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戎 《社会》2008,28(1):1-1
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原因,一国内部各种族、族群之间在文化传统、与中央政府的历史联系各不相同,在社会经济水平和能力方面发展不均衡,各族成员在获得资源和个体发展条件机会方面存在差距,族群间的这些重要差异不应忽视。因此各国政府需要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历史与现实国情,为本国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政策。中国历代王朝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民族政策的许多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思路与做法,强调国情但忽视了族情。这些政策已执行了半个多世纪,其实践效果需要检验。本文回顾了民族史研究文献对民族的分类,讨论了中国各族群之间的差异,通过人口变量、族际通婚、文化变量、与中央政权关系、境外同族是否建立独立国家这5个因素对中国的55个族群进行初步分类,对各类群体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希望以此推动我国民族理论和有关政策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加快,族际间的互动正变得十分频繁。作为宁夏的工业开发区,宁东地区的族群关系有其突出的特点。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宁东镇的回汉关系为个案,对族群关系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该地族际互动下的族群关系。从民族社会学角度看,研究族际互动下的族群关系,就不得不提到族际通婚、族际迁移、族际冲突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日益深入的全球性危机使全球伦理建构的迫切性凸显,亦使之成为关系全球秩序和人类共同体利益的全球治理的观念基础.依据跨文化传播的空间维度,全球伦理的建构可分为三个层次:个体的、不同社群之间的交往伦理;不同文化共同体或文化区域内部的交往伦理;全球社会各个文化共同体或文化区域之间的交往伦理.中国社会各界应恰当运用自身及其他文化的伦理经验和信仰资源,以积极的伦理建设履行当代中国对国民和世界的道德承诺,以赋予全球伦理新的内涵和意义作为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全球伦理是最低限度的伦理,具有最大范围的普遍适用性。国际伦理是指国家之间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交往性事务和活动时所应遵守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各个国家所认同的普遍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在国际事务中的具体运用。相对于道德呼吁和道德愿景式的全球伦理,国际伦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国际伦理与全球伦理在伦理行为的主体、伦理发展的基础以及伦理调节的手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达斡尔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过程中,达斡尔族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品格.在开垦和发扬北疆文明的历史中,在清代以来的反抗外敌入侵和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革命斗争中,在有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转折时刻的历史选择中,其认真对待历史足迹、珍视历史传统、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达斡尔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对促进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发展,对促进北方各民族间感情的融合与增强,对促进达斡尔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都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城市史、区域史、社会史的范畴。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的范畴。在传统区域史研究视角下,其主要以通论性研究为主,涉及北京民族融合的历史、民族文化、民俗、饮食、医学等方面。满学作为专门之学,探讨了清代八旗制度与北京、满语文与北京话、北京地区多语种文献、清代京师文化与当代京味文化等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时代的满学研究应更好地关注首都,关注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从首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挖掘丰富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论坛(2023)聚焦“推动满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主题,展现了满学领域对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孙春晨 《唐都学刊》2013,29(3):1-6,135
民族伦理学涉及民族学和伦理学两门学科,而民族学与人类学在学科性质上的“亲缘性”、在研究目标和理论立场上的共通性,内在地要求民族伦理学 应主动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推进民族伦理学研究由抽象演绎向实证分析和文化解释的转变。深化民族伦理学研究,需要研究者面向普通人的生活世界,深入民间进行田野工作;需要研究者以历史主义的学术立场,探究民族伦理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实状况。民族伦理学应关注不同民族人民用自身的道德话语和道德行为“书写”出来的道德生活史,在对人们日常交往生活的微观叙事中展现民族丰富多样的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变迁是物质特征弱化和精神特征强化并存,民族文化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本文探讨了哈萨克族在定居后的宗教、经济、生活等方面发展与变迁.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疆哈萨克族的内在需要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9.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0.
达斡尔族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传统,其民歌丰富多彩,旋律形态复杂多样,颇具特色,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其衍变经历了单句乐段、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多句体,直至升华为比较高级的单二部曲式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鉴于民歌承栽着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文化的珍贵记忆,传承保护达斡尔族民歌这一艺术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应采取的传承举措为:从娃娃抓起,使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纳入"黑龙江少数民族民歌欣赏"内容,使之起到传承的标本作用;通过举办艺术节展演、演唱大赛等形式,推进民歌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团结是表现在民族关系上的一种积极、进步的族际交往现象。它既含有政治因素,又含有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政治上的平等合作,经济上的互助互惠和生活中的和睦相处等方面。这是在消灭了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实现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2.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和集中化表达,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是民族节日活动的精神性特征。民族节日t的文化展演强化了共同体成员对民族价值观的道德记忆,民族的道德记忆不仅有利于共同体伦理关系的延续和扩展,激发共同体内部的团结与和谐等道德力量,而且是民族身份认同的伦理基础。道德记忆是民族的道德知识,在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的过程中,道德濡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明代蒙古族诸部之间长期混战、经济困顿、民生凋敝,蒙古族与藏族之间的交流也较少,明末黄教传入蒙古各部之后,蒙古族与藏族的交往交流急遽增加。黄教传入到土默特部时,法典成为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法律在发挥其工具价值的同时,黄教的内容融入到蒙古族法典之中,同时黄教也积极吸收蒙古族的本土文化,体现了法律规范上的民族交融。随后黄教先后传播到喀尔喀部、卫拉特部等,经历了从社会组织上的民族交融到法律文化上民族交融的发展。从法律规范的交融到社会组织的交融,再到法律文化上的交融,这是明末清初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不是出于思辨哲学的形上偏好,而是因为它们标志着道德文明和道德哲学发展的诸历史哲学形态.孔子开辟的道德强势话语下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智的德性"高于"伦理的德性"的"西方传统",都经历了历史哲学的三期辩证发展,它们在现代都遭遇到伦理与道德的深刻矛盾.与西方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不同,伦理-道德悖论、伦理-道德二元对峙,是这一矛盾的中国形态.它表明,中国道德哲学与道德文明已走到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其历史哲学前景既不是传统性的"合",也不是现代性的"分",而是伦理-道德生态的辩证建构.伦理-道德生态,是其历史哲学的现代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15.
高虹 《学术交流》2001,(1):127-129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达斡尔族文化作为黑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民族性还是在地域性上,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黑土文化蕴涵着达斡尔民族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达斡尔族文化为黑土文化铺垫了浓重的精神底蕴.黑土文化对达斡尔族文化的整合与再造,就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和风格的基础上,挖掘黑土文化精髓,构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达斡尔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一、从"女真"到"满洲" "女真"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汉文写作诸申、朱先、朱里真、主儿扯惕等,都是同音异写.元明清时期文献多写作"女直",源于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真"为"直".女真是其称满洲之前的族称,因族称而成为国称.满文文献中,女真(Jusen)作为族称,与尼堪(Nikan汉人)、蒙古(Monggo)相对应地使用.女真各部可自称女真国(Jusen gurun),又可互称为女真国,还可作为女真各部的统称.这表明女真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形成了区别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某些共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民族在对应生境中的创造物,美国黑人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族际演化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必然是基于现代生存环境和其黑人性与美国性的一种特定的、全新的文化.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所追求的不同生存方式,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其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对白人文化的完全摒弃和接纳都无助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莫里森意识到了在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必然会导致美国黑人文化的创造性地转化.  相似文献   

18.
习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创造并沿袭的以风俗习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习俗文化是民族伦理文化的集中体现,我国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与汉民族的习俗文化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少数民族的礼仪、信仰、饮食、服饰、居住等习俗文化,蕴含着重要的道德功能。面对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必须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文化建设战略高度来思考,通过综合创新,以寻找有利于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冯瑞 《社科纵横》2009,24(2):48-52
历史上的哈萨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解放前哈萨克人民经历了一段与准噶尔部艰苦斗争、被军阀残杀、四处迁徙流浪的民族历史过程。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下,哈萨克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同时也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民族过程。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为哈萨克族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本文以哈萨克民族过程的特点为启迪,指出游牧民族要发展,首先要有国家安定的政治底蕴为基础,各民族团结为前提;其次,游牧民族应发掘自身优点发展有民族特色的经济。最后,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非语言表现与日本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种文化交织的时代,不同文化间的交往合作和相互依存已经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因此,明了他民族的语言特征、文化习俗和交际习惯,对跨文化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独特的交际方式。它除了规范本民族文化区域内部人与人的交际行为,还渗透了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历史积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风尚和民风习俗,非语言表现就是一个显著的特征。非语言表现涉及到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人际关系学等多种学科。本文旨在从民俗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