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50年8月27日,斯大林通过苏联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转给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一份电报,对苏联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做了解释.文章不认同俄国学者根据这份电报得出的关于苏联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装干涉朝鲜的条件"、甚至相信"共产主义的中国有能力也愿意帮助北朝鲜军队应付美国的干涉"等结论,认为这份电报只不过是斯大林为苏联利己主义决策进行的所谓"合法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1947年秋天,随着捷克斯洛伐克民主革命的完成,捷克政府共产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之间围绕国家政权的争夺愈加激烈,各派政治力量努力向外部寻找支持。鉴于捷克斯洛伐克地处苏联势力范围,西方没有对捷克政府资产阶级政党提供有效支持,而苏联一方面通过向捷克提供经济援助,稳定了哥特瓦尔德政府,另一方面在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上借批判法共和意共之机训导捷共使用议会外的斗争方式建立对政权的垄断,并在二月事件的关键时刻,派遣佐林出使布拉格督促捷共夺权。二月事件表明,归属苏联势力范围是战后初期捷克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简讯动态     
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举行“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的现实问题”讨论会 1980年11月25日至27日,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同捷克斯洛伐克学校部、苏联学校部一起,于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举行了关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现实问题的学术讨论会。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主任А. Д. 科西切夫在题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的现实问题和苏联哲学家对此的研究”的报告中,阐明了目前在唯物  相似文献   

4.
捷克斯洛伐克约五分之四的捷克斯洛伐克(简称捷)人对作为一种俄罗斯化思想的马列主义不感兴趣。捷与苏联不同,形不成这种思想,因为国内不同的传统和政治文化。当初把共产主义体系引入捷国内的,是捷本国的政治力量,而不是苏联军队,所以社会主义的通俗概念是建立在民主原则基础  相似文献   

5.
苏联干涉"布拉格之春"的重要原因有:东欧领导人的支持增强了苏联政治局中"军事干涉支持者联盟"的力量;克格勃夸大、歪曲、捏造情报的行为对苏联决策层产生了误导;美国的不干预态度打消了苏联入侵的顾虑.  相似文献   

6.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制度是由许多社会政治经济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部分地是由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种种潮流和1968年前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研究导致和决定的。本文就所谓“人情味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a human face”)这个现象的几个关键思想和理论根据作一番研究。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影响最大的  相似文献   

7.
《绿色方案》是1937年6月24日纳粹德国针对捷克斯洛伐克制定的进攻行动代号,准备从政治、军事和宣传方面落实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方案,但实质上是一个以武力征服为主的军事方案。纳粹德国征服了奥地利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很快被提上了日程。但由于德国自身实力不足,加上德国高层的反对,《绿色方案》最终没能成功实施,可还是利用了英法的绥靖政策,采取分裂、瓦解的手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本文拟对《绿色方案》未实施的原因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捷克和斯洛伐克形成较为普遍的小农土地所有制。20世纪90年代转轨后,通过土地证券赔偿,捷克和斯洛伐克把农地退还给集体化时的土地所有人或者继承人,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的净资产则以股份的形式私有化。私有化后私人农场并未形成主导地位,新型农业合作社成了农业经营组织的主要形式。在私有化过程中农业产量剧烈下降和波动,农业劳动生产率虽有较大幅度提高,却是以一部分农业劳动者的失业为代价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农地私有化对中国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农地私有化不是政府或某些人的一厢情愿,农地私有化不是农业发展的灵丹妙药,必须高度重视和培育适宜改革的宏观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9.
苏联工业的技术革新状况不能尽如人意,这在二十五年前就已成为主要的突出问题,科技进步始终难以令人满意,已成为苏联领导人主要担心的问题,因为这一问题导致经济增长的代价日趋昂贵,速度缓慢。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采用了一项新的改革规划。西方研究苏联经济的学者最初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共同的印象是,苏联所提出的改革既太表面化,因而很少会取得成效;又不合计划部门或行政部门中某些人的口味,因而他们不会贯彻执行该计划。  相似文献   

10.
从剧作家到数度入狱的持不同政见者,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到捷克总统,贵族出生的瓦茨拉夫·哈韦尔的一生令人赞叹。现在他已卸去总统职务,但他在捷克共和国和捷克人民的政治文化中留下的痕迹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1.
从1958年开始,中苏之间在对内、对外政策方面逐渐产生了分歧。与此同时,中国与印度在国际领域的友好合作也遇到了麻烦。1959年初,中印纠葛因西藏问题引起,苏联支持中国的西藏政策,但回避了对印度的指责。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莫斯科采取了中立态度,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赫鲁晓夫访美后来到北京,试图说服中共放弃激进政策,融入缓和进程。毛泽东对苏美亲近早有怀疑,力劝赫鲁晓夫改弦更张。中苏领导人之间发生激烈争吵,会谈不欢而散。尽管事后中苏都意识到彼此团结友好的重要性,但1959年10月中印边界冲突升级进一步刺激了赫鲁晓夫,而毛泽东则不能再容忍苏联对美国软弱和妥协的政策。中苏矛盾表现在中印冲突问题上,其实质却是对苏联与美国接近及缓和政策有不同认识和立场。于是,中苏几乎同时做出决定,公开发表各自对于革命、战争、和平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中苏分歧由此公开化。  相似文献   

12.
世界革命理论作为前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的指导思想和理想追求,左右了苏联共产党在前苏联的实践。从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取得胜利起,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便把消灭资本主义当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真诚地想推进世界革命,其集中体现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根据"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斯大林始终坚定的输出革命,世界革命理论是斯大林体制建立的理论基础。世界革命理论引发了前苏联社会严重的政治危机,是导致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并最终发生危机的根源,而对世界革命理想的追求是苏联共产党最终形成一元化个人独裁体制的首要原因,这最终导致苏联共产党败亡、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3.
1935~1937年苏联对德政策除了采取集体安全政策之外,还尝试着与德国和平共处,建立正常的政治关系,当时独特的国际环境和苏联领导人矛盾的心理为后者的实行提供了条件。苏联对德国和平共处的尝试最终失败了,但这种尝试干扰和削弱了苏联长期追求集体安全的努力,而且为以后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 ,美苏争霸态势是苏攻美守 ,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 ,在亚洲采取收缩政策 ,在对华关系上采取寻求打破僵局的出路和办法。中苏关系恶化到接近战争的边缘 ,从维护国际和平和国家安全利益考虑 ,中国领导人依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 ,相继调整了外交战略 ,由反帝反修转为联美遏苏 ,中美双方立场的日益接近 ,使中美大使级会谈得以恢复 ,由此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敌对状态  相似文献   

15.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一系列的不和谐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人的发展的不和谐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和谐。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是产生不和谐问题的体制根源,偏离社会主义本质与核心价值目标的理论以及落后的发展观念是产生不和谐问题的认识根源。苏联历届领导人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一是通过阶级斗争解决问题;二是通过改革促进社会和谐。但无论是阶级斗争的方式还是改革的方式都因未能根本解决苏联模式的体制性弊端,始终无法摆正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其他发展之间的位置而失败。反思苏联在社会和谐问题上的教训可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1939年苏联对外政策转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9年初德国灭亡捷克和波兰危机爆发后,欧洲局势急剧紧张,苏联的安全观同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再是缔结一般意义的互助条约,而是要取得对周边邻国的控制权。英法虽有联苏抗德的意向,但无意把东欧的利益交给苏联。而德国为了实现其战略计划,愿意满足苏联的安全利益。苏联领导人权衡利弊,决定把对外政策的重心转向德国。从本质上讲,苏联外交政策的转变是苏联的安全政策和德国的战争政策出现的暂时的接合部。  相似文献   

17.
俄文材料中的“苏籍朝鲜人”历史片段:1945—1947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45—1947年,苏籍朝鲜人经历了北朝鲜主要军政领导人回国、苏联向其朝鲜占领区大量输送干部,直至成为国内主要政治、经济力量的历程。它在加强战后苏联与北朝鲜的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第三世界国家非执政共产党斯大林派,是共产党中的一个派别。苏东剧变以来,他们认真分析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共产党必须汲取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坚持马列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指导,通过革命斗争,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斯大林确立的建设体制,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他们认为苏联的解体是由于苏共领导者对马列主义的背叛,并且认为人类的未来必然是属于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9.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加强干部教育、开展整党整风、准备社会主义理论等多重需要,通过干部教育的制度规范、整风运动的实践运用、政治领袖的理论诠释、组织会议的推介部署,有效实现了《联共(布)党史》的大众化传播,增进了全党对联共(布)党的历史、理论和经验的认同和接受,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学习、政治实践和社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对《联共(布)党史》的学习推介,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政治体制延存 70余年 ,对社会主义各国及整个国际政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结其形成发展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传统体制、现实阶级基础、社会文化状态、民主革命的短暂、白色恐怖造就的集中制及内忧外患的处境是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前苏联国家领导人有关国家、政党、阶级等理论阐述的倾向性又将其推上了新的顶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