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生态文明是协调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在客观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后,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新探索,是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协调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在客观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后,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新探索,是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理论借鉴,坚持生态美学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理念,使人与社会关系的建构立足于这些理念之上,我们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生态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它是一种情感教育,以生动的形象打动人,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提倡人与自然的高级和谐即精神层面的和谐,亲近人的生存本质,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推动“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王玉香在《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人类主体相应伦理的支撑,可持续发展伦理是人类主体伦理建构的最高境界。可持续发展伦理要求人类具有与自然共存互融的环境伦理、注重后代人类利益的代际伦理与平等、和谐一致的代内伦理。在可持续发展伦理建构中人类应该遵循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和公正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生态美学何以成为一种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的兴起是生态危机引发的“绿色革命”在美学领域的回应。国际上时人类家园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催生了生态美学的发展。但是生态美学何以成为一种美学,还需有其学理依据。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实残观和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论,旨在提出和论述生态美学的出发点问题、理论基础问题和学科研究的对象、方法与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7.
实现社会发展的生态转向,既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为当今解决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实现发展的终极目的,即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这种发展路径以生态维度为基点,涉及到认识方法、科学理性和社会变革,它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突出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学解读的一种新的视角,生态美学批评试图以"绿色"语言观分析文本内的自然世界。基于这一理论视野,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进行新的读解:其景观布设多是取法自然,力求与人文景观的建造相匹配;同时,大观园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态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艺学的诞生有其时代必然性。生态文艺学的研究现状。中国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的召开有着重要意义。生态文艺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理论,社会生态转型构成了对当代(生态)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关系的整体性批判。而就其发展阶段及主要理论模式而言,自"大转型"理论以降,社会生态转型理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投射为多元转型理论及实践,如德奥的"批判性政治生态学"、西法意的"去增长"、拉美国家的"超越发展"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理论与实践形态。因而,它不再简单是一种新兴绿色左翼政治的前沿性表达,还是一种同时具有物质批判力量和精神价值导向的根本性转型话语和实践。阐发该理论的政治哲学意蕴,呈现其理论表现形式,预判其可能或正在遭遇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为整体性社会变革提供一种清晰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纵览近年来澳门文学创作及研究情况,不难发现澳门文学这一概念不断拓展和延伸,向外呈延展的态势;向内又有着趋向本体进一步深化的一面,双向变革使得澳门文学在保持其独特的生长力方面,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澳门经验,在这种经验的引领下,澳门文学呈现多重维度的新生态。无论是从澳门文学到澳门学的跨学科研究视点,还是从本土—殖民—国族的对立性到跨文化多元性立足点,抑或是从文学与载体的融合关系上来看,均显示出澳门文学日益丰满的新姿态。这也使澳门文学在华语语系文学的建构途径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一步提升了澳门文学的能见度。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反映了现代社会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在生态文明的视界中,如果听任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存将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对未来的密切关注,自然而然进入了生态文明的视野,它在与生态规律性认识相结合后,塑造了重视和强调生态可持续、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展开的未来向度,从而使人的存在性不再仅仅取决于由"过去"已经完成了的状态所决定这一预成论模式,而是取决于由"未来"的可能状态所引导来做出抉择这一生成论模式。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的理论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问题本质而言不是环境问题,而是科学问题、哲学问题、价值问题和伦理问题。我们必须重审人类文化,思考人类文化如何影响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探寻造成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反思生态文明的理论之基。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西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日益严重化以及对我国生态、经济安全的全局性影响决定了我国应更加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传统环境民事、行政责任规制的疲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刑事法向度供给便具有了其历史的必然与必要.扭转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道德伦理范式进而转向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中心主义是环境刑事立法的应然选择.基于社会利益格局的改变、道德共同体内涵的拓展与社会风险管理的需要,以生态中心主义为纲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西部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秉持自然向人而生与人向自然复归的双重意涵。这种人与自然辩证互动的双重意涵,为整合与超越生态中心主义把人还原为普通生物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利益为圆心规定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视域。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思想的内在动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超越了外来话语体系渲染的“自然人”与“利己人”的形而上学割裂与对峙,在对人与自然非合作性博弈的自觉矫正中,凭借实践的上通下达,牵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与联动。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西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日益严重化以及对我国生态、经济安全的全局性影响决定了我国应更加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传统环境民事、行政责任规制的疲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刑事法向度供给便具有了其历史的必然与必要。扭转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道德伦理范式进而转向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中心主义是环境刑事立法的应然选择。基于社会利益格局的改变、道德共同体内涵的拓展与社会风险管理的需要,以生态中心主义为纲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西部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一位颇具代表意义的作家。他对大自然的诗意表述,更多的是在传达自己的一种生态哲思。他笔下的生态叙事,既有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的唯美主义描写,也有颠覆了人与自然的传统主客体视角的主体间性描述,还有饱含情感和诗意的精神还乡。细品他的小说,对理性审视其生态叙事中的生态审美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每一种文明都是由特定的技术体系支撑的。现代技术造就了工业文明的辉煌,也催生了工业文明的生态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特别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反思的结果。能否建构生态化的技术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而要建构生态化的技术体系,就需要培育强势的生态文化,使技术服从生态原则,受生态文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不仅没有将生态道德责任置于自由意志基础上,反而还使人丧失了自由意志。传统的伦理学主要局限于人与人关系之间,作为其哲学基础的自由意志与自然世界无涉。生态伦理学则是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作为生态道德责任生成基础的自由意志必然与自然相关。与自然相关的自由意志是一种生态自由意志。正是生态自由意志的确认,才能使生态伦理的存在具有道德合法性与生态正当性。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进程中,海子的创作是一种积极的诗歌探索和实验。然而,在80年代中后期新的诗潮波涛汹涌之时,他却很快与主潮疏离,以不被理解的方式投入了气势恢宏的史诗创作,并通过对乡土世界的激情抒写,在诗歌中构建了一个唯美的农业乌托邦,以此来展开他对日益匮乏的现代生活的审美批判。这些看似重返"前现代"的方式,对于阐述海子其人其诗无疑是一个富有意味的纬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