为《中国书法术语汉英词典》的编纂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契机。  相似文献   

19.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相似文献   

20.
邓肃为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有《栟榈集》25卷传世。他诗、词、文兼善,又长于书法。《论书》阐明了他对笔墨纸砚的认识与取用法则,并对唐宋几位书法大家及其书法特点进行了品评鉴赏;由其书迹题跋,可以洞见其以人论书的书学思想及尚晋崇王的书法趋尚。邓肃《论书》及其书迹题跋,皆精到语,既充分体现了他的书法造诣,也折射出宋季书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