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冯友兰先生认为 ,名家内部存在着以惠施为代表的“合同异”派、以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派。学术界普遍接受这一观点。本文则对此提出质疑 :1.与“合同异”对立的观点是“别同异” ,与“离坚白”对立的观点是“盈坚白” ,所谓“合同异”与“离坚白”的对立提法不妥 ;2 .惠施虽持“别同异”观点而与“合同异”的庄子展开过辩论 ,但是也受到庄子的影响 ,提出“天与地卑 ,山与渊平”等“合同异”命题。公孙龙持“离坚白”观点而与后期墨家的“盈坚白”对立 ,在“同异”问题上则既讲“别同异”也讲“合同异”。因此 ,名家内部不存在各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合”、“离”两派  相似文献   

2.
公孙龙的正名理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对于公孙龙正名理论的解释却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公孙龙关于指 -物关系的论述是理解公孙龙正名理论的关键和难点。《公孙龙子·指物论》中的“物莫非指”表明了公孙龙对指—物关系的基本看法 ,在此基础上 ,公孙龙的正名理论是一种语言意义理论 ,是先秦思潮的名辨产物  相似文献   

3.
<正> 指谪公孙龙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主要是从其《指物论》入手的。有些论者误解“指”、“物”之义;割裂“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这一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完整主题,迳直把“指”解释为“意识”或“概念”,进而把“物莫非指”说成为“万物没有不是意识或概念的显现”,从而定公孙龙的哲学为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庄子》“卮言”考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边家珍 《文史哲》2002,(3):94-97
《庄子》中的“卮言”,是合乎“环中”、“道枢”之言,即合道之言。所谓“寓言”、“重言”,均可统领于“卮言”;“寓言”、“重言”是为“卮言”服务的。“卮言”在语言形态上可以分为悟道之言、体道之言和“言无言”三个层面,成为庄子及其学派的基本言说方式。“卮言”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它包含着对言、意、道关系的认识,又与庄子的体道方式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临尸而歌”的经典化路径有两条:第一,隐存的路径;第二,显在的路径。隐存的路径是指庄子与庄子后学在通达“齐生死”的逻辑进路上有所不同。在“临尸而歌”中,庄子把生死问题置于“心——道”结构的内向人生修养框架下予以消化。在“鼓盆而歌”中,庄子后学把生死问题置于“气化论”的视角下理解。显在的路径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庄子后...  相似文献   

6.
庄子一生,一直在追求“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境界,它在“天人合一”这一根本观念的影响下,把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庄子》一书中,“天”与“道”是经常出现的概念,也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就其基本含义而言,“天”就是指“道”。(天地》篇云:“通于天者,道也”,“道兼于天”。“道兼于天”的命题实质上即是“道法自然”的命题。因为庄子在使用“天”这一范畴时,一是指万物自然的本真状态;二是指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这样…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名学逻辑化研究范式中,多注重以“概念”释名。公孙龙的《坚白论》常被误读乃至曲解。公孙龙在《坚白论》中,以“假物取譬”的论说方式,深度揭示了“以通称随定形”的兼名合成法则,从新维度解读《坚白论》,对于恢复公孙龙名学原貌,重新审视公孙龙名学思想,客观评价公孙龙名学成就,极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惠施     
“《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13页)毛主席在这里阐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是战国时期名家的许多哲学命题中的一个。名家的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惠施(约公元前三七○年——三一○年)生活在战国中期,主要活动在魏国,曾任过魏惠王的相。在《荀子》一书中,他与法家先驱邓析被归于同一学派;在《庄子·天下》篇以及一般常见的思想史著作中,他与公孙龙被列为名家的代表人物。据《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是一位“善辩”的人,是能“遍为万物说”的大学问家。他有十条常与人辩论的题目,并且形成了一个学派。他和他的学派的那些论题,可  相似文献   

9.
“白马非马”小议康中乾“白马非马”是公孙龙名学思想中的著名命题。这个命题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一般的解释是:“白马不是马”或“白马不等于马”。由此,公孙龙被扣上了诡辩家的帽子。本文认为,“白马非马”是一个正确的认识论命题。这里的白马和马都是在两重不同的意...  相似文献   

10.
集成与开拓─—《惠施公孙龙评传》评介金眉《惠施公孙龙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装帧精美的著作,出自名学研究专家杨俊光先生之手。惠施、公孙龙是先秦“名家”,学术的代表人物。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名学以其思辨的特点独树一帜。在两千...  相似文献   

11.
王英娜 《北方论丛》2023,(6):131-140
《庄子》是融通哲学与文学的典范,历代评论颇丰。关于其文学因素的发掘,虽先秦时已有涉猎,但直到宋代时才全面展开,并成为庄子文学评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宋人对《庄子》的篇章结构、文学技艺、“三言”涵义等均提出了诸多新见。他们不但在篇章命名、结构布局、文思义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对庄子创作的情感、文势、笔法、风格、规则等亦展开了多视角的审思与研寻。虽然他们的观点并非定论,但其阐释推进了《庄子》的文学性探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试析庄子的“情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福林 《中州学刊》2002,(3):119-121
“情性”观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所以《庄子》内篇有以“生”代替“性”之例;而“情”则指人的喜好、厌恶之类的情感,是人主观思维的结果。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有生命即有性,而情则是后天的产物,有生命者非必有情。庄子后学则进一步认为“情性”为恶之源,这种观念与战国后期的性恶论接近。《庄子·盗跖》篇“强反其情性”,其意并非指强力违反其性情的美行,而是顽固反归私欲习性的恶德。  相似文献   

13.
“小说”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一词在《庄子》中首先出现,后为《汉书·艺文志》借用而成为诸子十家之一。“小说”一词的原始含义本来鲁迅先生早有定论,然而近些年又有学者提出异议。《庄子》与《汉志》中“小说”的含义有同有不同,均非指虚构性故事。但《汉志》“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文体特征,为后世虚构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庄子自由人思想的理解郑廷坤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把“至人”、“真人”称为理想人。在庄子看来,所谓“至人”,就是人才层次中最高层次的人;所谓“真人”,就是保全自己本性而不异化的人。两者都是自由人,都是庄子所理想所追求的真的正人。庄子曾经指出,人之所以...  相似文献   

15.
“气”在《庄子》中内容广博,灵活多变,与老庄哲学思想融为一体。在庄子的思想中,“道”是“气”产生的基础。《庄子》中“气”的概念,建立在道家学说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源,极大地丰富了汉语文化的内涵。汉语中,有许多“气化词”,其内核和庄子中的“气”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6.
《墨经》中有关原始诡辩学说的一个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中国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学派,近来大家都称为“诡辩学派”。但“诡辩”两字同样适用于纵横家,例如《史记》称张仪“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贾生列传》)。《汉书艺文志》把惠施、公孙龙列入“名家”,但列入“名家”的也还有不务诡辩的《尹文子》。可见“名家”和“诡辩学派”两个名词用来称呼惠施、公孙龙这一学派都有范围过宽的毛病。  相似文献   

17.
庄子对自然无为之“大美”的无限推崇与礼赞,以及对“六律”、“文章”、“五采”的激烈抨击,往往导致人们得出庄子只是推崇自然美而否定人为的艺术美的结论。其实,这是忽视了庄子在文中屡屡言及的“技”,技,即指技术、技艺,是属于艺术范畴的问题。由于艺术美的产生,必然要经过“技”来实现,因此,庄子对于“技”的看  相似文献   

18.
公孙龙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初探王永祥自侯外庐和其他几位先生合著的《中国思想通史》论定公孙龙为“绝对主义”的唯心论之后,这个结论便一直在中国哲学史界据于统治地位。然而以此来解释其《名实论》,则显系牵强,故而近些年来有人已提出异议,但是多数人对其《指物论》仍...  相似文献   

19.
张勇 《河北学刊》2007,27(2):32-34
“心死”和“心如死灰”是庄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是解读庄子思想的一大关键。“心死”是指无分别、无对待的本然之真心的丧失,造成“心死”的原因在于对待意识的产生、物欲的诱惑、时空的拘限和道德的束缚等。“心如死灰”的内涵表现为一动静、合虚实、超时空、绝对待等方面,它与佛教的“涅槃”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实质上的区别。从“心死”到“心如死灰”,庄子为人类指出了一条从枷锁到自由的解脱心路,这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汪韶军 《云梦学刊》2010,31(2):62-66
称郭象把庄子的“外内不相及”改造成“内外相冥”是对庄子思想的重大修正,是不成立的。外内指方外方内,方内是礼法的世界,方外是不由礼教束缚的大方世界。庄子批判礼法,方内与方外本来就无法统一,也没必要统一。郭象据以发挥的游外冥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统一,而这本来就是庄子已有的思想框架。庄子与郭象都反对刻意伏于山林,都主张游外冥内,但所要与之冥合的“内”在庄子是民间,在郭象是庙堂,指的都不是礼法。所以,我们可以说郭象改造了庄子的游外冥内,但不能说他把“外内不相及”改造成了内外相冥.否则就是混同了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外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