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瑞敏 《经理人》2013,(10):78-81
8月11日,久负盛名的美国管理学会(AOM)第73届年会成功举行,作为世界最顶级的、探讨最前沿管理话题的学术峰会,共吸引来自80多个国家、超过1万名专家学者参加。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成为本届年会唯一获邀并发表主题演讲的企业家嘉宾。他分享了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变革探索,以及如何驱动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CEO,海尔超前的创新与变革,在全球管理界产生巨大反响。张瑞敏也成为第一个获邀在AOM大会上围绕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变革进行主题演讲的中国企业家,第一次在国际场合阐述海尔网络化战略最新探索实践,第一次通过世界顶级管理学术平台,与全球近万名顶级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本文为张瑞敏在美国管理学会第73届年会的演讲摘要,全面解析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变得更成功。  相似文献   

2.
拥有了“空杯心态“,松手就不会太难。勇于松手,拥有的只会更多。在这方面,海尔总裁张瑞敏的做法,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榜样。1988年12月,创业刚刚四年的海尔在全国电冰箱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金牌!当全厂上下等着张瑞敏开庆功会时,张瑞敏却召集中层干部开  相似文献   

3.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谈及中国加入WTO和海尔今后的发展策略时明确提出:“海尔,你必须成为狼!”这不仅道出了张瑞敏的忧患意识,也道出了海尔的鸿鹄之志。我国最大的中药提取生产基地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对外合作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合资必须有利于“扬子江”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即50%的产品在国内销售,50%拿到国外去销售,结果“老外”没有一个答应的。“扬子江”一直走依靠市场自我壮大的路子,为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努力。从张瑞敏的“狼”理论到徐镜人的不卑不亢足以表明,如今铁骨铮铮的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4.
从1985年起,在张瑞敏带领之下,海尔人不断进行着资本的扩张,从国内到国际,海尔挤进了全球第六大家电品牌的显赫位置.然而海尔并不能满足眼前的所有.正当海尔挥资大幅进入国际市场之时,<商业周刊>提出了质疑:海尔如何依赖其中国公司的利润为其海外扩展提供资金支持,其广泛进入金融、个人电脑等产业是否会分散了对主业的注意力;保守秘密的文化是否会伤害海尔在海外的发展和寻求在美国上市的机会……?海尔的资本值得一辩.  相似文献   

5.
2000年,张瑞敏发表文章《新经济之我见》,向所有海尔高管表示“不触网就死”;2005年,他又发起了海尔1000天流程再造;2012年12月,海尔正式宣布实施网络化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6.
活动回顾     
《经理人》2010,(6):126-126
十一年后再聚首 《经理人》社长于绍文再次独家专访张瑞敏 11年前,一篇《做大事到永远》,《经理人》为企业家深刻解读了海尔管理模式。11年后——2010年4月21日《经理人》杂志于绍文社长再次独家专访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海尔“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进行全方位探讨,并进行深层次沟通与意见交流。  相似文献   

7.
<正> 民族工业的腾飞 刚刚出版的2001年第二期美国《家电》杂志对全球前十位的家电制造商进行了排名,中国海尔集团凭借在海外市场的出色业绩列日本日立公司之前,名列第九。这是海尔集团实施“海外”扩张战略的又一重大突破。从此,海尔跻身全球家电十强。 从张瑞敏抡起铁锤,含泪将  相似文献   

8.
1984年,张瑞敏由青岛市原家电公司副经理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他确立了“名牌战略”思想,带领员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奇迹。海尔集团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2002年全球营业额711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2004 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成为中国首个规模过千亿的自主品牌。2005年4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世界品牌500强》研究报告, 海尔排名第89位,比去年上升六位, 是中国唯一进入世界品牌百强的中国  相似文献   

9.
兰度 《经理人》2006,(2):58-61
最新公布的“全球最受尊敬商业领袖” 50强排名揭晓,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位居第26,是惟一上榜的中国企业家,成功的海外市场拓展是海尔和张瑞敏赢得全球美誉的原因所在,张瑞敏恰在2005年圣诞节发表了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宣言,让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10.
高威 《经理人》2010,(8):34-39
11年后再聚首,《经理人》社长于绍文对话张瑞敏—从"中国造"到"模式造",海尔11年的变革苦旅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人单合一",海尔模式之核有哪些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1984年,当张瑞敏接手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日用电器厂时,面对的是满眼"破门烂窗"和人心涣散的职工队伍。针对当时的情况,他制定了"管理十三条",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海尔走上了为中国创造世界品牌的辉煌之路。海尔的这"十三条"有什么高明之处?有书介绍:"每一条都不是高不可攀。相反,都紧挨员工的道  相似文献   

12.
海尔转型     
张瑞敏现在借鉴的已是耐克而不是通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近日表示,海尔计划脱手大部分生产业务,以削减成本并加快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对市场趋势做出反应的步伐。海尔转型绝非大象转身这么简单,在产能过剩、利润稀薄、  相似文献   

13.
海尔的崛起堪称一个神话,张瑞敏是海尔传奇的缔造者。基于多位学者的魅力型领导理论对张瑞敏的领导力进行分析,坚定的目标是其魅力型领导的基石;用人成事是其魅力型领导的关键,从实践上对理论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并对领导者的魅力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周维新 《经理人》2008,(2):78-80
再过一年,1949年出生的张瑞敏就要满60岁了。 多年来,谁将接张瑞敏的班,成为各界议论的焦点。从已经67岁的杨绵绵,到梁海山、王召兴、周云杰、崔少华、武克松、柴永森等三四十岁的副总裁级人物,多年来被人们一遍一遍地念叨。然而,号称“赛马不相马”的海尔,这场马一赛就五年甚至更久,即使美国总统都换两届了,奈何海尔还赛不出接班人来?  相似文献   

15.
<正>几乎是白手起家的海尔,虽然只有20年历史,却能在与美、日、欧众多家电巨头的搏杀中脱颖而出,跻身世界一流厂商之列,其品牌也在世界范围内声誉渐隆。2004年上半年,海尔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较同期大增30%,其中海外市场贡献了近100亿元,是上年的一倍。预计到年底,海尔极有可能以1000亿元的营业收入进入世界500强俱乐部。与此同时,海尔最近分别在《财富》3个排行榜——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中国最受赞赏的公司、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名列前茅。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全球第四大白色家电厂商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张瑞敏不久前接受了《财富》杂志的采访,谈了海尔的品牌策略、管理和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惠普,在世界享有盛誉;海尔,在中国如日中天。它们的成功、有“道”可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999年5月26日下午,美国惠普公司总裁LewPlatt和中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青岛相与对谈,坐而论道。张瑞敏最爱读的书之一是老子的《道德经》,惠普向世人自我展示的书的中文译名是《惠普之道》。在国家经贸委培训司推出的第二期“世纪变革中的企业经营管理——世界500强企业系列讲座”上,惠普和海尔两大企业总裁以联席主讲和现场对话的方式,吸引了国内近百家最大企业的代表和十余家主要传媒记者到场。透过两位总裁所论的企业管理之道、企业经营之道和企业家处事之道,可以看出中西企业管理的奥秘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诸强新 《经理人》2005,(4):26-31
曾经被索尼视为小弟弟的韩国三星电子,其CEO尹钟龙怀揣辞职信,以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将曾经岌岌可危的三星带入世界500强,昔日的小弟弟成了索尼的强劲对手。在中国,CEO的名字往往就代表着企业,如张瑞敏就是海尔。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走出去"与海尔国际化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海尔集团简介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18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  相似文献   

19.
20年改革开放,终于挺起了中国人硬朗的脊梁; 20年改革开放,终于造就了海尔、联想及宝钢等一批国企中坚,造就了华为、远大等民营企业耀眼的辉煌,造就了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等民族企业家闪亮的英雄交响。  相似文献   

20.
CEO们成就企业,企业也会因CEO的丑闻而走向衰落曾经被索尼视为小弟弟的韩国三星电子,其CEO尹钟龙怀揣辞职信,以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将曾经岌岌可危的三星带人世界500强,昔日的小弟弟成了索尼的强劲对手。在中国,CEO的名字往往就代表着企业,如张瑞敏就是海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