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首鼠两端”一词,课本注为:“也作‘首施两端’,比喻进退无据,瞻前顾后,迟疑不决。首鼠、首施,都是首尾的意思。”由张寿康审定、水利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词语集释·高中第四册》  相似文献   

2.
“形象认识”说,“表现情感”说,“虚构想象”说,都是以偏概全的文艺观,唯有“审美反映”说才能科学地反映文艺的本质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形象”、“意象”只是概括再现文学和表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两个平行范畴,但根据“审美反映”说、“审美情感”说对“意象”进行一番“革新”,则可以替代“形象”,让它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3.
说“小人”     
小人的“小”.既不指年龄,也非指地位,而是说小人思想素质低、道德修养差。小人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至今没有确沦。但早在2500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注意到了这类人物。在他那篇《论语》中.十多处提到小人,诸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孔子的笔下.小人的臭名早就远扬了。  相似文献   

4.
说“禁”     
宇宏 《社区》2012,(26):13-13
《说文解字》解释“禁”的意思是“吉凶之忌也”。但在此之前,“禁”字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郑玄解释的:“禁,承尊之器。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这个说法,为前不久在宝鸡出土发现的青铜禁的事实所证实。  相似文献   

5.
说“圆”     
圆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文章从形态构成角度出发 ,结合建筑形态的实例对以圆为母题的建筑造型与空间进行了分类研究 ,力图使建筑创作领域的研究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说“闽”     
闽在古代字书只有平声的反切,音近蛮或民,闽地读音也只有平声的文白读,现代官话多读同闵(上声)是后来的变读,依名从主人原则,应定为min阳平。闽古时是族称,也是国名和方言的称谓,还反映了蛇的图腾崇拜,与福建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信仰都有深刻的联系,是研究闽地历史、闽语、闽文化乃至东南海洋文化所必须深究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7.
说“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类学、考古学资料,用文化观点揭示《说文》“示”字说解所包含的语言哲学观点,分析“示”字构形取象之理,力求从文字演变角度说明神主由旷野进入庙堂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说“赞”     
“赞”字之义项较为复杂,历来训释亦多有分歧.从“赞”字义项构成入手,结合对与“赞”有音义关联的“见”“(蔫)”“荐”等字的考察,认为“赞”实际上与音“贤遍反”的“见”相对应,这是古汉语的一种清浊交替的语法现象.“赞”的引见之义,是“见”的尊卑相见之义的进一步引申.“赞”与“见”实际上构成同源关系,“赞”的引见之义,通过假借赋予给了“薦”,而“引荐”之“荐”取代“引属”之“薦”也是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9.
说“书契”     
书契是正面写字,侧面刻齿以便验对的竹木质券契,是一种有契约性质的文书;它亦指文字。  相似文献   

10.
§0.引言 祈使句是要求或制止别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带祈使的语气。本文谈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祈使句的语法结构,二是祈使句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说“那堪”     
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其中“那堪”一词怎讲?中学语文课本未作注释,翻了几个宋词选本也未做解释,大概都认为这词不必注释。《辞海》未收此词目,旧《辞源》在“那”字下有一义项说:“那,何也。如何堪,曰那堪。”然《辞源》、《辞海》“何”字均未收“何堪”这一词目。在一般辞书查不到的情况下,所以有的教学参考书根据“那”和“堪”两个字的意思,把“那堪”讲成“哪里禁受得住”(《辞海》“堪”字有一义项是“胜任;禁受”)。此说就这句而言可说得通。然而在另一些地方碰到“那堪”一词,按上意就不一定讲得通了。  相似文献   

12.
说“清闲”     
由于对"清闲"一词的含义尚无定论,在古籍传刻中易被讹为"清开"、"清问"、"请问"、"请间"等形式,影响了古籍整理和研究者对文义的准确把握.此词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燕居"与"闲居",此二词的区别在于是否避人.<汉书>中,二词合并产生名词性短语"清燕之闲"或"清闲之燕",特指皇帝与臣子避人谈话,省略为"清闲".晋以后,"清闲"成为动词,表示两人避人谈话,但只强调形式上的秘密性,对谈话者的身份、谈话内容没有特别限制.北宋时,专制集权加强,士人言辞也受到影响,"闲居"与"燕居"被理解为皇帝专用的名词"清闲之燕".就连当国权臣也不宜使用,遑论士人了.元代以后,表示避人谈话的"清闲"更是罕用.  相似文献   

13.
说“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曹"之解释,乃依据讹变了的字形,其说未确。通过考察"曹"字的历史演变,认为其初文本为"[東東]","曹"是"[東東]"作为国族名、地名之专用字。从中可探讨汉字历史演变的一些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4.
“唐中”说     
班固《西部赋》描摹了汉代建宫之池苑景象,其中有“前唐中而后太液”一句,然而“唐中”所指为何去没有明言,后人依据不同的资料,得出“唐中”为池及“唐中”为庭两种相异的结论。清代选学和考据学都空前发展,这一命题又频繁地出现在清人的作中,本着力于对各种观点所依据的材料进行整理爬核,发现分歧所在,鉴别资料的真伪,确定其准确性,这是研讨“唐中”的关键,亦是接近真相的唯一途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现所存留的史料都存在着不可靠的因素,因此,“唐中”究竟是池还是庭,目前还无法得出定论,只能等待更多考古资料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说“囧”     
古往今来,从甲骨文到现代规范文字,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如今,随着网络语言和文字的兴盛,汉语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网络语言中借用古代汉语的现象越来越多,"囧"就是借用古生僻字"囧",并发展出更丰富的含义和应用形式,走出网络,走进现实语言生活。它的流行趋势有待历史和语言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说“馄饨”     
清代人余庆远在其《维西见闻记》中说道:“馄饨,即《元史》所载革囊,不去毛而趸剥羖皮,扎三足,一足嘘气其中,令饱胀,扎之,骑以渡水。本蒙古渡水之法;曰皮馄饨。元世祖至其宗,革囊渡江,夷人仿而习之,至今沿其制。”在蒙古人时代,利用这种“皮馄饨”渡河,确实非常流行。十三世纪中时,出使蒙古的欧洲小教友会修士加宾尼在其著述《蒙古史》中具体地描述了这种渡河方法:“(蒙古)贵族们有一张圆形的轻皮,他们在这张皮周围的边上做成许多圈,以一根绳穿过这些圈,把绳抽紧,就做成一个皮袋。他们把衣  相似文献   

17.
说“错综”     
错综除具有调整句式,使文章于整饬中见参差,于参差中见整饬韵美感之外,还有一种前人所谓“壮文势,广文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说“老”     
宣布"退"的那一天,蓦然间觉得自己"老"了,入了老人的行列。我的周围不乏老人,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老人中似乎分成了两种。一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每天生活照样忙个不停。虽然老了,身上却还保留着朝气,骑着车到处跑,那脸上的气色好像也越活越滋润。另一种人倒是说老就老了,  相似文献   

19.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容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同时,二者都是强调在审美观照中保持一种非理性的、无功利的态度.然而,由于“虚静”说和“距离”说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产生的哲学渊源不同;其次,“虚静”说主要强调物我两忘的状态,而“距离”说主要强调物我有别;再次,道家的“虚静”说比西方的“距离”说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20.
昆仑之说 秦始皇陵仿效昆仑山。这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九生,在2013年发表的《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一文中提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