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州,自唐代以来就是一个商业繁盛的著名都市。清代,扬州是两淮都转盐运陡司的所在地,因而,四方豪商大贾鳞集■至,扬州成为两淮盐业的大本营。扬州盐商即两淮盐商,又称淮商、扬商,是两淮地区盐业商人资本的统称。扬州虽为盐商荟萃之地,但扬州盐商并不一定都是扬州人。  相似文献   

2.
从扬州盐商文化看文化经济学理论的本土化建设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学虽成为当代中国显学,但理论建树同西方比起来仍有很大差距,文化经济学理论研究尤显薄弱,这同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很不相称.以扬州为中心的两淮盐业有其辉煌的历史,尤其在18世纪,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4,它同时孕育出扬州书院、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园林等世界级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又铸造了扬州盐商的人文精神,推动了盐业经济的增长.对这些文化与经济的奇迹进行认真研究,探寻经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将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元代的两淮盐业与水利治理关系的梳理,可知存在着两种利益关系:一个是盐业依托内河漕运的发展,官方长期实施用盐商缴纳航道维运经费的方式维持盐业航道的正常使用。另一个是生产和运销领域,水利设施维护成本由灶户负担。在官方支给成本不足和官僚腐败的双重因素下,灶户和官吏透漏私盐的问题比较严重,盐政部门为此不断加强水运过程中的管理,并排斥盐的海运。元代对运销制度的一些改革,都是试图在盐引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地方官对盐业利益的侵蚀,维护中央的利益。所以,元代盐业相关水利资源的利益博弈,实际是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权利的博弈。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期两淮盐商,是当时全国三大商业资本之一。盐商们“富至千万”,“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其资本之雄厚,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上实属罕见。以千万计的巨额资本的形成,是与两淮盐业制度密不可分的。因此,研究两淮盐业制度史,对于论述盐商之兴衰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清代前期两淮盐制中的纲盐、票盐的变化及其与盐商衰落的关系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隋代以前两淮盐业经济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代以前的两淮盐业,学术界少有述及。两淮盐业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即已出现,两汉时获得了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封建政权更迭频仍,两淮地区屡遭战乱,盐政、盐制也不断变化,但因人们生活需要和国家对盐业的重视,盐业经济仍能曲折性地向前发展。这对"苏北在隋唐以前,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于苏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两淮地区海盐生产规模庞大、管理完善,曾经是历代封建王朝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作为传统暴利产业,盐业本应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但因盐业专卖制度所带来的财富集中与外流,盐业生产却成了两淮地区经济社会长期贫困与落后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7.
淮盐业是清代封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部门。以往,学术界对清代前期两淮盐制与盐商经济的研究比较重视,对后期的情况则较少研究。本文拟分析同治年间曾国藩整顿两淮盐务的背景、措施及后果,对晚清的两淮盐业进行初步的探讨,对曾国藩的盐政思想也试予比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扬州盐业之兴始于西汉,最盛期是在明清之际,南河下与扬州盐业的关系主要也就在这个时期。明代中期,扬州建新城,南河下是新城的一部分。这里,盐商聚集。经过历史的积淀,南河下留下了很多盐商与盐业经济的遗迹、遗事。扬州能成为“淮盐”产销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市街”的街名能说出其中的道理。扬州在中国盐业中的独特经济地理,还可以通过“四岸公所”及其“岸”字来说明。南河下是扬州盐文化旅游的重要区域,南河下见证了扬州的半部盐业史。  相似文献   

9.
任大椿字子田,又字幼植,江苏兴化县人。他与汉学大师戴震关系密切,对戴执弟子礼,是清乾嘉年间形成的扬州学派的先驱。扬州学派产生的特定社会条件是:雍乾之世,社会相对稳定,封建统治者又大兴文字狱及“崇尚经术”,考据学派应运而生。扬州居南北交通要抠,经济繁荣,是为文人荟萃之区。卢见曾任两淮盐运使时,因卢雅好文学,广接通人,皖、吴两派汉学大师戴震、惠栋都曾客卢所,对扬州学派影响很大。扬州学派则集皖、吴两派之大成,取得的成就又非皖、吴两派所能限。至于对扬州学派的评价,前人迭有专论,兹不赘述。  相似文献   

10.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淮盐商系形成于明中叶衰落于清末民初的特殊商帮,曾在扬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巨大影响.从盐商交结文人,资助寒士,营造、扩建扬州园林,赞助、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可见其对丰富扬州文化的内蕴,推进扬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城市"的结构格局与地位、性质的最终奠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应当摒弃学术界长期以来动辄否定两淮盐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浅析扬州儒商文化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扬州经历了汉代、隋唐、清前期三度经济繁荣,经济的繁荣促进文化的繁荣。扬州自古存在浓郁的人文氛围,国际国内的人文交流和文化交流兴盛,至明清时期以盐业为主的商业经济支撑扬州的学术文化,学术文化又哺育了扬州的商业经济,拥有雄厚资本的商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经商过程中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诚信经营,营造儒雅本分的社会形象,同时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形成儒商群体,造就扬州丰富的儒商文化旅游资源。儒商文化旅游资源具体有商业文化、住宅园林、学派书院、扬州八怪、年节礼仪、典故传奇等。如今扬州对儒商文化旅游的开发还远远没有完备,既需要对扬州已开展的盐商文化旅游进行儒商文化旅游的高规格提升,又需要在旅游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儒商文化。开发扬州儒商文化旅游的初步设想有:组合扬州儒商文化主题旅游的线路,举办全国性儒商主题大会或国际儒商文化节,开展儒商住宅休闲游,建设展示"儒商文化"古今成就的专门场馆等。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盐业产销实行垄断式的“官督商卖”,为了保证国课收入,清代两淮盐政一直重视反腐倡廉.乾隆、嘉庆等最高统治者率先垂范.从主管盐政的高官和最高机构入手,狠抓盐政的反腐倡廉,敢于向盐政的特权阶层开刀,重视惩治盐政行业的不正之风.通过对两淮盐政的治理,使两淮盐课成为清代国库收入的最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尤其是在16—19世纪,两淮盐区多发潮灾,而大风暴潮则因其突发性和狂暴性,给两淮盐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两淮盐业事关明清王朝的财政和民生,所以明清官府和民间社会皆十分重视两淮盐区潮灾的赈救与防治,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有效的包括救人性命、缓征、带纳、捐课、平粜、赈粥、赈粮、赈银、赈贷、工赈、掩骼、建盐义仓、修捍海堤、筑避潮墩等措施在内的潮灾救防体系。明清两淮盐区潮灾的赈恤和防御,既有传统农业社会灾害救治的共性特征,又有与陆地农业社会、其他盐区的灾害防治体系相区别的独特措施,陆地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在两淮盐区广泛交融,陆海互动,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朝盐政沿袭明朝旧制,实行官商垄断的"纲盐制",由于当时烦锁的产销制度,造成运道远、盐价贵、私盐猖獗的严重恶果.作为密切关心时局与民疾的魏源,提出在两淮地区实行"票盐制",打破了盐业的官商垄断,倡导自由竞争,促进了盐业领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老百姓的生活负担,为推动清朝政府盐业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扬州盐业经济高度发达,盐业遗存丰厚,其大部分以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形式保存于世,确定以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必要研究其特性,探究其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进而寻求其突出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途经歙县,不经意便拐进古徽州最大的书院一 一紫阳书院。屋舍已经破败,从残瓦断垣中,依稀 还能感受当年的气度。 紫阳书院历史上多次重修,最重要的一次是在 公元 1790年。被尊为“肯园先生” 的徽商鲍志道联 合几个商人,先後捐银近3万两,才使这座庭院有了 接下来的风光。 数万两白银对他只是区区小数,此时其家产已 过百万,身任两淮盐业总商,号称江南首富。但是, 倒退二三十年,这位被尊为“肯园先生”的徽商鲍 志道,还只是江西鄱阳一个店铺的穷伙计。20岁那 年,他孤身前往扬州,在盐业上打拼数年,把每笔 生意都做得头头…  相似文献   

17.
安岐与扬州——记中韩交往史上的一位扬州盐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岐是中韩交往史上的重要人物 ,清代中叶在扬州经商 ,曾任两淮盐商商总。他不仅精于盐务 ,而且对中国书画艺术有很深造诣 ,所著《墨缘汇观》一书影响深远。今扬州安家巷 ,是其故居所在地。  相似文献   

18.
两淮盐官被公认为"肥差",容易涉贪,清代曾有多名官员因贪腐被查办,清高宗弘历年间更是大案频发,甚至一年内查处多起。发生在乾隆五十七年(1793)的两淮盐运使柴桢贪腐案便是其一,被高宗数次称之为"大奇"[1-2]。研究清宫相关御档,可以还原历史真相,并为当前盐业改革、惩治腐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元代喜剧不仅是中国古典喜剧创作的第一次高峰 ,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古典喜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元代喜剧产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 ,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 ,体现着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元代喜剧创作的兴盛与元代审美风尚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元代喜剧创作的繁荣 ,既是元代社会变迁与时代文化选择的产物 ,也是喜剧艺术自身积累与发展的结果。探讨元代喜剧繁荣的深层原因与内在规律 ,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元代喜剧的鲜明特色与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康雍乾时期的扬州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盐业垄断经济体制之上的。扬州盐商群体通过特殊方式占有了大量财富,形成了追求精致的奢靡风气,并统治了扬州城市文化。在专制的政治体制下,扬州城市精神日趋保守,文化动力不足,为"盛清"后的衰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