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必须建立一个符合“四化”要求的合理的经济结构。 那末,什么样的经济结构才是符合四化要求的、合理的经济结构?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这种经济结构必须做到以下三条:  相似文献   

2.
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庆市委根据中央的部署和四川省委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领导班子的“四化”建设,对县级以上领导班子进行了多次整顿和调整。在推进领导班子“四化”建设中,大体经历了奠基、起步、突破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文选》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国大纲,是我们党制定实现“四化”重大政策的理论基础。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体制改革来说,小平同志又是这一方面的设计师、倡导者和领导者。学习小平同志关于这方面的精辟论述,对于我们加深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针政策,从而加快改革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实现“四化”的一个战略决策众所周知,我国自五十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照搬外  相似文献   

4.
在理顺全国经济关系中,把上海的经济关系理顺,具何重要意义。理顺经济关系,从宏观说,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发展规律,使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协调发展;从微观看,就是把每一个经济部门搞活。上海理顺经济的要求应具体体现在为实现经济振兴打好基础,使关键性的产业部门先“化”起来,为国家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学习研究周恩来关于我国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认识他对我国“四化”的理论贡献,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周恩来关于“四化”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仅就“四化”提出的历史过程、主要内容、提出的原因及其意义进行论述。周恩来最早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初步思想,是在1954年9月,他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①这…  相似文献   

6.
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城市土地越来越紧张。所以,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呼声越来越高。解放初期城市土地是有偿使用的。当时多种经  相似文献   

7.
<正>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把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找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在是太重要了。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是改革和“四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社会规律寓于何处,是人类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首先遇到的问题。唯心主义者和旧唯物主义者曾经到“思想”“理性”或上帝那儿去寻找社会规律,结果社会规律被视作上帝神秘的安排,被视作心灵、理性、思想的产物。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认识到社会规律的栖身地,并通过深刻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8.
<正>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在公布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崭新理论概括,指明大力发展这种特殊形态的商品生产,是中国人民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历史必由之路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而且伴随着社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国各城市象雨后春笋似的兴办了大量集体所有制企业,充满了朝气和活力,贡献很大,也深受群众欢迎。这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新鲜问题,对四化有促进作用,值得加以重视和探讨。 有些人看不起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认为它是“半社会主义”的,兴办这种企业是“倒退”,是“复辟”。在这种企业里工作的职工,也觉得“不光荣”、“没  相似文献   

10.
解安  林进龙 《河北学刊》2023,(1):115-126
自2013年党中央将“人”确立为城镇化的核心以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十年,人的城镇化建设创造了历史性成就,“四化同步”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绿色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文化建设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开创了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进入了城镇中国时代。2035年能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质量。充分借鉴过去十年的成功经验,由此可提出未来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共同富裕效应;二是推进“四化同步”,着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三是因时因地制宜,抓住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窗口期;四是加快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五是在推进文化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学术动态     
联合国大学代表团访沪期间,五月二十二日上午,我们组织了一次大型座谈会。(约五十余人,包括复旦大学、师大、社科院)。先请校长赫斯新就联合国大学的情况进行介绍,然后分地理(就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和国际关系(包括社会学)两个组进行座谈。但在座谈中,就专业本身谈及不多,较多的是要求和希望扩大同各国的学术交流,同中国交换资料和交换培训人员。校长说,任何人需要联合国失学的资料只要留下姓名和地址,我们都可以寄去。武者小路公秀说:中国为了尽快实现“四化”,完全可以利用联合国大学这面旗帜来为自己服务。并建议中国加强社会学  相似文献   

12.
发展“数字经济”是黑龙江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换道超车”的具体路径,通过“四化框架”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各类要素,能够有效巩固产业体系根基、推动科技创新演进、提升现代金融服务能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黑龙江省需要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数字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素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为了配合“四化”建设,进一步开展经济咨询工作,上海社科院民建支部与经济咨询部于九月七日开会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咨询工作。会议由民建支部主任姜庆湘主持,院党委副书记蓝瑛、院统战部副部长田铁军、上海工商联副秘书长陶敏之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14.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我国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四化融合”的政策实践方向,有利于破解当前社会治理体系治理取向滞后、治理效能弱化,政社共治孱弱、多元主体缺失,社会转型加剧、治理需求凸显,新旧转换冲突、治理体系不善等诸多困境和挑战。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应构建以“四化融合”为导向的社会治理体系。“四化融合”彰显的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以社会化为基础、以法治化为原则、以智能化为支撑和以专业化为保障,“四化融合”是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2005年8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资深教授邓子基所主编的《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一书。该书的初版《财政与宏观调控》写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国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此前几年由于急于求成,经济过热,忽视稳定经济与配套改革,出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振兴经济、实现四化,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一切工作的中心。科学技术工作必须紧紧地围绕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中心。”地方社会科学院(所)(以下简称地方院(所))主要从事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对于地方院(所)来说,怎样才能紧紧地围绕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中心呢?我们认为,把地方院(所)办成具有开放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使地方院(所)的各项工作能够紧紧围绕和服务于“振兴经济、实现四化”这一中心的重要途径。本文即想就地方院(所)的开放性问题谈一些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7.
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是改变落后面貌、加速“四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创造的。世界各国人民,只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没有中国的“三大发明”,资产阶级近代文明就不  相似文献   

18.
赵紫阳总理最近强调指出: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兴起,对我国“四化”建设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应当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在十年、二十年的长远规划中,特别是在科技规划中,采取相应的经济战略和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19.
省逻辑研究会于今年一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在中山市委党校举行一九八四年年会。来自全省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北京、黑龙江、广西的同行共五十人参加了会议。讨论会围绕如何推进逻辑的理论研究和逻辑教学的改革,以适应“四化”的要求,更好地为“四化”服务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有的同志认为,逻辑教学改革的中心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赋予逻  相似文献   

20.
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将我国城镇化与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新兴产业、市民化和共同富裕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国城镇化最大缺陷是缺乏软、硬资源的协调发展机制,特别是没有形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市民社会及其市场意识形态,结果造成大城市过度发展、中小城市发展不足的现状.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过程,也是一个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和市民化的“四化”过程.这两个“四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消除城乡差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性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