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主要体现在:三皇五帝兴起于中原,文明源头发自中原,万姓之根始于中原,帝都之乡、圣贤居所定于中原。中原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显著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典型的集成性和代表性。这是由于:中原地区最先进入文明时代,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对周围尚处于蛮荒时代的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促使彼此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通过长期的融合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以中原为中心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大,将周围地区不断汇入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之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银生 《江淮论坛》2004,(2):115-117
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办学理念,而且能够一以贯之,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而且,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科,必须有社会公认的学术大师,必须旗帜鲜明地捍卫科学真理和社会良知。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解决齐文化的基本特质这一重大学术问题 ,必须更新研究观念和研究方  法 ,要从历史的演进中 ,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进行把握。齐文化的基本特质与齐鲁大地上的另一文化系统——鲁文化不同 ,是与大海相关联的巫文化。齐文化的时空观念 ,与大海相连的巫文化 ,正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产生的最好土壤  相似文献   

4.
张衬 《殷都学刊》2005,2(3):55-57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繁荣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文学史上的元曲作家队伍几乎是须眉世界,然而我们翻阅一下资料,却发现有十几位元曲女作家,她们大多是歌妓,因而没有被记载元曲作家的《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所收录,这是很不公平的。本文简述了18位女作家和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她们对元曲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繁荣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文学史上的元曲作家队伍几乎是须眉世界,然而我们翻阅一下资料,却发现有十几位元曲女作家,她们大多是歌妓,因而没有被记载元曲作家的《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所收录,这是很不公平的。本文简述了十五位女作家和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使人们了解她们的作品和思想。目的是希望文学史对她们对元曲的贡献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文化的前提在于厘清和谐文化的本质内涵,尤其是其精神特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谐文化的精神特质应该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和谐文化构建应遵循中西互补原则和批判继承原则,通过政府激励媒体导向,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实践环节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探讨、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特质,提出其特质内涵:一是民族性与时代性、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统一的;二是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的;三是弘扬科学精神与倡导人文精神统一的;四是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尚未成熟完备的初级形态的;五是适应并引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六是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近代湖湘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湘文化是指始于南宋时期,止于民国末期,在今湖南省域内形成的历史区域文化.湖湘文化经过先秦荆楚文化传统丰厚土壤的滋养、中世和近代荆楚文化的熏陶,以及湖湘大地文人学士、官宦乡绅、宗族领袖及其他文化学者的倡行、丰富、完善,逮至近代,湖湘人才辈出,文化昌盛,逐渐形成了爱国救亡、经世致用、自强坚韧、强悍尚勇、独立创新、兼容并蓄的基本文化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9.
李俊英 《河北学刊》2005,25(3):197-200
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它一头抓住了提高生产力这个基础而注重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另一头又抓住了发展社会文化这个枢纽,以人为本,统一员工思想,凝聚员工力量,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共同体。其文化特质鲜明的体现在企业有正确指导思想、共同价值观、自成体系的理念系统、讲诚信道德和对企业发展战略与制度的认同上;其经济特性又凸显在文化行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主导性、理念一致可降低成本、势差文化可激活企业人力资源、品牌文化可创造超额利润、企业形象可影响市场而创造效益等。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实现了真善美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综合体。红色文化之“真”揭示的是“必然”,追求正确性、科学性,体现在扎实的实践基础的合客观性与深厚的理论基础的合科学性相统一;红色文化之“善”揭示的是“应然”,追求目的性、伦理性,体现在倡导人民立场的合人民性与彰显党性的合伦理性相统一;红色文化之“美”揭示的是“实然”,追求规律性、价值性,体现在文化发展的合规律性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合价值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论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益荣 《文史哲》2003,(5):87-95
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主要有三点 :一是突破“发乎情 ,止乎礼义”等传统观念 ,毫无掩饰地表现爱情 (包括情爱、情欲、性爱 )。二是突破“主文而谲谏”等传统观念 ,毫无忌讳地揭露批判社会现实 ,深具“蒜酪”味。三是突破“治国平天下”等传统观念 ,表现看破功名利禄、陶醉隐逸生活的人生理想。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的成因主要有三条 :一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互相冲突与互相影响 ,使元曲作者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二是元代轻视科举取士制度并歧视汉族人 ,使元曲作者的社会地位普遍下降 ,从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三是道教在元代的广泛传播 ,尤其是全真派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 ,使元曲作者的人生理想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论全球化时代的网络文化特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鲍宏礼 《学术论坛》2003,23(6):135-138
以全球化为理论视角,分析了全球化对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全球化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范式的转变,这就是传统文化正在被具有新的文化特质的网络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论香山文化的表征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 《社会科学》2006,1(9):156-163
香山文化于近代横空出世,引领了岭南文化的方向,影响着中国的命运走向和社会转型。作为岭南文化的奇葩,它承沿于传统文化,又在时空上逾越了地域与血缘之(?);从历史地位来看,它跻身于近代政治文化的前沿,肩负起引领时代潮流的使命;以现代文明价值审视,它在承传中超越历史,自尊自觉,将文化资源内化为文化资本,为中山的文明建设乃至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探求文化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受众的基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传播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政治、文化、宗教等传播环境的整 体互动为切入点,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受众的基本特质及心理结构,并在选择新的理论视角研究 传统文化受众特质的方法论上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在距今约一万年至六千年的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存在着肇启华夏文明的伏羲时代.经过数千年的承传绵延,伏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具有奠基性与根源性、创造性与开拓性、包容性与象征性及民俗性等特点.弘扬伏羲文化,要有辩证眼光和大文化的宏观视野,不能拘泥于一人一事的考据,非要找出所谓的历史“依据”.根植于中华民族心灵和生活中的“人文始祖”及其精神,代有兴发,不绝如缕,就是难以改变的历史依据.在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培育中国精神,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相似文献   

16.
元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没有演员的演出,剧本也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本文从元曲与其他艺术的融合交流、杂剧的分类以及元曲的流传三个方面,分析了歌妓在元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先进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文化,是充分体现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文化,是适应并引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南朝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为骈文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儒学的式微和玄学的兴起改变了世人的创作理念,美文意识觉醒,南朝文坛贵族化的审美趣味在此基础上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因此,骈文在南朝的兴盛,是社会、文化、文学等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南朝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许真君是古代江西人公认的地方保护神.许真君民间崇拜是古代江西地区一种较为突出的历史民俗现象,主要表现特征为民众对许真君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传说神异化和崇拜民俗化,在江西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许真君民间崇拜产生的文化内涵及其主要表现形式,探究万寿宫文化体系,可以进一步弘扬江西本土优秀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持续发展的企业家特质文化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企业家的特质及其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阐明企业家是保障企业文化持续发展的发起者、推动者、设计者和组织者 ,剖析了企业家特质文化植入企业组织文化的制度约束与障碍 ,提出了企业家特质文化的植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