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实现了由近代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认真总结这一历史性、民族性、制度性转型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由于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转型同步进行,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许多方面超越了现代化的一般理论。近年来,我国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经济文化不发达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化中,各种社会摩擦、矛盾和冲突会表现得异常突出,并带有自身的特点。社会结构的严重失衡、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调和社会改革的不配套都会成为影响转型进程甚至导致社会失序的重要因源。因此,在转型时期应特别注意强化稳定机制、协调机制和整体配套机制,选择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不能奢望通过行政干预在短时期内完成转型。  相似文献   

3.
陈恭 《科学发展》2013,(10):93-98
综观东亚新兴经济体和欧美发达国家在社会政策领域的路径变迁,可以得出"两个转型"的基本结论,即东亚新兴经济体从单一追求经济增长逐渐向追求经济与社会平衡发展转型;欧美发达国家从倚重国家福利向倚重社会投资与国家福利平衡发展转型。这两个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对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改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全球最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当前既需要解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问题,也需要未雨绸缪,避免陷入欧美国家福利陷阱而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因此,在国家与市场之间找到一条最具效率性和合理性的社会发展路径,才是符合当前中国社会政策改革的逻辑。  相似文献   

4.
市场转型理论及其引发的争论均关注同一理论问题:即市场发育程度与社会分层秩序之间的关系;因之亦导致了通用的讨论和验证模型。正是基于这个通用的讨论和验证模型,韦尔霍文在2005年试图对市场转型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然而,本研究发现:转型理论的通用讨论模型在应用于中国的转型分析时,存在着重大的缺陷——缺少对不同所有制劳动力部门的控制,缺少对年龄与不同所有制劳动力部门的交互作用的控制。由于这两类重要变量的缺失,导致了在转型讨论中核心问题的实证研究结果出现了偏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的“渐进转型的变迁”与苏联及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激进转型”的差异,使得中国渐进转型下的初职获得与职业流动的分层秩序有别于激进转型下的分层秩序。本文的理论观点,得到了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所采集的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社会转型期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是内生的,这表现为一个“自然”的而非外力强加的过程,这一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持续了一二百年的时间。中国的这一过程可能要短一些,这不但因为中国具有后发展优势,而且因为中国政府和民众有强烈的发展动力,中国政府会强有力地推进这一过程。对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来说,  相似文献   

6.
马晓萱 《城市》2012,(3):44-46
一、中国城市规划体系转型(一)中国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转变,城镇化取得较大进展。国民经济全面提升,2010年中国GDP总量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在今后十年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机遇的关键时期。中国以企业家和城市中产阶级为社会基础的理性稳健的保守力量能否成长,中国政府能否缩小贫富差距和消除官员腐败现象,能否引导知识界进行理性建设性的社会批判和监督,直接关系到中国转型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8.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复合化的大转型,特别在中国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既具有传统社会转型的全部特征也有发达国家转型的所有特征,我们既有本国特色的转型也有新世界体系到来的全球转型,这一切都叠加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变迁过程中。大时代大转型同样更加需要大理论。所谓"大者",并非单指现代性视域中的那种宏大叙事之"大学",尽管这种"大学"探索社会变迁和社  相似文献   

9.
赵萌 《现代交际》2014,(7):41-4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到了19世纪后半期,儒家和谐取向社会哲学就逐渐被增长取向的社会哲学所取代,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社会哲学正式实现了转型,但是在转型过程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会对儒家和谐取向社会哲学的现代化理解进行阐述,并且对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儒家和谐取向社会哲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所谓中国模式。当前中国还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处于转型社会,现在谈中国模式太早,恐怕将来也未必有这样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发展阶段。从1840年至今,为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曾经有几代人为之奋斗不懈。现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基本解决温饱,实现了现代化第一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二步战略目标迈进,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上半叶,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即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建成现代化社会。应当看到,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如…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正当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之际,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社会必须正视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双重任务,而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发展工业经济。因此,中国社会必将是浓缩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种社会形态的转型社会。家庭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细胞,其结构与功能的变迁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呈现转型家庭的复合特征。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理论在西方的学术界、政治活动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市场经济特色的改革开放成功实施三十多年,市民社会在中国正在萌发、壮大与兴起。伴随着积极的社会结构转型与和谐社会的提出,当代中国一些社会发展进程和现代化战略都需要市民社会理论强而有力的导向,理论所体现意义与内涵,为分析中国社会政治问题开辟了新的视野以及切入角度。  相似文献   

14.
“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级的类型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中国社会的制度转型过程为背景来分析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作者根据"再分配→市场"转型的二元分析框架,按照"社会结构—阶级经历—阶级认同—阶级性格特征"的逻辑,对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做出"内源—外生"的类型化区分,并基于2003年CGSS调查数据,从"代际延续性"、"政治意识"和"消费意识"三个方面讨论了两类中产阶级不同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从而提供了一种分析当代中国中产阶级分化的类型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愤怒感是转型的孪生物近年来,中国社会的愤怒感逐渐上升,这既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摩擦,也表现为规模不等的社会冲突事件。社会的愤怒感高涨,是转型社会共有的特点。英国在19世纪中叶狄更斯的时代,美国在19世纪下半叶的"镀金时代",社会整体上都很愤怒。大凡一个国家,快速进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结构必然  相似文献   

16.
何枫 《社会学》2008,(2):9-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境域正面临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双模式”变迁,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结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这种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一方面铸就了中国经济神话,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高社会风险的发展阶段。本文尝试引入“泰坦尼克定律”,以此为向导深入剖析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相关表征及其成因,并沿此解释框架探究转型期的社会风险规避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发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体制背景和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90年代以来普遍兴起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以社会整体性、多层面的变迁为背景,而且也在推进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价值重构等方面发挥着自己深刻而独特的影响。一、志愿服务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正在由以往的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网络。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中国经济正由以往的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全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这就使得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以往的农业状态向工业状态,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由封闭半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变。这种工业化、城市化的开放社会使…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人格的转型动力与转型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人格的转型动力与转型机制问题做出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理论揭示。作者依据现代系统理论提出了:经济成长动力和社会重组动力、文化衍进动力和科技革命动力在相互作用的同时共同组成了推进人格转型的动力场,并且现代人格的转型进步也对上述四个动力要素有积极的反馈作用。在实观人格转型的过程中,还同时存在着“素质升级机制”、“欲望扩展机制”、“教化创新机制”和“文化位移机制”等四重主要的内在作用机制。这些转型动力和转型机制是人的现代化发展中所客观存在的,但过去少有人论及,本文对这类要素的揭示与探索,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现代人格转型成长的加快和趋向更加理性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具有非政府性与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非营利组织成为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服务的替代性提供者,有着各社会生活领域的业务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力量.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的困境也同时显现,这些问题阻碍了其更大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魏莉莉 《社会学》2006,(3):59-64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和日本专修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论题一中国和日本的经验”学术研讨会,2006年3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聚焦中日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问题,围绕四个主题展开,即:(1)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企业体制结构;(2)大都市建设和规划;(3)阶层结构的变化和差距问题;(4)社会福利问题与社会政策。会上,来自中国和日本的8名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现将各位学者发言的丰要观点述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