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宋代科举取士之多宋代科举取士人数大量增加,远远超过唐代,这似乎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宋代通过科举登科者究竟有多少人?却迄今还没有人做出比较精确的统计。宋代的科举制中,有贡举、武举、制举、词科、童子举以及宗室应举等等。贡举又分进士、明经、诸科(包括九经、五经、三礼、三传、三史、开宝通礼、学究、明法等)。其登科者,除正奏名之外,还有特奏名。贡举是宋代科举中取士最多的一个科目。宋初循唐故事,每次放榜进士不过30人,诸科不过50人。太宗即位,始大量增加取土人数,每榜取士达数百人。但“贡举之疏数,取士之多寡,惟上所命”,未有定制。仁宗皇祐四年(1052),始规定:“进士限四百人,诸  相似文献   

2.
状元、榜眼、探花名称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科举考试中,殿试合格者分三甲,一甲仅三人,谓之进士及第,他们又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举子一旦幸中此选,声誉顿时雀起,其授官之优渥,仕途之亨达,当非一般进士出身者可比。这些称号在民间也有很大影响,即使是科举制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今天,依然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3.
周立德  南溪 《新少年》2023,(6):26-27
<正>全国高考在每年六月举行,辽宁中考通常也在每年六月进行,六月可以说是“考试月”。那同学们知道古代都是怎么考试的吗?有哪些文化常识和考试相关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考试那些事。老师,我听说过状元。第一名就是状元,对吧?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哟,殿试的第一名才能叫状元。那啥叫殿试呢?就是到皇帝宫殿那儿参加的考试。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的前三名都有专属名字,第三名叫探花,第二名叫榜眼,第一名叫状元,合称“三鼎甲”。  相似文献   

4.
用“名列三甲”表示“位居前三位”,常见诸报刊。然而,这种比附其实是错误的。用“三甲”排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明、清时期参加中央级考试(先会试后殿试)的各省举人考中进士后被列为“甲榜”,未考中的举人被列为“乙榜”。由此便引出了“甲等”“、甲科”等概念。“甲”乃  相似文献   

5.
不明科举免解翩度致误例皇祐五年,王汾擢进士甲科,唱名日,左右奏免解,进士例,当降甲,仁宗览家状曰:“汾先朝学士禹偁孙?彼觳唤导?后又以元之孙超升朝籍。(香祖笔记,卷十) 按,误处有三。一,“免解进士”为一词,不当割裂;二、“例”字当属下;三、“降甲”下断句。“仁宗览家状”为另一层,当另起句。全句当作“左右奏免解进士,例当降甲。”按,唐宋地方官贡举子于朝廷,称进士,与方物同贡,故亦称乡贡进士。经礼部试殿试中式者为登第。未中式者,次度贡举,仍如前例。南宋末,始改三度落第,可直送礼部受试,此称免解进士。顾炎武《日知录·科举·举人》按语曰:“宋时亦有不须再试而送南宫者,谓之免解进士。”又,《文献通考·选举考·  相似文献   

6.
皇帝与状元     
亲杨廷和,成化十四年进士,先于其父一届,时年十九岁。杨慎是杨家人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二十四岁时参加会试,殿试第一成为本科状元。  相似文献   

7.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结构及体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进士登科录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及明史的重要资料。其版式、结构及体例皆有固定的格式,通常包括五部分:"玉音"即礼部关于本科殿试的奏疏、皇帝圣旨及殿试诸执事官的职名,"恩荣次第"是殿试、传胪、张榜、上表谢恩、诣孔庙行释菜礼及国子监立石题名等一系列活动日程,"进士家状"按名次先后罗列进士本人及其家庭状况,"御制策问"即殿试策题,"进士对策"即第一甲三人进士殿试对策。  相似文献   

8.
依据记时更为准确的《明实录》和当事人文集等相关文献,可以确证建文二年、天顺元年、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登科录》所载个别读卷官籍地、勋号、散阶之误;把殿试结束后新晋之勋号、散阶载为读卷时就已拥有,当是主要致误之由。依据《会试录》及时人所载当事人的墓志铭,可以确证《进士登科录》所载个别进士的中式年龄之误。其中正统时期1处,景泰时期2处,成化时期3处。进士瞒报中式年龄,当是致误之由。其他方面也存在疏讹,刊刻疏忽和进士误报上三代直系亲属履历当是主要致误之由。  相似文献   

9.
张居正     
张居正(1525~1582),明代杰出政治家,神宗朝宰相。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人,出生于荆州城东草市,少名白圭。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为秀才。13岁时,文章受湖广巡抚顾夸奖。16岁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入京会试、殿试,中二甲进士,  相似文献   

10.
一门六进士     
明朝.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两甲庄出了一门三代六进十的盛事,这在科举史上是罕见的.第一位进士孙遇.字际时.英宗正统元年(1436)榜登二甲二十五名,授户部主事,后由大学士杨溥持荐.擢(南)直隶徽州府知府.任职间“均徭厘弊,吏民畏爱之.”孙遇因丁文母忧等故,曾三次要离任.朝廷特授予三品衔.前后在徽州十八年,这期间休宁 、黟、祁三县曾发生百生骚动事.御史汪某巡视徽州.欲调兵镇压.孙遇急忙阻止日:”此饥民耳,一用兵,祸且延.“于是单骑直抵其境,晓以利害,百姓遂解散,又设赡救济,境内大安.英宗天顺  相似文献   

11.
“三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相传为西汉经学家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云:“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白虎通》亦云:“三坟,分也.论三才之分天、地、人之始也.”明人所刻《汉魏丛书》中载有《古三坟·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其中包括山坟(连山)、气坟(归藏)、形坟(乾坤),这就是所谓“古三坟”.  相似文献   

12.
<正> 明代中叶,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抗御倭寇是当时海防当务之急。在抗倭斗争中,担任过浙江温、处二府(北起杭州弯南至温州弯)军政要职的就是我省晋祠人高汝行。高汝行字修古,号东庄,明弘治六年(1493)生。正德十四年(1519)中己卯科进士,正德十六年,登辛巳科进士,殿试授户部主事。嘉靖元年(1522)受皇帝“业精绘术,克笃操修”的褒奖。旋“督理淮捣漕运。”后因政绩卓著,升任安徽庐州知府。在庐州,“课农讲学,振兴文教,民皆仰之。”  相似文献   

13.
苏州府“在顺治初,因明制,州一县七。雍正二年,升太仓为直隶州,割崇明、嘉定属之。又析长洲置元和、昆山置新阳,常熟置昭文、吴江置震洋。乾隆元年,又设太湖厅。光绪三十年,设靖湖厅,隶府”共领九县二厅。清代苏州的状元,长洲县七名、吴县七名、市熟县六名、元和县三名、昆山县一名,计有二十四名。另有嘉定县一名,因为王敬铭(嘉定县人)于康熙五十二年考取状元时,嘉定县尚“属苏州府,”故清代苏州府总共有二十五名状元。  相似文献   

14.
始于有隋的科举制度,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到唐代更加完善。它比较广泛地把愿意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人才吸收到政权中来,加强了吏治。所以,唐代的最高统治者非常重视,不但频频下诏,有时还亲临考场。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二月,“武则天试贡举人于洛城殿,数日方毕”。开元八年(公元702年)三月,唐玄宗“亲自试应制举人于含元殿”。把科举考试做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唐代科举制度对加强吏治的作用,本文试作如下初探。  相似文献   

15.
正项氏族人以项骧为荣。他是温州为数不多得到状元头衔的乡贤。清宣统六年(1909),朝廷举办留学生考试,项骧中进士,第二年殿试,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的项骧名列一等第一名,获"洋状元"桂冠,并授翰林院编修。南堤项氏家族,是瑞安家喻户晓的名门望族。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之中出现过许多耀眼的明星,为中华振兴,  相似文献   

16.
状元殿试对策是应对君王的一种文体,是“君臣交际之始”,是应试者走向仕途的关键。因此,对策不但要表现出治理国家的才干、博古通今的思辨能力,而且还要讲究艺术,懂得对策的文体要求,做到柔顺而承上意,周详而中条款。  相似文献   

17.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现采撷一些与端午(端阳)有关的佳联妙对,与读者共赏。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上联中的"端门北"中的"端"和"午门南"中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中的"端午",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明代时,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进士;秋榜,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  相似文献   

18.
景龙二年戊申(708)三十九岁〔著作〕七月七日:《奉和七夕两仪殿应制》(见《纪事》卷九、《癸签》卷二七)十月四日,授修文馆学士。俄拜中书舍人。《会要》卷六四:景龙二年“十月四日……赵彦昭、给事中苏颋……并为学士。”《韩序》:“迁给事中,特制授修文馆学士。迁中书舍人,专知制诰。”《苏颋·初至益州上讫陈情表》:“臣……十有四年中书省。”按,开元八年,颋罢为礼部尚书(两《传》),由是年倒推十四年,(除去景云二年、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先天元年丁忧,加上改元之先天  相似文献   

19.
试析宋太宗扩大科举及其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太宗即位以后,在科举方面有所变革,扩大了科举。他为什么要扩大科举?其后果又如何?这些便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一宋太宗扩大了科举录取名额。宋太宗在位二十一年,科举八次,共录取五千八百四十名,是太祖一朝取士人数的十二倍之多。先看进士科,太祖一朝由进士登科的,一般是岁取十名左右。仅有两次例外,一次是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因李昉录取人员时,循私舞弊,“取舍非当”①,因此在落第中又选拔出一些,但也仅才三十五名,这是太祖一朝取士最多  相似文献   

20.
凡是论及西汉社会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者,无不征引“分田劫假”这条史料,也无不谈到颜师古对这条史料的注释。正确理解这条史料,对我们正确认识西汉社会,解决西汉社会的性质等重大问题,无疑是有所裨益的。“分田劫假”一语,出自始建国元年(公元九年)王莽改制所颁的诏令之中。诏令说: “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