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石钦 《江右论坛》2007,8(1):27-29
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要.我们现有的历史课程内容有着培养公民意识丰富的资源,本文从公民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它所涵盖的:独立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世界意识其中主要几点内容着手,论述了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在历史课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范为 《求是学刊》2012,39(3):23-27
历史哲学是阿格妮丝·赫勒后期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她的历史哲学深受黑格尔、马克思和柯林伍德等人的影响,兼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的特点.但是她的理论有其独特之处,她不是在建构一种宏大叙事,也不是单纯地考察历史知识的性质,而是把历史哲学与现代性批判结合在一起.人类是历史性的存在,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自身历史性的不同理解,赫勒将历史意识划分为六个阶段,并由此出发构建其独特的历史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哲学的历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哲学认为,物质与意识之间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逻辑先在关系.我们认为,物质与意识之间并不是这种关系,物质与意识具有本质的统一性.现代物理,特别是量子物理,恰恰能够揭示出物质与意识的本质统一性.本文首先论证了量子物理学对意识重新诠释的需要,接下来从量子物理学视阈中分析为什么意识是真实的物理实在,文章最后就量子物理学解释和论证意识与物质本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柯林伍德认为历史事件是历史学家一种先验的历史想象的产物,历史的基础不是历史事件,而是先验的历史想象。他反对实证主义的历史理论,强调不存在普遍的客观历史真理。他还指出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而我们要想研究历史,首先必须研究人的思想。因此,我们在进行历史研究时首先应该理解人的思想。一个历史过程是思想的过程,思想是认识历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演过去思想的过程。历史研究要具备历史意识,这种意识使得我们能够研究已经完成了的事实、已经表达出来的观念、已经做过的那些活动。通过对柯林伍德历史学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历史哲学的意思与黑格尔所说的世界历史不同,他的历史哲学是人类思想的重演。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政治生活领域公民身份及其权利义务的主观反映,其特性随着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变迁而变迁:希腊城邦富有参与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但缺乏独立自由观念;古罗马帝国消极服从、追求和平与稳定,但缺乏参与意识和公共美德;现代民族国家富有独立自主、自由、平等和权利意识,但沉迷于个人自由和疏于参与;全球化时代全球公民意识萌芽和发展,但目前依然以民族国家公民意识为主导意识.不同历史阶段公民意识所呈现出的变化和差异是公民身份制度变迁的主观体现,取决于人类物质生产水平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是人类主体性发展的历史体现.  相似文献   

6.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02,2(2):124-128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反思,可以说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具备如下三大条件:一、科学的学术意识,即历史定位意识、历史演进意识、学术考辨意识和学术积累意识。二、独到的观照视野,即比较文学视野、民间文学民俗学视野、文化学视野和历史学视野。三、基础研究必须成为理论研究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黄仕成 《创新》2018,(4):19-27
党的十九大宣告了中国现代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现代化存在启动、中期转型和后期整合的三大阶段,在不同阶段,不同的社会要素占据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矛盾正是这些社会要素在社会中不同次序的体现.就此纵观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主要有三次表述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所表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关联在于主动选择这一行为本身,其差异体现为源于世界历史中"人类社会"因素的递增现象.在此情况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应该整合各种关系,尤其是树立社会发展的渐进意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健康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郭沫若史剧中悲剧人物的意识结构层次,所含的历史精神及其强烈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人民意识是郭沫若史剧中悲剧人物的总体意识,构成总体意识的是政治、伦理和哲学三个意识层次,仁道意识、利他意识和本体意识是三个层次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民意识实质上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精神,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人道主义是其最完备的体现,它的基本特征是历史的进步性、一贯性和悲剧性;人民意识虽是历史的精神,但归根结蒂是现实的反映,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产生的以人民为本位的时代精神在历史人物心灵中的反射。这种反射在读者心灵上的反映,便是强烈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9.
罗炳良 《求是学刊》2002,29(6):113-119
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 ,清代乾嘉时期形成的历史考证学独树一帜。历史考证学派史家以求真的态度和实证的方法研究历史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治史的理性意识比前代史家大大深化与增强。考察乾嘉史家理性意识的内涵 ,不仅能够拓宽传统史学研究的层面 ,对于研究中国史学史具有学术价值 ;而且有助于澄清过去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观念 ,正确认识与评价乾嘉历史考证学的得失与功过  相似文献   

10.
思辨意识哲学和文化哲学是哲学史的两种主导的研究范式。长期以来,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由于受到思辨意识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导致了社会历史研究的线性决定论和主观宿命论的误读。以文化哲学理解范式重新解读马克思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历史则呈现为一个包含丰富内涵和多种可能性的实践进程。这种解读有助于一种真正的人的历史的生成,展现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丰富性内涵。  相似文献   

11.
褚新国 《唐都学刊》2005,21(4):125-129
在塔西佗复杂的一生中,图密善暴政统治对他及其史学创作影响最为深远;作为一个直接的现实性背景因素,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塔西佗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撰史旨趣;在此基础上通过考察塔西佗撰史目的及其史学职能,可以窥探这种经历究竟是怎样地、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史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罗炳良 《求是学刊》2000,(1):104-112
本文通过对乾嘉史家之考史方法的认真、系统的研究,认为乾嘉史家运用归纳、演绎、比较和辩证,以及会通等形式多样的考史方法,对历史记载和历史事实作了全面的考证。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揭示历史的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进而看到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及其差异,而且亦有助于对历史作整体的考察。继之又指出乾嘉史学成就辉煌,理论水平提高,是与乾嘉史家综合运用各种考史方法密切相关,这就为中国古代考史方法论的形成与总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春秋>三传对于泓之战中宋襄公的行为从大致相同的史实记载中却得出了迥异的看法,原因在于三传各自的性质和思想特点有所不同.其中<左传>的记载有较为鲜明的史学特点,其叙事之中也体现了一种历史的理性.<公羊传>和<毂梁传>更侧重义理的阐发从而体现出经学的特色.但<公>、<毂>对宋襄公截然相反的评价,其根本原因在于二传之着眼点不同.而进一步思考,<公羊传>的推崇理想和<毂梁传>的注重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这正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张力.  相似文献   

14.
扬雄评司马迁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丁 《求是学刊》2007,34(4):128-134
扬雄作为汉代思想家,他对司马迁评价甚高,将其与孔子相提并论,但他并非完全赞同司马迁的观点。扬雄评价司马迁的意义在于:其一,扬雄标举司马迁在史学上的突出地位,实际上是公认其在史学的独立性,将史学与儒学并列起来;其二,他评司马迁"爱奇"、"多知"而"杂",首先是抓史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批评的标尺,在传统史学领域具有代表性,也反映了司马迁史学的丰富性及其思想的特异性;其三,他评司马迁《史记》"实录",注意史学之记事行文的最基本问题是很重要的。但仅以"实录"而称"良史之才"失之片面,应当加上史学思想;只有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好,才可谓"良史之才"。扬雄的看法与评论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文洪 《求是学刊》2000,(3):105-108
为了推进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在新的世纪中健康发展并获得长足的进步,必须首先回答这样的问题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应该如何发展?一种答案是同国际史学接轨、对话,像发达国家史学家那样从事世界史研究。另一种答案是吸收国际史学研究的营养,根据中国的需要来发展世界史学科。对此,本文逐一进行较为深入且有见地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侯德仁 《求是学刊》2004,31(5):114-120
《新疆图志》是清代新疆最后一部官修通志 ,它全面总结和吸收了前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研究成果 ,是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总结性成果和终结的标志 ,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书编纂体例谨严 ,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 ,全面反映了清代新疆地区政治、经济和自然地理情况 ,同时在国家意识、边疆意识、民族观等方面亦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新疆图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similar research, and conside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the status of the past, different sources of knowledge about the past, historical interests, the specificity of historical identification,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the views of young people, and ethnocentris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today has a contradictory nature,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oss of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tradition as a basic value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orientation, as well as a loss of interest in family history.  相似文献   

18.
汉代是伦理与制度整合的关键历史时期,其所确立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文化格局对两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因此以年代为序,对汉代伦理与制度关系的研究情况作出梳理,在充分肯定前人成就的同时,对这一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作必要的分析是有一定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非但从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和主要规律,以及几点基本估计的视角和层面,对20世纪中国史学演进的历程与本质,以及20世纪中国史学面貌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理性回顾与阐释,而且亦从唯物史观和史学创新,以及人才和学风等角度,对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及其走向作了前瞻性的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揭示并切中当今的社会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前所面临的根本任务。黑格尔通过对主观意识及其外部反思的尖锐批判,第一次在哲学上揭示出理解社会现实的可能路径。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这一遗产,其批判的成果不仅瓦解了理念与现实的思辨唯心主义联盟,而且彻底重建了社会现实的本质性向度。在这个主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康德主义解释势必意味着取消社会现实的那一度,意味着返回到主观意识的哲学,因而也势必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际解体。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命线,而这一学说的真理性也只有在这条道路上方才能够持之不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