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在人类社会中,人把自己的本质放到自身以外,创造了无数为人们生存所依赖的神,并赋于神以人的性格和意志,从而通过神来表达人的希望和欲求。神的属性与神的完善性,全系于古人所设想的神的全能和创造。而表现神的性格和意志,反映人的希望和欲求的画像,则通过对于神的情感和形象的描绘,使之由不可测度的天界进入到人间社会。以美术特具的可视形象使人们更好地感到神的威力,以建立人们心中的丰碑。 相似文献
3.
长沙五一广场出土东汉木牍中,有三枚与值班制度相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汉时期值班之执行情况、责任人、交接日期、案情处理等详细情况,从而揭示汉代官吏日常值班的职责与程序等重要史实。 相似文献
4.
足踏飞燕的铜马自一九六九年从甘肃武威雷台出土以来,已经誉满全球。但在它出土后的头几年却并未引起广泛的重视。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学者,对它的科学价值和艺术特点作了一些解说,并将它命名为“武威铜奔马”。事物的名称即概念,是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立名的好坏,反映着认 相似文献
5.
6.
7.
西安市出土的“正始三体石经”残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九四五年,西安市许士庙街小学附近,曾出土正始三体石经(康诰)残石一片,仅有表刻尚书,无背刻。(图版三之一)一九五七年六月,青年路西段挖修下水道时,于地下四公尺三寸处,又挖出正始三体石经残石一片,表背都有刻字,已移存于陕西省博物馆。案:儒经刻石,始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一七五年)其后六十余年,即有正始三体石经之刻。这是因为“汉魏之交,古文经学已盛行,而熹平石经,都是今文,没有古文,所以在正始年间,(公元二四一年)又刻“尚书”和“春秋”两部古文经,与汉石经同立于洛阳之太学”。所谓“又立一(三)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因魏时刻的石经是古文,非人人所能认识,故在每一古文之下,加入小篆、隶书;因之,后 相似文献
8.
张军威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34
东汉明帝时就设立了“四姓小侯学”,但人们对小侯之所指颇不一致。综合相关史料,小侯是一种对外戚所封的关内侯,也可以说是对外戚关内侯的一种习惯性称呼。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正> 《易·上系辞》日:“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出仕和退隐,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种基本的处世方式,两者互补,构成了他们典型的性格结构。东汉一代,社会风气有一变化,儒生士大夫一改西汉汲汲求仕的时尚,退隐之行颇受时人推崇。范晔根据这一历史现象,在《后汉书》中特辟《逸民列传》进行表彰。对东汉逸民这一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本文拟就其内涵、效应和形成原因,作一初步探讨。(一) 东汉儒生士大夫的退隐风尚是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究其成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政局的剧烈变动。东汉是一个多事的封建王朝,自它产生到寿终正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政治的动荡之中。这是造成东汉一代退隐之风盛行不衰的基本时代背景。《后汉 相似文献
14.
15.
东汉故吏问题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鹤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5)
东汉时期出现的故吏,是指脱离原举主、府主的属吏。故吏虽然形式上同举主,府主脱离关系,但在实际上仍同他们保持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牢固性,并且表现出故吏对于举主、府主的卑微化倾向。因此,这种关系是以君臣之义为表现特征的主从关系。随着故吏对举主、府主的依附性日益加深,直接影响到当时社会的选举,并且促使了以府主、举主为中心的大小不同的政治集团的出现。特别是东汉后期,故吏成为各分裂集团发展势力的重要依靠。因此在皇权衰微的社会条件下,故吏与举主、府主的主从关系也成为促成分裂的重要因素。对这种社会影响,应该有充分的估计。 相似文献
16.
17.
1987年10月,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兰州市伏龙坪发掘了一座东汉墓,墓中出土了两张墨书古纸.这两张古纸均为圆形,色泽白净,厚薄匀称,质地坚韧,直径均为17cm,厚为0.09cm,上书直行墨字,为楷体.众所周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适宜书写,但今人难睹其纸.这两张墨书古纸的发现,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蔡侯纸”的实物证据,成为我国考古学上书写纸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