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是中国人喜欢使用的数字,究其根源,实滥觞于《周易》概括的天地人“三才”观。这种独特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表述世界的思维特性,在漫长的历史中已演化为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这种“崇三”的情结,《水浒传》中有太多的表现,在诸如人物叙事、器物用语、时间用语、韵语、习惯性套语等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三和三的倍数的偏嗜。这种审美偏嗜,集中透露出作者无处不在的审美心理——一种集体无意识性质的民族审美心理,其有意无意中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而这或许就是被称为四大奇书之一的《水浒传》带给我们经久不衰的审美愉悦的密码之一。  相似文献   

2.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民族工作中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建党、建国以来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条成功的经验。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人民日报》1953年9月9日)我党1941年制订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依据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蒙回民族的风俗习惯”。1945年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也提出少数民族的“语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发展、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各方面存在不同 ,在语言禁忌中也就充分地表现出了各自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姓名、称谓用语禁忌 ;数字语禁忌 ;敬语、问候语禁忌 ;委婉用语禁忌 ;迷信用语禁忌等几方面来探讨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内蕴及差异。一、姓名、称谓用语禁忌中国在名谓方面的禁忌由来已久。《礼记·檀弓》有“死谥 ,周道也。”“卒哭而讳”的记载 ,可见 ,周代时人们有了讳避称谓名字的习俗。《史记·秦始皇本纪》则有“秦俗多忌讳之禁”之说 ,不仅死后讳名 ,连生前也有称谓方面的忌讳了。崇敬祖宗 ,不直呼祖先和长辈…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的“早熟”是惊人的:少年时代就开始考虑国家、民族、社会、人生之类大问题,就能感到“政治恶象的刺激”,做出在民初的“国庆”日写挂“国丧”灯笼的奇事;十六、七岁竟考虑到整个“社会问题的政治解决”;十八、九岁就有“文化救国”的抱负,竟能考虑“佛教人间化”之类较深奥的问题;二十岁就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外交部俄文专修  相似文献   

5.
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问题,是宪法学、政治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正确理解和科学界定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对于贯彻实施宪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涵义我国宪法中没有“根本政治制度”这一用语。我国目前的宪法学、政治学理论研究中也未把“根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来阐释。“根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概念、用语,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目前较为流行的提法中出现、使用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  相似文献   

6.
1987年12月17日—19日,广东省法学会在广州市召开了“横向经济联合的法律问题”研讨会,广州地区20个单位共4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代表们对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中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 基本概念问题。横向经济联合的概念,不少人以“经济联系”、“经济联合”、“联营”来表述。其实,这三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多数同志认为“经济联系”为政策、经济学上的概念和用语,所包含的内容较广泛;而“联合”和“联营”才是法学上的用语,才是《民法通  相似文献   

7.
民族工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作之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1978年以来,邓小平同志以其精辟的见解在不同场合多次论及我国民族工作的有关问题,通过学习,小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八方面的内容。 一、必须肯定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早已形成了平等、团结的新关系。 小平同志讲:“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和政策,不落实这一原则和政策,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产业界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立法界与司法界越来越重视信息保护法的今天 ,学术界却出现了对“信息”的歧异并发表在贵刊 2 0 0 3年第 4期上 ,使人感到十分诧异。从 1 980年 ,人们就开始普遍使用“信息社会”这一概念 ;1 990年至今 ,“信息高速公路”、“信息公开”、“信息化”等等 ,更是口头及书面使用率均越来越高的日常用语。本来 ,对于“信息”是什么 ,已经属于无需多言的。客观世界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信息是物质的属性” ,“信息离不开物质”等等 ,到此为止如果还说得通 ,再往下论去 ,得出“信息不能同物质分离” ,…  相似文献   

9.
试论实践唯物主义和哲学根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实践唯物主义和哲学根本问题[日本]岛崎隆日本一桥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一、什么是实践唯物论众所周知,“实践的唯物论”这一用语,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使用的:“……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diepraktischenmaterialisten),...  相似文献   

10.
“矛盾”和“对立”这两个用语,是人们所熟悉并且经常使用的术语,这两个术语在自然语言中使用是比较灵活的,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在有些场合可能把这两个术语作为同义词使用;在另一些场合可能把这两个用语区别使用。但是,无论如何使用,“同义”也好,“区别”也好,在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民族一统思想 ,是他进步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今天评析这一思想 ,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统” ,意为在一个系统中 ,是名词性用语 ;“统一” ,指统于一 ,是动词性用语 ,两者语意相关而有别。司马迁的民族一统思想 ,是特指司马迁的民族观 ,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民族等列思想 ;中国境内各民族皆黄帝子孙 ;周边各民族有同等的革命权利。分述如次 :其一 ,民族等列思想。所谓民族等列思想 ,并非今日的民族平等思想。司马迁的进步思想在于打破“种别域殊”的内外之别 ,把民族区域纳入统一的封…  相似文献   

12.
“别种”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对东北古代民族族属源流的研究中,经常涉及到史书记载的“别种”问题。“别种”是我国古代史学家在民族史记述中使用的一个有一定的历史内容与含义的用语。但由于后来对“别种”二字含义的理解不同,因而得出显然不同的看法来,甚至把各族的族属关系搞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的“早熟”是惊人的:少年时代就考虑国家、民族、社会、人生之类大问题,就能感到“政治恶象的刺激”,做出在民初的“国庆”日写挂“国丧”灯笼的奇事;十六、七岁竟能考虑到整个“社会问题的政洽解决”;十八、九岁就有“文化救国”的抱负,思考“佛教人间化”之类较深奥的问题;二十岁就在“五四”运动中成为俄文专修馆进步学生和北京学联的领导人物,《新社会》团体的主脑,写出不少颇具哲理思想的文章;二十二、三岁就写出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那样蕴含丰富而深刻的思  相似文献   

14.
据实际语料考察,日本留学生在日译汉过程中使用“是……的”句型的出错率较高。留学生误译语句中有的没有使用“是……的”句型,有的虽然使用了“是……的”句型,但语序等方面存在问题。在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等语感训练方式,可以提高“是……的”句型使用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回族使用汉语,由来已久。这是历史所形成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探讨回族的语言呢? 对回族之使用汉语,众说纷纭。大致归纳为二点:有人认为这是语言的“同化”;也有人认为这是语言的“转用”。持第一种意见的人担心语言的“同化”会导致民族的同化。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在中国不足为奇。青海省大通县的土族使用汉语。土家族、畲族、满族、仡佬族也放弃了原来固有的本民族语言改用汉语。同样乌孜别克族除老人外,一般都转用了维吾儿语。这种甲民族使用乙民族的语言,不能简单地说成是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各级政府就一向十分重视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发展少数民族的出版事业,明确指出,在多民族地区“要把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工作放在首位”,“以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作为主”和“把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工作放在首位”。两种提法的内函是完全一致的。由于这一方针得到了正确贯彻,因此,我国解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的发展是很快的。“以民文为主”或者“以民族文字为主”,这是一个简略的提法,它的全面提法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者多民族地区。发展出版事业要以少数民族文字为主”。它是指导  相似文献   

17.
“被”字句语义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字句语义问题初探李润桃书面上常用的“被”字,在口语中则多用“叫”“让”“给”,书面上还有比较特殊的固定格式,如“被……所”,“为……所”。我们以“被”字为代表,姑且称之为“被”字句。几句中没有“被”之类特定虚词的被动句不在论述之列。“被”字句作...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杜甫研究会于9月18日至21日在成都杜甫草堂举行了第六届年会。会议从杜甫生平、游踪、政治态度、哲学思想、精神人格、杜甫诗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追求以及关于杜甫集子的整理、版本考辨、诗歌系年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一)对杜甫作品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造诣的研究 有0的学者认为,杜甫诗的意象涵盖极有特色,宏大绝丽,概括性意象使用得很成功,其表现是多采用“天地”“江汉”“百年”“江湖”“乾坤”之类“大”的意象,形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即使常见的情景,诗人也善于赋与其“壮阔之象”与“宏大之情”,如《倦夜》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学习与研究古典作品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此五者,邦之虞也”、“灭六国者,六国也”之类的判断句。倘若仅从字面形式上观之,这类判断句俨然古代汉语里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式。但从句子的意义上分析,则不然。因为,在“……者,……也”这一格式中,“者”字纯属一个表提顿的语气助词,除表提顿之外,它不具有任何指代性质和其它别的语法功能,(这是许多古代汉语专著中一致的观点)。然而,在我所列举的一类判断句中,不难看出,“者”字完全不属于一个表提顿的语气助词了,而是充当了“特别的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20.
“经典”是民族精神文化流淌的坚实“河床”,对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具有强烈的典范意义.王阳明虽不完全以说经、解经方式展开自己的思想,其思想体系深处却仍然离不开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阳明以“良知”规定了经典诠释的价值和道德向度,并强调学者要“立志用功”、“种德养心”,时时“栽培灌溉”和“修剪繁枝”以扩充良知,造就完美的人格.这种生命成长的隐喻,使存载“圣人之学”的儒家经典充满了时代精神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