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娟 《求是学刊》2012,39(3):132-136
“地母精神”最早由张爱玲提出.所谓“地母精神”,即肯定女性生存繁衍价值、对凡俗人生的投入与物质理性.王安忆不但在散文中明确表达她对地母精神的认同,而且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母精神”.这种“重女抑男”的地母精神与现代市民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生本位、物质理性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是现代都市发展的产物.“地母精神”是对传统家国叙事的反拨,体现了日常现代性的追求,但其并不能并入任何女性主义的流派,而是超越了性别对立的一种女性观、民间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2.
冯希哲  白军芳 《社科纵横》2006,21(8):116-117
李清照词的开创性主要表现在对“雅”风格的纵深开拓上,这一点已经得到学术界中的承认,但笔者认为,李清照的女性性别身份使她在表现女性情感、精神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可以说她把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的形象写到了词里,创造出女性行为和女性语言,准确表达了女性心理,把女性文学开拓出新境界。于是,不仅词的雅致,更因为她的性别成就了李清照在词史上的不同凡响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杨小兰 《社科纵横》2004,(4):111-112
本文以“女性强者”为视角 ,分析了张爱玲小说《顷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这一人物形象 ,指出白流苏是一个不受男人支配、摆布 ,具有强悍的自救精神的特殊女性 ,她以自己的老练与智慧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成为了婚姻竞技场上的胜者。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旧时代的女性是如何在困境中“抗争”命运 ,改变命运的。她的出现既是一种希望 ,也是那个时代女性改变自己弱势地位的一个“榜样”① 。  相似文献   

4.
付秀莹的新作《他乡》通过叙述"芳村的女儿"翟小梨从乡村来到省城、后来扎根北京的"迁移"史,书写一代知识女性的精神性别成长过程.小说借由翟小梨的"失语状态",洞察到性别权力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作.翟小梨试图以身体作为反抗的武器,但却再一次陷入男性话语织就的牢笼.为了获得作为个人和作为女性的双重成功,翟小梨选择回归家庭,但她的精神性别成长尚未完成.小说对现代女性精神性别成长的反思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与宗教为传教目的以及受儒家精神影响很深的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而设立的女神形象不大一样.与西王母同为女仙之首的她既不是道教追求长生的理想的体现,也与男性神灵划清了界限,而是一个纯洁的女神,是作家赞美纯美女性的思想的物象化.她与向楚王自荐枕席的高唐神女也就有高下之别.她是对晚明以来文学作品中主情思想的一个大总结.她所管辖的太虚幻境还是薄命女儿的归宿地,在这里,女性的生命得到极大的自由与伸张,这里与严分等级的极乐世界、灵宵宝殿没有任何干系.而她自身则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更像一个人而不是神.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凭借自己的切身经验,塑造了众多个性突出、形象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从早期、中期到后期的创作中,虽然一直秉承女性主义的立场与视角,但是女性人物的形象已经悄然发生了变迁。作家思想也随之演变,即从揭露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对黑人心灵的扭曲,到展现黑人女性用自我放纵的极端方式反抗性别不公正,再到含蓄地提出建构两性和谐社会的大同理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周兴杰 《探求》2004,(5):73-76
以女性之躯为灵媒也许是陈染这样的作家不得不然的选择.她以纷繁的叙述构造了一则知识女性神话,延展出一条分裂、孤独而悬浮不定的女性意识曲线."超性别意识"是陈染面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尝试性回答.  相似文献   

8.
邵春  张婕妤 《学术交流》2005,(8):177-181
在艾丽斯.沃克的女性小说中,她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虽然她们受尽各种痛苦,遭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但是不同的女性在遭受迫害时态度不同,因此她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在不断的抗争中,新女性的出现让黑人女性看到了曙光。她们顽强不屈,勇于向男权世界抗争。这种与命运抗争精神是黑人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沃克小说的社会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冯庆堂 《社科纵横》2009,24(4):108-110,116
虎妞没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是中国女性的另类。她没有美丽的容貌,也没有温柔、贤惠的性格。但她却有男性的阳剐美。她身材高大而粗壮有力、聪明智慧、泼辣大胆、遇事果断。她有女性少有的侠义之美。她有卓越的管理才能和非凡的领导能力。她对爱情积极主动,体现了两性平等意识。虎妞形象折射出老舍小说创作中女性观的两难。  相似文献   

10.
蒋艳丽 《社科纵横》2007,22(1):91-92
张洁的《方舟》和王安忆的《弟兄们》代表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女性建构自我的不同倾向。本文将两位作家的女性观和书写态度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焦点,从“谋生与谋爱”、“做人与做女人”两个角度进行比照解读,从中梳理出女性追寻自我本体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范跃芬 《社科纵横》2005,20(3):195-197
艾瑟尔·威尔森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天真的旅行者》中乐观叛逆的托巴已成为加拿大文学中一个最令人愉快的女性形象。本文就是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和探讨《天真的旅行者》中女性怎样打破沉默,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以及通过对文本中的“反家庭”叙述的分析,看威尔森是怎样在她的文本中建立起母女认同的“女性谱系”,从而否定父权制张扬她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兴起的女性服务,是否促进了女性发展和性别平等?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回顾了女性服务在价值取向、需求分析、介入手法等三个方面的要求,并以妇女为本、女性的三重角色、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外化问题、互助小组、集体方式、男性参与和女性参与等八项标准来考察77个女性服务项目,以理论的透镜对我国女性服务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探索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服务的广东经验.研究发现,女性服务的项目设计普遍缺乏社会性别理念,项目给女性带来的效果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认为,女性服务的使命就在于实现性别平等从而真正改善女性福祉,而女性服务设计的核心在于社会性别理念,这正是对社会工作者性别敏感度的考验.要让服务真正有利于女性,必须培养社会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并建立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资助和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与人性的对话——谈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惠丽 《唐都学刊》2008,24(4):103-106
严歌苓是目前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新移民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在历史与记忆的沉淀中审视人性的变迁,从女性与母性的角度揭示人性的魅力,从情感和欲望的两难层面彰显出人性的力量.她创作中的主角几乎都是处于极致环境中的弱女子,她们以强大而真实的生命力阐释严歌苓对女性的解读.在她的叙事中,"女性"的问题已经不是唯一的焦点,她将"女性"作为与"民族"、"文化"、"历史"等互有联系的部分被审视和书写.严歌苓试图找到一种能得到沟通的真正的爱,这是一种对更高更普范人性的探求,也许这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却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还原了文学是"人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闫志洁  闫方洁 《创新》2012,6(5):24-27,126
女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女性面临的各种问题一直以来也备受社会关注。西方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借鉴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家庭和私人生活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别异化理论。她们认为,当代社会女性异化表现在两性关系领域、家务劳动领域、心理和精神智力领域等。而消除异化实现女性解放需要通过消除性别角色、提高女性经济地位、扩大女性政治参与权等途径来实现。她们的探索为人们理解两性问题、实现性别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8):131-134
张秀亚是台湾著名作家。她的女性书写,最初以英雄女儿的形象汇入到抗日救亡的大潮中;去台初期,经历感情创伤后,传统观念的束缚下,痴心女子负心汉成为张秀亚小说创作模式;痛定思痛后,她重新将目光投向芸芸众生,借助爱情主题,挖掘人类内心的幽黯世界,其女性书写具备了鲜明的性别反思的自觉性。张秀亚的文学实践,既是对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思潮的反拨,又向读者阐释了一个现代女性觉醒与独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6.
杨秀香 《唐都学刊》2015,(1):109-112
男女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当前,我国女性婚恋价值取向总体上是健康的,但也凸显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导致了不良甚至严重的社会后果。解决女性婚恋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应建立系统、完善的社会引导、救助体系,通过提供可能的社会条件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引导,帮助女性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女性对正确健康的婚恋的选择能力和意愿。  相似文献   

17.
法国左翼思想家高兹赞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的观点,主张家务劳动是家庭劳动也是社会劳动,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男女以至整个社会应一起承担.高兹的女性观别开生面地探讨了女性与家务劳动的关系,为今天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波特作品中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春玲 《学术交流》2004,(6):149-151
20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以善于描写女性人物见长,她的作品展示了美国南方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生存的艰难,歌颂了社会生活中女性坚韧、朴实、善良的美好品德。她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现女性意识,揭示出女性从迷失自我到寻找自我再到成功证明自我的过程。女性在妇女运动的发展中对旧的传统意识的反抗以及男女平等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是文明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9.
邓伟龙  陈枫 《创新》2011,5(3):111-114,128
人类的文明是由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但由于男性话语霸权的存在,长期以来女性居于屈从、缺席和被支配被遮蔽的地位,在包括历史、文学和影视艺术等的传统文化中,女性是被看、被塑造和被扭曲的对象。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李少红,因其女性的特殊身份以及作品中客观凸显的女性意识和艺术特色,为女性影视理论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其影视作品也堪称中国女性影视研究的一个标本。  相似文献   

20.
身体认同模式下的文化建构--论90年代女性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芳 《浙江学刊》2004,(2):130-135
90年代女性写作在80年代中期女性写作之性别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建构的身体认同.女性写作的身体认同意味着女性自我的性别身份建构,同时也意味着女性自我的主体性建构,在反抗男性菲勒斯文化和女性自我建构的双重意义上超越了之前的女性写作.但如何有效地走出自我的困境将是女性写作迄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