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其他书信"的作者们,在<新约>中对基督信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在基督论方面继续坚持对基督的再来、审判的末世论信仰.他们的信仰教义,通过和教会内外各种背离耶稣的教导、使徒的传统的学说的辩论日益明晰起来.另一方面,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基督徒在世界中独特的寄居身份形象.这种形象,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逼迫相关.  相似文献   

2.
劳斯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产生,在哲学上,其原因可概括为对"理论优位"科学观的否定、将海德格尔和福柯哲学作为理解科学的哲学本体论,以及融合英美科学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努力等几个方面.劳斯"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特征是:实践对理论具有本体论上的先在性,科学具有权力,科学是地方性知识.劳斯在科学观上的创新,最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理解科学的实践原则,批判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科学观,拓展了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对语言的理解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在<存在与时间>中,他已开始突破传统的语言观,把语言理解为"话语";后期海德格尔进一步发展了自己早期的语言观,把语言理解为"道说".他对语言的这两种理解,既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也存在着重大差别,但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印顺法师对唯识学派的时间观进行了质疑,按照他的看法,唯识学派的因果时间理论无法避免"中断"的过失,"同时因果"之说存在矛盾,他们必须放弃"刹那论"才能不被中观学派的观点所辩破。然而,通过考察可知,印顺的质疑只是貌似合理,难以真正勘破唯识时间观。唯识学派的时间观具有多重性,并没有持"自性见"和"实有论",也不会有"中断"之失。在唯识学派的思想中,从常识上讲,时间首先是根据日出日落而显示的时节变迁,其次是根据诸行生生灭灭而得出的世位差别,从根源上看,时间是依据色心刹那展转而假立的不相应行法。唯识学派确有主张"现在实有,过未假有"之说,但在其理论中,"现在实有"并不是说就把"现在"坐实了。在他们看来,"现在"具有三种基本条件:一、它是过去的果性所在,二、它是未来的因性所在,三、它的自相是相续不断的。因此,窥基曾明确表示大乘唯识学中"唯有现法",过去、未来只是刹那现在的心变之结果。  相似文献   

5.
死亡观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软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死亡观教育缺乏的现象.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生死亡观的教育.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死亡观,大学生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看待他们的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社会服务中去.  相似文献   

6.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名作。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的几位登场人物命运的分析,指出在他们的命运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呈现出颓败和丧失的趋势。作品中的主要登场人物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了莫名的不安和恐怖,而他们的这一命运特征恰恰是和贯穿这部小说的福克纳的时间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按照福克纳的理解,时间并不是按照过去、现在、未来这一线性方向流动着的,时间的流动在“现在”这一点上遭遇到了断裂,处于“悬置”状态,未来的走向被截断。就这样,登场人物未来命运的模糊性与时间的未来欠缺性在这里被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7.
如何正确地理解、认识索绪尔语言观的本真状态及其与相关语言理念的差异等问题,对于推动语言观研究的发展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索绪尔的语言观自有其合理内核的一面,它与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本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同的语言观。索绪尔语言观的辩证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索绪尔区别语言与言语并把语言作为唯一对象的语言学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研究上的先后次序之“辩证的”观念等问题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索绪尔学说本身的具体语境与相关语言观念中去把握和解读。  相似文献   

8.
信息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是语言学界关于信息的含义并没有一个比较一致或者明确的认识。有些学者简单搬用狭义信息论的信息观,在信息与语义之间划等号(李逊永,1989)。其他一些语言学家则往往从自己的具体研究对象出发理解或定义信息,结果形成一种多种信息观并存,而彼此间又缺乏明确定界的局面。这种状况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李逊永在《语言和信息》一文中就语言信息的实质从广义与狭义信息论的的角度进行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探讨。但是,把语言信息定义为广义的信息只是为解释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析的语言观和道家的语言观存在相通之处:他们都不相信语言,又都离不开语言;都善于运用悖论语言和诗性语言.展开精神分析与道家的深度对话,有助于拓展和深化我们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道家的语言观和语言风格体现了沟通意识与无意识、"知"与"不知"、"言"与"不言"的努力;道教"守其母""复归于婴儿"的思想与...  相似文献   

10.
通过时间透视投射测验和修订后的主动性人格量表考察高低主动性人格的时间观.结果表明,高主动性人格者更加关注未来,有更积极的未来取向,更倾向于把过去、现在、未来看作是分离的;低主动性人格者则更看重过去,更倾向于过去取向,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更倾向于认为是相互包含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的简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的简略思考冯乐堂儿童观是把儿童作为一个整体认识的基本观点。儿童文学观是在一定的儿童观的理论指导下对各种儿童文学现象的总的理解和把握。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是构成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石,都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进程。现在,我们对几种有代表...  相似文献   

12.
墨家与儒家在先秦同为显学,墨子与孔子在经历、社会理想追求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他们在治国之道、认识方法上面却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同和异也充分地表现在各自的语言观上。墨子对于语言的关注不单单是社会应用性的,还有基于语言本体的;其语言观的哲学理念是分析性的,往往采取同中辨异的方式,透现了可贵的科学内涵。墨子的语言观显示了我国最早对语言本体的研究和成就。  相似文献   

13.
瓦氏夫人是壮族土司岑猛的妻室,著名的抗倭将领。她一生的政治行为从个人生活史短时段的层面上看,可以折射出她个人的心路历程、修齐治平观和政治道德理想;从田州岑氏土司家族史中时段的层面上看瓦氏夫人的伦理政治,可以管窥壮族土司变迁史的一个横断面;从大历史、长时段的层面上看瓦氏夫人的政治道德理想,可以看作是儒家意识形态从中心向边缘传播过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席勒继承康德的以意志自由为核心的人类学本体论哲学思想建构了自己的道德主义悲剧观。他的悲剧观坚持理性和道德的原则,直接关心人性的完善和人类的自由,开启了西方哲学包括美学“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后的悲剧理论的一个源头。席勒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把悲剧性与崇高在道德激情的基础上联系起来,把悲剧性看作崇高的集中表现,超越了以往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15.
自海德格尔提出理解的本体论意义后 ,整个解释学领域便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后学伽达默尔步其后尘 ,坚持并发展了本体的理解观、随着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在 196 0年问世 ,哲学解释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流派。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 ,他把理解看成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 ,通过理解的种种分析和研究 ,来论述作为此在的人在传统 ,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以及人的语言本性 ,最终达到世界、历史和人生的正确解释。本文笔者就理解的本体性、历史性、语言性、相对性及融合性来作一个述评。一 理解的本体性伽达默尔认为解释学表面上看似乎是…  相似文献   

16.
《时间与存在》是海德格尔后期在时间问题上最重要的一篇著作,在这篇著作中海德格尔对他的前期时间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修正与创新。他对时间的论述方式已经远离生存论,不再提及此在对于存在之澄明的作用。而是从存在的在场意义上来讲出时间,从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通达"的"四维时间"以及时-空概念来讲时间,这是一种比前期时间观更具原始意义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作为一个唯美主义的诗人,对语言文字的美有着特殊的偏爱,在不懈地追求语言艺术化的道路上,理智地认识到,语言本是一种具有缺陷的交际工具,并且从表达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考虑,语言文字的不完善性,深刻地揭示语言文字的本质。徐氏在认识到语言文字的缺陷和不足后,却更为重视修辞,并以弗洛贝尔为榜样,努力实现其唯美主义的修辞理想,把语言表达,把修辞活动同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度重视“诚”和“适度”。文章还论述了徐氏修辞实践的失败与不足、追求与成功。徐志摩的语言观、修辞观对中国语言学、修辞学的跨世纪的转向,非常重要,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拉萨尔的国家观是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观的重要来源.拉萨尔按照地产、资产和劳动的统治原则把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与之对应的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家.拉萨尔否认国家具有阶级性,认为国家本质上是自由的人民的国家,国家的全部职能在于推动人类走向自由.拉萨尔反对通过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未来的国家,主张通过工人争取普遍的、直接的选举权,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让普鲁士君主专制的国家过渡到自由的人民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与-些西方学者和社会偏见所断言的相反,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非但不与伊斯兰教的真主独-论相悖,双方在忠孝观的问题上还恰巧有契合点.从<古兰经>和圣训中有关忠孝的教导、中国穆斯林学者对忠孝观的阐述、穆斯林群众对忠孝观的实践等角度分析中国伊斯兰教"忠孝"观的正负两方面作用以及中国伊斯兰教与中国宗教在维系传统社会等级秩序的类同性可证,中国穆斯林大众和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其实在明清时期的大部分时段里因"忠孝"观而获得利益的趋同,也因"忠孝"观而遭遇共同的历史灾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在论述他们的道德理论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把人性论作为他们道德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当然,他们在人性论的观点上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把人性理解为神启的即上帝赐予的神性;有的把人性说成天赋的先天之性;有的把人性看作是“饮食男女”的人的自然本性。由此出发,导出各自的道德起源和道德修养的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弄清楚在道德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与人性论的界限,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