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及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  敬珊珊  刘露 《兰州学刊》2005,(4):218-219,203
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确保社会价值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公民通过各种不同的参与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本文主要探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价值和影响,公民参与的各种途径及存在的问题,实现有效公民参与所需的条件,从而进一步阐述其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叶芬梅 《理论界》2006,(10):8-9
本文在分析公民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受阻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公民参与受阻的策略是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实现公民参与制度化、法制化、组织化以及参与途径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探寻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关键所在.约翰·克莱顿·托马斯提出的"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为我们研究我国地方公共决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文选取温岭市民主恳谈会的两个个案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托马斯模型,探讨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有效参与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度化是指政府对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所进行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方式。理性的公民参与对维护政策合法性、制约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补救官僚回应性缺失、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等具有重要价值。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作为一项集体行动,也会遭遇到参与非职业性以及参与成本、观念等困境。理性思考公民有序参与公共政策问题,在公民社会逐渐形成的中国显得格外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是现代生活的重要政治成果,是公共意志和理性选择的产出。公共政策是民主的产物,同时又是民主的反映。公共政策民主是公共政策内在的、应然的要求,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诉求。而公民参与正是公共政策民主的体现,是制定科学、民主的公共政策的基石。本文试以被称为“市民柬言献策、积极参与立法的成功范例”北京新交法的颁布为切入点,浅谈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缘由、意义及途径等。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视角下的公民参与形式及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形式主要有公民调查、公民会议、公民听证会、专家咨询、关键公众接触、由公民发起的接触、民主恳谈会、公民旁听共八种.以这几种形式为范围,可以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每个环节的公民参与形式进行选择和探讨.实践中,需要不断地完善现有公民参与形式以及不断创造新的参与形式,提高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的完善离不开公民的政策参与。公民的政策参与.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实现和扩大公共政策体系合法性基础;有利于促进公众监督及保证政策的公共价值。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存在以下困境:主体性困境、渠道性困境、信息性困境、组织性困境。对此,应提高公民自身的参与意识与能力;畅通及完善参与渠道;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民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陈睿 《理论界》2014,(12):37-42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也是国家和政府的活动的依据与目标,因此公民参与既是公共政策的基本要求,又是检验公共政策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意的指标。本文梳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角色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传统社会公共政策过程中对公民参与角色背离,转型社会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角色的复苏和现代公民社会中公民权利意识觉醒带来角色回归。结合具体情境剖析其得失,为我们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如何吸纳民意和在多大程度让公民有序合理的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话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是公众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标志。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公众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生产力进步,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完善了民主设施建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专业化、政策议题的综合化以及科技政策影响的广泛性,又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只有以政府为主导,在转变传统研究视角的前提下和重构科技政策决策机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公众科学素养这一关键因素,才能有效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公民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在提高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完善参与客体的科学性、改善参与手段的单一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之而来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何寻找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消除"数字鸿沟",提高科学决策应是进一步落实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问题和对策,进而推动公民网络参与的有序化.  相似文献   

12.
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本质要求,是公共政策防范现代危机的重要力量。当前,公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危机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文化中参与文化的缺失等原因,造成公民的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能力不足、参与的非理性和参与的不均衡性,使公共政策无法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对此,应加强对公民的危机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危机训练教育、科学知识教育,这是公共政策有效防范现代危机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公共治理和谐的关键因素。和谐愿景下的公共政策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必须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必须完善公民广泛参与的共同治理政策制定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人文精神,不断创新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我国推进政治参与和民主决策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方式。本文试图从理论上确立一个解释公民政策参与的分析框架。笔者认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质量受到一个社会内部公民文化结构、权威民主化水平和公共行动能力三个变量的影响。具体而言,公民文化水平代表着公民政策参与中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程度;权威民主化水平代表着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力的分离程度;公共行动能力代表着市场理性与公共理性之间的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15.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我国推进政治参与和民主决策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方式。本文试图从理论上确立一个解释公民政策参与的分析框架。笔者认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质量受到一个社会内部公民文化结构、权威民主化水平和公共行动能力三个变量的影响。具体而言,公民文化水平代表着公民政策参与中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程度;权威民主化水平代表着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力的分离程度;公共行动能力代表着市场理性与公共理性之间的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16.
民粹主义在各个历史时期里都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进入信息时代后,互联网空间产生了网络民粹主义,它对我国当前政策制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积极方面,它注重政策制定中的公平正义性,强调公共政策对弱势群体的扶助,监督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等;消极方面,它替代真实民意来影响政策制定,反对多元主体参与政策制定,特别是反对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参与,强调直接民主,反对制度化、程序化的政策制定过程,以非理性行为的方式,压迫科学合理的政策方案选择等。因此,我们应客观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网络民粹主义,通过完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建设民主政治制度、构建法治体系和培育现代公民等措施来吸纳网络民粹主义对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消解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公共利益与公众参与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文章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如何在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体现公工利益与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8.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体或社会组织(团体)影响公共决策所采取的行动,目的是要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合理化.事实上的分配不公、公共选择理论所谓的政府失效现象反映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必要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等思想,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已经兴起并且迅速成长壮大。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不仅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执行方式、执行监督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公民社会在影响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可以通过构建多中心公共政策执行网络实现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执行影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表达政策建议时,女性公民更倾向于利用非制度途径,男性公民对利用制度途径则表现出更强的包容性.女性公民的注意力比较偏重于思想上层建筑领域的公共政策,男性公民的注意力比较偏重于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公共政策.在高级参与阶段上,女性公民的参与绩效远远低于男性公民的参与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