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以481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使用《大学生感戴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进行测试,考察大学生感戴状况以及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有着较高水平的感戴倾向;大学生感戴在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信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感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际信任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山东省少年管教所189名男性犯罪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特点以及与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1)男性犯罪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比同龄男性中学生低,且差异显著;(2)其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水平呈正相关;(3)积极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水平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水平呈负相关;(4)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5)各种客观变量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3.
基于宅基地退出试点区安徽省金寨县614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分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村人口老龄化、社会信任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社会信任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信任的两种类型(即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产生显著积极影响;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均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不利影响,缓解效应显著,且人际信任的缓解作用要强于制度信任。由此,提出完善宅基地退出户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升农户社会信任水平、制定多元化宅基地退出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武汉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民工制度化维权意愿的基本状况,并从社会网络、政治信任和企业制度三个维度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工具有较强的制度化维权意愿。其中,老乡会、政制信任度和企业的侵权状况对农民工的制度化维权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工会、对政府的信任度和企业的社会保障水平等变量影响不显著。个体特征方面,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政治面貌和在岗职位成为影响农民工制度化维权意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现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人际信任度的个体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特点,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和Rotter.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分析.结果:(1)大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安全感及人际信任度;(2)在心理安全感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3)心理安全感在生源地、是否独生上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4)人际信任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虽有微小差异,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5)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6)人际安全感因子能预测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6.
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机制具有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维系社会秩序、增进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合等功能。其中人际信任、组织信任与政治信任分别构成人们身份建构的基础、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与政治认同的基础。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流动加剧与社会利益分化,摧毁了传统社会信任结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转型时期的新兴特殊群体也因此陷入了人际信任缺失、组织信任匮乏与政治信任低下的裂痕之中。当信任的裂痕没有及时得以修复,新的社会信任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时,这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身份建构与政治认同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7省13市的抽样调查数据,重点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以及人际信任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对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群际关系有不同的作用,亲密关系和同事关系的交往有助于缩小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而邻里关系对社会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越小;人际信任度越高,交往频率对社会距离的影响越大。这表明群际交往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相互合作、制度支持和亲密关系等客观条件,还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8.
在对326名初中生进行人际信任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就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初中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较高,但仍有近一半的初中生人际信任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在家庭背景中,父母文化程度对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的高低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但是,非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独生子女;性别对初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女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男生,但是年级对于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即不同年级的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对409名大学生进行测查,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高于理论中间值,男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大学生人际归因方式各因子得分适度,不走极端,男大学生在能力归因和内归因上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运气归因和情境归因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训练,培养其积极的人际归因风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人际信任是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一种心理期待,人际信任水平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以及人格发展会产生较大作用。较好的组织人际信任关系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润滑剂和催化剂,相反,较低的人际信任程度会使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的孤立与封闭、心理状态的失衡、团队精神与综合素质的下降等危害。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很大作用,大学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建立360°组织人际信任关系,如大学生自我接纳信任、家庭人际信任关系、领导老师人际信任关系、团队内人际信任关系、团队外人际信任关系和网络人际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1年中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当代城市青年人际信任的总体特点,并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青年群体人际信任各维度的具体特点。研究发现,当代城市青年的人际信任表现出与传统中国乡土社会高度一致的差序格局特征,即:对亲人关系的信任程度最高,较亲密、稳定的工作关系和熟人关系次之,而对生人关系的信任度最低。同时,城市青年对工作关系的信任程度高于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这表明,对城市青年人际信任结构的研究,不仅应考虑关系亲疏和情感特征,也应关注人际交往的时空特征。从不同群体的比较来看,男性、未婚、高教育程度和高收入城市青年的人际信任要高于女性、已婚、低教育程度和低收入者。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会管理困境不仅仅源于社会管理体制本身的问题,深层次的还在于社会信任结构的缺陷,现代社会管理所需要的制度信任尚未建立健全,导致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频频遭遇"公信力陷阱",社会管理效率低下。有效的社会管理要求实现社会信任结构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的现代转换,重建社会信任体系可以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地方治理变革和社会组织建设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信任整合模型,从组织内个体信任的视角,建立了员工个体特征(包括能力特征与品质特征)与分享决策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信任,主要是个体间的情感信任与认知信任,在个体特征与知识分享决策间的关系中,发挥着关键的中介作用,个体特征主要通过影响个体间的信任水平,影响着企业组织内个体的知识分享决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河南郑州市381份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消费者对有机粮食质量安全的关注和信任程度分别为59%和25%,进一步运用主成分回归法分析消费者对有机粮食质量安全关注和信任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有机粮食行业发展有巨大潜力,具有更多生活经验和知识的消费者以及对有机食品了解越多的消费者,对有机粮食质量关注程度及信任程度也就越高;价格是影响有机粮食销售的重要因素;现有的有机粮食的营销方式和消费渠道,降低了消费者对有机粮食质量的信任程度;口碑对信任程度有重要的影响,相关职能部门认证的公信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风险感知、制度信任与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受内在风险感知和外部制度环境的双重影响。基于四川泸县和宁夏平罗803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实证研究了风险感知、制度信任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制度信任在风险感知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风险感知抑制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且存在区位异质性;制度信任(行政理念信任和行政行为信任)促进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且能减轻风险感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负面影响,从边际效应看,行政行为信任的缓解作用强于行政理念信任。由此,提出审视宅基地区位级差效应,建立差别化的宅地基退出权益保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注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通过改善个体对政府行政的情感态度以提高人们的制度信任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工程中,初始信任是业主与承包商关系构建的基础,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分析建设工程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初始信任动机产生的机制,根据信任倾向、信任信念、受信方特征、基于制度的信任和信任动机构建了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初始信任产生的机理模型,并从业主方的角度出发,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制度的信任、受信方特征和施信方信任信念对信任动机的产生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其中受信方特征对施信方信任动机产生的影响最显著;而施信方信任倾向对信任动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于中国建设工程业主对承包商初始信任的建立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结构呈现出以"信任链"与"信任圈"相结合的结构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人际信任为主的差序格局特征、"横向"场域结构特征和传递弹性与结构不稳定性特征。社员复杂的信任需求、所处的社会关系以及不同程度的信任确认诱导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结构的形成、实施以及稳定性。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结构,必须大力加强合作社内部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建设、谨慎推进合作社横向与纵向发展、强化合作社内部信任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