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西方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概念,重申族群身份并不必然威胁公民身份,族群权只是一种特殊的公民权。族群身份内含认同与差异两个方面的张力:族群认同关注族群的文化归属,尊重并承认族群认同是形成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族群差异侧重族群的权利取向,过分强调族群差异与过分忽略同样不利于国家认同。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一元文化论和消极国家观,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差异政治、多元文化和积极国家,倡导“和而不同,多元并存”的族群与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化安全在本质上是国家身份与认同的安全,不仅涉及文化主权和文化实力,而且涵盖文化沟通与社会整合。国家在维护文化安全时,需要妥善处理好三个基本的辩证关系:身份的自治与联系、身份的统一与多元以及身份的稳定与变化。国家若要有效保障文化安全,既要强调身份的自治权,又要关注地方与国际社会的意愿,在理性运用权力、努力积累共识的基础上,建构积极的国家认同与文化安全共同体。国家在发展统一性之时,应为族群文化开辟生存空间,保障它们的文化权利与社会公正,缓解民族张力,促进社会融合。国家在维护身份的稳定性时,不仅要注重传统的延续,而且要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提升综合国力和文化竞争力,增进民族自信及其国家认同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5,(6)
集体身份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然拥有的社会角色,而对某种集体身份的认同或排斥则是选择的结果。在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集体身份认同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整合和统一的成功与否。对于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最重要的政治性集体身份认同。在多民族国家内部,这两种集体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受到诸如民族政治地位和群体规模,民族的地域分布,民族文化的属性,民族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和现代化水平,族际交往状况,国家的民族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综合考量这些影响的基础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制度应以强化国民的国家意识和公民身份认同、弱化其民族意识和民族身份认同为目标,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这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情感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文作家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这种新的人文特质、新的书写困惑,纠缠徘徊在故乡他乡、原乡异乡之间,在身份认同、国籍认同、语言认同之间。经过陌生的异域文化冲击之后,正逐渐摸索着建立一种超越地域身份、超越有形无形之藩篱的精神归属。  相似文献   

5.
实践证明:公民政治文化与国家认同有着天然的契合,政治文化转型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同,而"民族政治文化"不利于国家认同。面对现代化、全球化、风险化的时代趋势,新疆传统政治文化面临挑战与危机。从民族身份向公民身份的转型是解决新疆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是公民对所属国家的一种认知、肯定、接纳,以寻求公民间的"我们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在当代,国家公民身份认同受到族群认同、全球化和后现代思想的挑战,呈现出开放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国家公民"。这是当代国家公民身份的新定位。适应国家公民身份的这一定位,公民教育需要同时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教育和全球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在非西方的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层面引发出一种普遍的认同焦虑与危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具有现实必要性,但由于处于全球化这样复杂的历史语境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对其建构应持有开放的态度,有必要采取切实国家策略,推动民族文化的新生,实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有着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族群认同是对自身身份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族群认同的本质与心理基础。客家的文化认同通过客家文化结构中的文化要素进行表述,认同作为亚文化的客家文化正是对于中原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对客家族群自身历史记忆与价值体系的认同。客家文化运动,则是客家族群认同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公民身份总是与具有文化稳定性与传承性的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媒介得以建构。在大众传媒语境中,公民身份中的弱势群体如第三世界国家的公民、少数族裔、女性等,经常被歪曲建构,其民族语言遭遇弱化或侵犯,也造成了这些群体的身份认同危机。互联网作为第四传媒,在全球化浪潮中,理应保护民族文化和少数族群的权利,让网民拥有相互交流、平等发表意见的公共领域,从文化的维度建构公民身份,促进民族认同与族群认同,促进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世界语言与民族语言、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平等交流,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10.
文化软实力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文化亲和力、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能力的文化价值表达。民族认同内含民族成员对所属民族的理性认知、情感依附与心理归属。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与民族认同命题的强调,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交融交锋的历史脉络和时代凸显。文化软实力与民族认同息息相关、内在契合,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认同不仅是文化软实力生发的基础性环节和内生性力量,而且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性呈现和价值性归旨。聚焦文化软实力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视域,探讨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转换和现实强化,诠释民族认同特质的多维阐发与文化意蕴,既有助于软实力的现实强化,又有助于民族认同的时代固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其作为一种话语,能够促进心理学体系间的对话和发展。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在于关注现实的社会心理生活,提供理解和改变心理生活的独特视角。在方法论层面,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多维一体、实用主义的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要增强成教生的身份认同,应该改变成教生的培养模式,使之尽量向全日制学生靠拢。  相似文献   

13.
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三字经》对世人影响深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善"的人性观及教育的积极作用,遵循秩序的积极人伦关系,和谐共生的积极自然关系,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民族认同感,学以致用的积极人生态度。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阐释《三字经》,提倡通过修身自励实现自我,达成和谐竞争、共同发展,对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学思想,使当代中国人更好的理解和践行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曹书文 《晋阳学刊》2005,(4):99-102
由于故事讲述的年代与讲述故事年代时空距离的差异,中国现代家族母题叙事的理性批判与文化眷恋的启蒙传统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出现了新的变形,即从对家国同构的理性审视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心态的重塑,从父子思想伦理冲突到祖孙精神性格的一脉相承,由对家族制度激进的革命批判到辨证的文化反思,当代家族小说在继承现代家族叙事传统的基础上走向了一个新的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15.
论两岸统一的共同社会心理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两岸的社会心理存在着一定差异,与此同时,具体方面又存在着诸多相似,它们为建构共同社会心理提供了基础。这种“共同社会心理”的具体内涵不仅应包含双方社会心理的共同点,还应包括有助于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策略。其建构方式不仅包括文化沟通,同时还必须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塑造“共同利益”和建构“制度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两岸分歧,抓住有利国际时机实现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李坚 《学术探索》2014,(1):98-101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从古至今广泛存在着以鼓为载体而兼具各种文化功能的民族鼓文化,并且一直被各民族人民所认同。它鲜明而有力地展示了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情感,以及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心理,同时它也是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跨境民族区域的乡土鼓乐舞中承载着太多的人类历史,以及大量民族民间风俗内涵,不仅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上有很强的史料性,而且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上也具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We develop and empirically test a theory concerning host-society natives' beliefs about whether immigrants should culturally assimilate into the host society or preserve their own cultural norms. We argue that when national identity is a source of intrinsic utility, the longevity of national identity influences a national identity's perceived resilience to an ostensible immigrant threat and, thus, affects natives' beliefs about the need for immigrants' cultural assimil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data from countries of wider Europe supports our theory. An expert survey-based measure of the longevity of national identity, first, exhibits a robustly negative effect on the strength of natives' preferences in favor of immigrants'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second, is an important contextual moderating variable that shapes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level characteristics on their beliefs. Thus, host-society natives' beliefs about the necessity of immigrants' cultural assimilation versus accommoda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reflect a historically-rooted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是其核心内容。信仰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都需要通过共同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量去维系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使人们既有身心的自由却又不使行为失范,也就是协同尽量多的人自觉地为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19.
语言焦虑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一大障碍,我们对教学对象的语言焦虑研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文章从民族心理、文化差异及韩语、日语和汉语的同源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韩日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语言焦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进而减轻他们的焦虑,促进他们的汉语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